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擴大開放,莫期待「洋韭菜」接盤

紅刊財經 張俊鳴

對於“資金市”色彩鮮明的A股來說,任何與資金有關的消息都會被市場高度重視,上週末有關開放外國投資者參與A股範圍的消息,也同樣引發市場關注。根據證監會發布的公開徵求意見稿,兩類外國人將被納入開放交易A股的範圍,包括在中國境內工作的外國人,以及A股上市公司中在境外工作並參與股權激勵的外籍員工。消息出臺次日,A股便出現了近期罕見的大漲,主要指數全面收紅。雖然擴大開放是A股市場發展的必然,也對引入增量資金有所幫助,但如果把這些新納入的外國投資者,簡單視為接盤的“洋韭菜”,甚至認為可以成為推動A股上行的動力,那就過於簡化此舉的意義,並陷入誤區。

A股擴大開放,莫期待“洋韭菜”接盤

實質增量資金有限

此次擴大開放外國投資者參與A股,令人矚目的是“中國境內工作的外國人”這部分,雖然開放範圍僅限於和中國證監會建立監管合作機制的國家地區,但也有超過60個之多,其中不乏美國、日本、加拿大以及歐洲多國,以及韓國、新加坡等鄰近國家。雖然看起來陣容強大,但涉及的人數也僅有幾十萬,相對目前已經有幾千萬境內個人投資者的A股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更何況,這些符合規定的外國投資者,也未必會全部開戶,尤其是在目前A股整體弱勢,且存在一定程度文化差異的背景下,集體蜂擁入市的可能性基本為零。

從2013年4月開放中國境內的港澳臺人士進入A股的情況,可作為參考。當時A股和目前一樣處於比較低迷的狀態,港澳臺和內地文化類似,尤其是香港股市有眾多內地上市公司和A股重迭,臺灣則在股市術語高度類似的大背景下,開放之初開戶數量並不多。當時統計估算符合開戶條件的人數約45萬人,和目前開放“中國境內工作的外國人”的數量接近,但2013年4月2日開放首日,只開設了1044個賬戶,到當年7月21日增長到近3萬戶。如果考慮到絕大部分投資者會同時開立滬深兩市的賬戶,實際參與投資的人數還要減半。當時開放之後,A股低迷的走勢也沒有明顯變化,甚至在當年6月還一度下探1849點的新低。而現在A股的市值比當時更大,因此此次擴大開放帶來的增量資金,對A股的直接推動作用預計會更小。

外國投資者更可能是“韭菜收割機”

筆者和有意願投資A股的臺灣同胞交流過,其開戶姍姍來遲的原因包括辦理“三證齊全”需要時間,有估值更低的B股和港股可以選擇,以及對大陸上市公司的熟悉需要時間,更傾向於選擇基金等。在文化基本相同、瞭解A股成本較低的情況下,投資A股都會有一些障礙存在,更何況那些文化差異較大的外國投資者。同時,這些新開放範圍內的國家,公認資金比較雄厚的美、日等發達國家,其境內投資者參與股市的方式更多是通過購買基金來實現,親自開戶買賣的比例較低,對於市場環境差異巨大的A股,大規模直接入市的可能性更低。

另一方面,外國投資者不僅大面積成為“韭菜”的可能性不大,成為“韭菜收割機”的可能性反而大一些。除了他們通過外資機構參與A股的可能更大之外,“A股上市公司中在境外工作並參與股權激勵的外籍員工”,更可能成為未來A股限售股解禁的來源之一。如果解禁時股票估值過高、泡沫明顯,這些開戶的外籍員工不僅不會買入A股,反而會出脫手中持股。

終結“韭菜觀”背後的零和博弈思維

指望外國投資者成為被收割的“韭菜”是不現實的,因為可開戶不等於要開戶,開戶了未必買股票,買股票也不能和追漲殺跌劃上等號。把對手當成收割的“韭菜”,實質上是一種零和博弈的思維。這一思維是構建在上市公司分紅無法覆蓋交易成本的基礎上,股市成為價值的毀滅者而不是價值的創造者。過往我們看到A股不少上市公司存在“只圖圈錢、不思回報”的現象,“韭菜觀”的出現也與此有關。而隨著外資機構、養老金等價值投資型的長線資金的流入,投資者互相“割韭菜”來獲利的難度將越來越大,投資者和上市公司共同成長壯大,A股市場才能跳脫大漲大跌、牛短熊長的宿命。

此次擴大外國投資者參與A股的開放政策,最主要立足點也是在於發展實體經濟、壯大上市公司。在此次徵求意見稿中,便開宗明義地指出“建設人才強國的戰略要求和深入推進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正和參與股權激勵的外籍員工有關。表面上看,股權激勵形成的限售股會對市場形成拋壓,但如果措施得宜,將有助於激發外籍員工的創造力,增加上市公司的內在價值。因此,投資者應當從更高的格局來看待此次開放,不要拘泥於增量資金的多寡,而要著眼於未來上市公司內在價值的增加,以及由此帶來的投資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