琦善:道光皇帝與史學傳統的替罪羊!

來稿/君曉

有時候,你所看到的歷史,並不一定是真實的事實,而是有人想讓你看到的歷史。這是初中看書的時候當時非常有感悟的一句話,在《天朝的崩潰》中,通過作者茅海建的考證和論述,又看到了與以前所瞭解的琦善和林則徐不一致的情況。在傳統的認知中的琦善和林則徐,猶如京戲中紅白臉,琦善是出賣國家利益,貪圖個人榮華富貴的漢奸,林則徐則是正義凜然,一心一意匡扶社稷的民族英雄。儘管這段歷史與先秦兩漢時期相比距離我們是很近了,但是對於現代人來說,仍然是霧裡看花,不得要領。

琦善:道光皇帝與史學傳統的替罪羊!

琦善賣國,在今天大多數普通人的認識中已成定論(至少學習過中學歷史,但是又僅限於此),本來林則徐在前面打的好好的,突然派去琦善,傳統保守的腐朽官僚,不顧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草簽合約。琦善出生在一個滿洲貴族家庭,到鴉片戰爭爆發之時,他的正式身份是一等侯爵、文淵閣大學士、直隸總督、欽差大臣。此時的他位極人臣,同僚望塵莫及。

同時他個人的性格也是勇於任事,好大喜功,在其官宦生涯中,失敗與成績幾乎一樣多,而道光皇帝也正是看中他敢闖、敢於負責的品質。有傳言說琦善在廣州期間接受英國人的賄賂,即所謂的“賄和”,從而出賣國家利益,致使英人長驅直入。那麼,從這一點來分析,在當時普通的讀書人看洋人一眼都覺得羞恥的愚昧狀態中,位極人臣、出身貴族的琦善怎能會如此不堪呢?

琦善:道光皇帝與史學傳統的替罪羊!

再從當初給琦善定罪的四項罪名來看,一、主張弛禁,成為清王朝內部弛禁派的首領,破壞禁菸。二、英國艦隊到達大沽口外時,趁機打擊禁菸領袖林則徐,主張投降。三、主持廣東中英談判期間,不事戰守,虎門危機時又不派兵增援,致使虎門陷落,關天培戰死。四、私自割讓香港給予英國。然而這四項罪名根據歷史學家茅海建地考證,幾乎不成立,最多稍微有點嫌疑,琦善無論從賣國的動機還是實際的操作,都是子虛烏有不存在的。可是為什麼這個結論又是如此的深入人心呢?聯繫到我在開頭所說的,是有人想讓我們這些後來者看到這樣的結果。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專制主義時代的君主擁有近乎無限的權利,但是從現在人的眼光出發,皇帝享受無上權利的同時也應該承擔相應的義務和責任,可是當時又有誰會有勇氣言談皇帝的責任呢?鴉片戰爭中,琦善無論在直隸天津還是後來在廣東廣州,他的一舉一動都是按照道光帝的旨意進行的(當然他也有輕微的抗旨行為,但是現在看來,琦善的行為是有利於清政府的),讓他與英國人進行談判,儘早結束戰爭也是道光帝拍板釘釘的。

琦善:道光皇帝與史學傳統的替罪羊!

所以,理論上道光帝是應該負最主要的責任,琦善被判斬監候,那麼道光帝是要斬立決的!然而事實是從當時朝臣的奏摺和輿論來看,最多隻是影射到了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對於皇帝隻言片語的記載都看買不到,琦善是作了道光帝的替罪羊。如果將上述現象歸結於由於君權太盛,言論文化專制,大臣不敢觸犯龍顏,只能拿琦善作了幌子。可是到了現在,為什麼也很少有人指責道光帝,而只是一味的批判琦善呢?

這便是在意識形態佔據主導地位的儒家理論的社會功效。按照當時的夷夏觀念,堂堂天朝與西洋夷狄進行貿易往來已經是皇恩浩蕩了。但這些夷人不知天高地厚,妄圖用鴉片來貽害我天朝國民。那麼就應該給這些夷人深刻的教訓,將其打得落花流水,方能大快人心。然而夷人的堅船利炮所向披靡,東南壁壘炮火連天,甚至來到了大沽口,打到了皇城腳下。這對於當時的士人是無法接受的,也是無法理解的,腦子一時轉不過來。鴉片戰爭時期的士大夫幾乎沒有人曉得世界的形式,自然不會想到問題的癥結就在他們引以為豪的文物制度上面。

琦善:道光皇帝與史學傳統的替罪羊!

但是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腦海中浮現出了一個神邏輯。大力剿夷是沒有問題的,失敗的原因則是剿夷沒有盡力,剿夷不力是有奸臣在其中作祟,那麼在戰爭中妄圖與英夷妥協的琦善,伊里布這批人就浮出了水面。與奸臣相對立,林則徐,關天培等人禁菸剿夷則是大清的忠臣。當時要是堅持重用這些人,不聽琦善等人的讒言,則中國一定會取得勝利。最終的結論便是為了使忠臣發揮應有的作用,奸臣不再妖言誤國,則需要強化我們傳統的綱常倫理。

戰爭暴露的不是中國的落後,而是證明了天朝制度文化的先進和正確,只是壞在一部分奸臣沒有認真執行。因此,中國此時的任務,不是要改革舊有的體制,而是要加強舊的體制。於是士大夫們的心理釋然了,與此同時,中國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二十年的時間,沒有一絲的進步。而且誕生了一個漢奸和一個民族英雄,影響到現在人的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