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动作越来越多,但太多功能已成“鸡肋”

曾经的“功臣”,如今的“鸡肋”

“现在要说鸡肋的功能,怎么能不提摇一摇。”

“如今摇上一把,出来的估计都是微商。”他表示,大概从两三年前开始,“摇一摇”功能就已经沦为广告的根据地了。能够通过这一功能摇出来的所谓“好友”,大部分也都只是为了卖货推产品。

“现实中我很内向,但在漂流瓶里,我却是个话唠。”他表示,自己曾将生活、工作中的压力,化成文字记录在“漂流瓶”里,当时往往能收到不少陌生人的安慰。甚至连他现在的老婆,也都是用“漂流瓶”追到手的。

然而最近,当他重新打开很久没有使用过的“漂流瓶”功能,想试图寻找旧日回忆时,却发现能够“捡”到的漂流瓶,大多都是动机不纯的内容,充实大量黄色与暧昧信息。

“要不是有个瓶子,光看对话还以为是陌陌。”何涛打趣的说。

但对于Chris来说,印象最深刻的功能,当属“附近的人”。她曾通过这个功能,仅仅用了一个下午时间,就帮着自家的咖啡店招揽到了上百位客人,并结实了不少朋友。

“但如今,我想招揽客人,别人也想招揽生意。”她告诉懂懂笔记,在深圳华强南一带打开“附近的人”,要么清一色是在华强北卖手机的商家,要么就是在赤尾附近招租的地产中介,“现在附近的人里的广告,比摇一摇和漂流瓶都要厉害。”

然而,这些红极一时的社交功能,却因为广告泛滥而沦陷,成为用户手机中最鸡肋的功能。

看似很有想法的功能,实际却有损用户体验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有时撤回的内容,更是能勾起对方的兴趣。”李时函告诉懂懂笔记,不可否认信息撤回功能挺实用的,但她和身边不少朋友都认为,提示的细节上完全可以优化掉,不去显示撤回的信息,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被人加回来问为什么删了我,太尴尬了。”李时函认为,这个功能其实应该不是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应该是产品经理在设计交互时欠考虑了。

除了聊天、表情与朋友圈之外,用的最多的也就只有“搜一搜”了,但使用频率也仅仅是每周一到两次,用来搜索与负责项目相关的一些推送材料。至于“看一看”那样的信息流功能,则早已被手机中其他资讯应用所替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