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敲门测试”,孩子们纷纷中招,安全防范意识这一课不能少

“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本是在告诉孩子们给陌生人开门的危险性,然而,近日有媒体做了一次类似的“敲门测试”,结果却差强人意,孩子们竟然都纷纷中招!

这次测试有6组家庭参加,主要是由记者扮演各种角色来测试孩子会不会在家里没人的情况下给陌生人开门,在事先征得家长同意、孩子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在家里安装了隐秘摄像机,用来观测孩子们在测试中的行为和反应。

一号宝宝奇奇,今年6岁。记者假扮成查水表的员工,企图让奇奇开门,一开始奇奇是拒绝的,但当记者准备离开的时候,奇奇却放下了防范心理,突然主动给记者开了门……

陌生人“敲门测试”,孩子们纷纷中招,安全防范意识这一课不能少

2号同时测试两个宝宝多多和菲菲,也同样是两位6岁的小朋友。当听到有人敲门时,多多二话不说就给记者打开了门。记者佯装成多多妈妈的同事,说要给多多妈妈送东西过来,之后又询问可否在家里上个厕所,多多一点防备心理都没有,拉住记者的手就说:“你进来上个厕所吧!”

等到了菲菲家门口,记者又使出同样的套路,依然借口想上厕所,起初菲菲拒绝了,希望记者去隔壁家上厕所,此时记者给菲菲打了一针“强心剂”,说自己是菲菲妈妈的朋友,而且隔壁家也不熟,于是菲菲也松了口,答应了记者的请求……

3号宝宝元元算得上一个小机灵鬼了,记者这次扮演的是一位上门送快递的快递员,当记者在家门前直呼了元元妈妈的名字时,元元立刻做出回应,记者说自己是来送快递,元元并没有着急给记者开门,而是让记者先把快递盒子举起来,让他从猫眼中判断真伪,之后才开了门。但是,当记者借口上厕所欲登堂入室时,元元并没有拒绝。

陌生人“敲门测试”,孩子们纷纷中招,安全防范意识这一课不能少

相比前面的几位小娃娃,6号宝宝畅畅的表现稍微好了一点。在畅畅家门前,记者:我是查水表的,有点儿紧急,说你家这表有些问题,好像漏水了,你把门开开,我检查一下呗!

畅畅:不行,不行!

记者:刚才楼下说你家有点儿漏水了,我来看一下!

畅畅:不行!我妈跟我说了,有人来得通过我妈同意!

记者:关键是现在楼下人家等着呢,我寻思想看看水表。

尽管畅畅的防范心理和警惕性都比之前的几位宝宝强,但最终还是打开了房门……

于是,这次的“敲门测试”,均以失败告终。

看过测试视频之后,各位宝宝的妈妈们一个个都是心惊胆战。让这些妈妈感到恐惧的是,平时她们几乎都教育过孩子,千万不要给陌生人开门。但是在记者并不高明的演技下,孩子们的防御全部崩塌。

陌生人“敲门测试”,孩子们纷纷中招,安全防范意识这一课不能少

实际上,在吉哥看来,这次测试失败的原因,家长与孩子双方都有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细节的忽略。

首先,作为家长的我们,平时在网上购物时,都使用的是自己真实姓名和信息,这就给孩子们造成一定错觉:因为你知道我妈妈(爸爸)的名字,所以你不是陌生人;你在给我妈妈(爸爸)送快递,所以我应该打开门签收。

这种我们在生活中时常忽略的细节,给孩子的安全埋下了隐患。家长个人身份和信息的泄漏,给孩子们增加了风险。所以我们做家长的,必须要告诉孩子,就算陌生人知道爸爸妈妈的名字,不管他们是什么理由上门,只要自己是独自在家,无论如何也不要开门。

其次,从上述的表现中,有些孩子是有安全意识的,只是这些意识太过薄弱,因此给了坏人可乘之机。作为父母应该向孩子强调,就算来敲门的可能是快递员或者物业员工,但是正确的应对方式应该是:1.不给予应答,假装家里没人,直接杜绝给陌生人开门的机会;2.从猫眼中辨认陌生人的着装特征,之后给父母打电话,并向父母描述和告知详情,让父母来判断。

陌生人“敲门测试”,孩子们纷纷中招,安全防范意识这一课不能少

除了口头上的告诫,合适机会下进行情景模拟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很多模拟场景中,孩子不一定会把父母的告诫记在心间,但经过模拟测试之后,我们可以告诉ta,这样的应对是完全错误的。用场景模拟教给孩子安全意识,比单纯的口头告诫要有效的多。

对于安全,只有我们和孩子一同建设“防火墙”,才是对孩子们最好的保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