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地圖——赤壁之戰後,劉備任周瑜擺布?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劉備和周瑜當時所佔領的區域,來分析雙方的戰略優勢或是劣勢。

一、周瑜控制四大水系入口

首先大家要了解湖南的地理形勢。古代時水路是最好的運輸、行軍路線,湖南的水系相當強大,能夠以洞庭湖為中心,流淌出沅、湘、澧、資四大水系。

兩漢在設計行政區時,設長沙、武陵、零陵、桂陽四郡,澧、沅二江經武陵,湘江經長沙入桂陽、零陵,資江經長沙入零陵。

孫權和周瑜最擅長的就是使用水軍作戰。

孫吳部隊入侵荊州時必然著重掌控洞庭湖,而掌控洞庭湖就相當於控制了四大水系,相當於能夠在荊州南四郡來去自如,這是相當重要的戰略地點。

三國地圖——赤壁之戰後,劉備任周瑜擺佈?

點擊圖片可放大,作於發現中國 (ageeye.cn)

根據史料為佐證,赤壁之戰後,周瑜逐步完全控制了洞庭湖和四大水系的入口。

(一)、澧江

周瑜在奪取南郡後,派周泰駐紮在武陵郡北部的岑。

《三國志集解·周泰傳》引注趙一清曰:《水經·灃水注》:涔水出作唐縣西南天門郡界, 南流逕涔平屯。

作唐縣就在劉備屯兵的公安南部,位於洞庭湖旁,澧江經過縣行政區。周瑜把周泰佈置在這地方,戰略意圖是為了保障自己後方,並佔領著澧江入口,而澧江經流武陵以北。

(二)、沅江

黃蓋在赤壁之戰後被任命為武陵太守,武陵的郡治不是在臨沅就是在漢壽。

這兩處地方都是由洞庭湖進入沅江的入口,周泰就屯兵在東北,兩地相隔只有七十公里,步行不到一天即可抵達,走水路估計半天不到。

黃蓋擔任武陵太守的時間已經考證過很多次,要指出一點是,讓黃蓋駐紮在漢壽或臨沅,與周泰相互呼應是最為合情合理的戰略佈局。

沅江水系流淌整個武陵郡,可以說武陵的行政區就是依照沅江劃分出來,相當於控制了沅江就能夠控制武陵。問題在於武陵西部的五溪蠻歷來發動叛亂,黃蓋沒有足夠的實力控制整個武陵,只是按照周瑜的佈局為其保障後方。劉備大概就是趁這一時機奪走了武陵南部。

(三)、資水

把控資江入口的是益陽縣,黃蓋傳明確記載他在益陽討賊,並且益陽從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以來從未到過劉備手中。孫權分長沙為漢昌,把長沙南部給了劉備,長沙北部包括洞庭湖在內並沒交給劉備。

《三國志集解》引注《寰宇記》: 後漢分羅縣為漢昌,孫權於縣立郡,又改為吳昌縣。

魯肅在借荊州後仍屯兵在益陽,後來甘寧與關羽在益陽對持。益陽與漢壽、作唐的距離都差不多,這三條水系入口甚至能形成一個戰略三角。

三國地圖——赤壁之戰後,劉備任周瑜擺佈?

點擊圖片可放大,作於發現中國 (ageeye.cn)

這是關鍵的一處防禦佈局,為江陵前線的周瑜牢牢守住南部通道,由此保障後勤路線與後方穩定。周瑜的封邑有三縣在長沙,若要將物資由南部運輸過來,必然要穩固這條路線。

(四)、湘江

作為湖南最著名一條水系,應該不少人都知道湘江流域廣泛。後來劉備和孫權以湘江為界,把長沙、桂陽還給孫權。湘江能夠把荊南一分為二,這是雙方都認可的事實。

湘江和資江可互通,實則掌控了益陽,與掌控湘江入口也沒什麼兩樣。只不過對湘江更具有戰略意義的據點在長沙郡的治府臨湘,臨湘就是今長沙市。

此地資源豐富,水系發達,是產糧重地,自秦朝設郡以來就在經營,經濟較荊南其餘地方都要發達。黃蓋佔有臨湘,其一證明是周瑜的封邑劉陽就在臨湘東部,益陽則在西北,把臨湘夾在中間。

建安十五年,孫權派步騭入交州,最可能就是走湘江南下,這條道路也是昔年秦軍南征的道路。我從北京往返南寧,鐵路沿著湘江,來來回去也走過五六次吧。主要史料源於:

《臨湘縣誌》載:“黃蓋湖在縣東百里,東納馬蹄湖水,西納橫河口水,南納沅潭湖水,西納中寨湖水,東北納蒲圻及嘉魚水,縱橫五六十里。赤壁之戰,黃蓋屯兵於此,故名。”

僅以縣誌為證,力度有所不足。不過《三國志·劉巴傳》引注《零陵先賢傳》記載:“亮時住臨蒸。”若劉備已得臨湘,諸葛亮不應該要到臨蒸去辦公,臨蒸在衡山南部,離臨湘距離可不近,能夠佐證劉備對長沙的控制權也就還有攸縣的劉磐、黃忠向他投降。

我認為孫權把長沙借給劉備就是把臨湘借給劉備,北部的羅縣、益陽以及劉陽、下雋、漢昌三縣都保留在魯肅手中。

二、石長鐵路連接四大入水口

談古論今,讓我們來看看這四大水系入水口在現代交通佈局中的地位。石長鐵路正是通過這四座城市把四條水系入口連在一起,一路通往今日的荊州市,昔日的江陵城。

三國地圖——赤壁之戰後,劉備任周瑜擺佈?

點擊圖片可放大,作於發現中國 (ageeye.cn)

周瑜的戰略佈局讓孫權軍在荊州佔有絕對主導優勢。問題在於周瑜主力忙於跟曹仁交戰,抽不出兵力去征討偏南地區,只是憑著水軍優勢佔住洞庭湖周邊,把水軍的作用發揮到最大。

那些無視兩漢時期對南方開發薄弱,認為劉備佔有荊南的領域比孫權廣闊,認為劉備並未處於劣勢的人,我沒什麼可說。此時全柔和趙雲的桂陽太守未有定論,武陵西部這塊地方佔了又不如不佔,冷不防被蠻族騷擾。

其次,劉備佔有武陵南部、長沙南部、零陵、桂陽,陳壽專美傳主,稱一句“劉備得四郡”也合情合理。

可由於南方的運輸道路被周瑜所壟斷,首府位於公安的劉備很被動,一旦周瑜讓周泰、黃蓋封鎖路線,公安的劉備就根本動彈不得。

劉備向孫權告狀其中一個理由就是周瑜給自己地少,不足以養眾,說明周瑜對劉備進行了嚴格的壓制。能看得懂史料的人都能看出周瑜和劉備互相在孫權面前黑對方時,以周瑜更為強勢。

關羽、張飛、向朗的傳記都描述劉備在平定江南後,封賜功臣,這是一筆帶過的寫法,陳壽很多時候一段話就寫了一個人物七八年的事蹟,很難確定具體時間。

“劉備定江南”可理解為得四郡,也可理解為得到南郡以後。其中向朗和甘寧的傳記有所矛盾,南郡之戰中甘寧毫無疑問已經佔領了夷陵,而向朗不太可能在周瑜沒退出南郡時都督夷陵。

三國地圖——赤壁之戰後,劉備任周瑜擺佈?

點擊圖片可放大,作於發現中國 (ageeye.cn)

在戰略上夷陵對江陵的戰略意義是絕對的重要。呂蒙襲取江陵、公安以後,陸遜即可奪取夷陵、宜都。東吳後來在荊州的三處重鎮就是夷陵、江陵、樂鄉。

樂鄉取代了公安的戰略意義,能夠從水路支援江陵,夷陵距離江陵偏西北,若敵人進攻江陵,夷陵的部隊可以繞道偷襲,反之亦然。

王昶、王基南征時,就必須同時出兵江陵和夷陵,使其不能呼應。後來楊肇出兵去救西陵(夷陵)的步闡,沒防備樂鄉的援軍,遭到陸抗圍堵,傷亡慘重。

三、周瑜留夷陵以趁機取蜀

周瑜和甘寧都想要趁機取蜀,夷陵必是取蜀之門戶,就憑這點,他們也不會輕易放手。

所以我想不到任何理由讓還駐紮在江陵的周瑜把甘寧撤走,難道劉備當初把張飛借給周瑜,周瑜用張飛用上癮了,覺得張飛比甘寧忠實牢靠?

張飛擔任宜都太守,向朗都督四縣,應該是一段時間的過程。劉備可能在周瑜的默許下先得到宜都縣,設張飛為太守,接著把秭歸、巫山奪走還需要一些時間,再接著周瑜病死,吳軍退出,夷陵也到了劉備手中。

不信再看看劉備設立宜都縣的距離,幾乎相當於江陵到襄陽那麼遠,且還是更難行走的三峽,這是短時內可以佔領的地盤嗎?還沒問過劉璋允不允許劉備佔有巫縣。

三國地圖——赤壁之戰後,劉備任周瑜擺佈?

點擊圖片可放大,作於發現中國 (ageeye.cn)

從劉備、周瑜在孫權面前互黑可以看出,雙方的擔憂都是事實,周瑜在荊州儼然有一方諸侯的趨勢,能夠壓制住劉備。

劉備在劉表處多年,還沒見劉表能派人去壓住劉備。所以劉備根據實情說:“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劉備為人歷來深得人心,隊伍在荊南擴編相當厲害,又依靠劉琦為招牌收攬荊州士人,對周瑜造成威脅,所以周瑜根據實情說:“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周瑜說劉備有關羽、張飛,最後就說一下週瑜陣容吧,鳳雛龐統時在周瑜麾下,呂蒙、甘寧、淩統皆在南郡之戰露臉,戰後沒有被調離的記載。周泰、黃蓋在周瑜後方。魯肅是受周瑜指揮的贊軍校尉,平時兩頭跑,不確定一直在周瑜身邊。董襲在江夏之戰受周瑜指揮,其後行動不明。

劉備本就有戰略劣勢,在這樣的形勢下雙方撕破臉,自當屬劉備不利。

* 發現中國正在推出“三國地圖”系列文章,敬請持續關注。

三國地圖——赤壁之戰後,劉備任周瑜擺佈?

“長水河山”,看其他精彩知識地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