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防治:驢馬沙門氏菌病的診斷與防治方法!

馬沙門氏菌病又稱馬副傷寒,是由馬流產沙門氏菌引起的一種傳染病。

診斷要點

本病常發生於6月齡以內的幼駒和懷孕中後期的第一胎母馬,病畜和帶菌者是主要傳染來源,該病主要經消化道感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春秋兩季多發。

幼駒發病則表現體溫升高,呈稽留熱或弛張熱。精神沉鬱、食慾減退或廢絕。有的幼駒發生腸炎下痢,有的則表現為支氣管肺炎,有的則發生四肢多發性關節炎,關節腫脹有熱通感,且有波動、跛行式躺臥。

根據流行特點及臨診症狀可初步診斷。孕馬流產在臨診上與機械性流產、營養性流產以及馬鼻肺炎流產相似,應注意區分。必要時可採取流產胎兒胃內容物、肝、肺以及母馬血清送化驗室進一步確診。

防治方法

為了防治本病首先應對馬群尤以妊娠母馬加強飼養管理,改善衛生條件,消除促使本病發生的各種因素,可減少流產。另外應做好定期預防注射。目前可供應用的有三種弱毒菌苗,馬流產沙門氏菌弱毒凍幹苗,受胎1個月以上的懷孕馬,未受胎的馬、公馬和生後1個月以上的幼駒均可使用,每一生產年度注苗兩次可達預防本病效果;馬流產沙門氏菌C39弱毒凍幹苗,成年馬和幼駒均可使用,每年注射一次免疫期為一年;馬副傷寒流產毒菌苗,可收到滿意效果。

抗菌藥物以氯黴素和增效磺胺嘧啶為首選,氯黴素25-50mg/kg,每6h一次,首次靜脈注射,以後可內服。增效磺胺4mg/kg,第12h一次,口服或靜注,兩者聯合應用較好,此外氨苄青黴素、慶大黴素也可應用。

幼駒副傷寒時為防止菌血症和敗血症必須應用抗菌藥物,發生關節炎時應無菌抽出滲出液,注入可的松、青黴素普魯卡因液(0.5%氫化可的松4-6mg,青黴素40-80萬IU,5%普魯卡因3-4ml混勻)於關節囊內。也可注於關節周圍。同時可補充鈣劑、維生素A,D及維生素C,有腸炎時內服氯黴素、痢特靈較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