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之后,看海南!

派论:

新热点海南自贸区,若想发展不可完全依赖旅游业,需开拓至电子信息产业;

我国经济特区、自贸区等的建立,具有明显的政策规划属性;

产业经济结构对于地区的发展极其重要,香港的教训值得参照。

博鳌亚洲论坛之后,“开放”、“海南”、“自贸区”等字眼开始闪亮起来。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在这一特殊而重要的时点,海南被赋予了新的使命。瞬时间,海南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A股迎来堪比雄安新区概念的重磅概念——海南自由贸易区概念。

从股票市场来看,在新政策发布之后的两天内,海南板块集体上涨。不过股价始终抵不住市场的选择,海南板块今日跳水,行情变动之剧烈,如同海南省本身的发展历程一样。

雄安之后,看海南!

海峡股份4月17日暴跌20%

在往日的印象中,海南的外表上贴满了“旅游胜地”、“风景优美”、“节奏悠闲”之类的标签。然而,在日积月累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海南却已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比拼与逆袭

数据足以展示各个地区的经济成果和变化。

先展示2017年各省GDP增速数据和全国GDP增速水平。

雄安之后,看海南!

2017各省GDP增速

全国GDP增速6.9%

雄安之后,看海南!

2016、2017各省GDP总量(万亿)

2017年全国各省中有22个省份GDP实际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017年GDP实际增速榜单排行前三的是:贵州、西藏、云南;相比而言,2016年实际增速排行榜前三的是:重庆、贵州、西藏。贵州始终不断发力,云南发展迅猛并反超重庆,唯有贵州、西藏同去年一样继续稳居GDP增速榜前两位,也成为仅有的2个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省份。

其中,贵州增速最高,GDP增速为10.2%,同时,GDP增速比较靠后的有北京、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天津、甘肃,均未达到“国家线”,概括来说,2017年GDP比拼的结果是,西南大发展,东北惨兮兮

今天重点关注的海南,在GDP增速数据大军中表现平平,这里不得不说一下海南的历史表现和未来的想象空间。

海南经济发展

三十年前,海南GDP总量仅57.2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3%,工业化程度相当于全国50年代初的水平,农村人口占全部人口80%以上,六分之一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交通极其不方便。

但是近年来,海南各项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年均增长9.6%和11.7%;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9.5%,旅游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如今,海南全省高速公路主骨架呼之欲出,构建新的高速公路网为期不远;全球首条环岛高铁开通运营,实现了全岛“3小时经济生活圈”;“四方五港”格局已成型,开通国内外货运航线337条、邮轮航线14条,2017年海口港区货物吞吐量已突破1亿吨。

海南如今的表现,离不开成立特区之后的历史。1988年4月13日,海南从广东省分离出去,成为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是全国最大,也是唯一的一个省级经济特区。

与建省以前的1987年相比,2017年海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1.8倍,地方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了226.8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30倍和25倍。时值而立之年,被誉为改革开放实验田的海南无疑又将站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前沿。

2017年海南省生产总值4462.54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十二大重点产业增速快于GDP增速3.1个百分点。

海南省十二大重点产业包括旅游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互联网产业、医疗健康产业、现代金融服务业、会展业、现代物流业、油气产业、医药产业、低碳制造业、房地产业、高新技术和教育文化体育产业。

据初步测算,十二大重点产业增加值增长10.1%,投资增长10.5%,高于全部投资增速0.4个百分点。增加值数值方面,2017年海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最高,达到2486.07亿元,增长10.2%,其中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最快,达20.1%。

2017年海南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6745.0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0%;其中接待旅游过夜人数增长12.3%,旅游总收入811.99亿元,增长20.8%。

雄安之后,看海南!

海南2013-2017年GDP及增速

虽然历史飞跃迅猛,但是,截至目前为止,海南的经济总量仍处于不起眼的位置。

第一,历史原因。海南88年建省起步就相对内地其他省份慢了一些。

第二,地理原因。天然的岛屿维护了海南本身的自然生态。但有利有弊,整个海南省与外界的交通不够便利。尤其在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年代,轮渡导致海南省与内地的联系非常的薄弱,者同样也对海南省内地的居民思想形成了一种束缚,丰富的自然资源,得过且过的环境,造成了一种今宵有酒今宵醉的生活观念。

第三,产业经济结构。海南本来两个支柱产业,房地产与旅游业,无法对海南省的GDP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旅游业受环境气候的影响太大,而且飞机出行的成本相对较高。海南的地域面积大,早些年海南拿地的管制较宽松,导致海南大部分的一线海景卖给了房地产开发商,如今海南的房地产拿地非常的困难。

从海南省的上市公司来看,公司主营也确实业务体现出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定位。

雄安之后,看海南!

海南三亚鹿回头景区今昔对比

1991年2月 vs 2018年4月

政策放置落成的特区

我国的经济特区、自由贸易港等具有明显的政策规划属性。

雄安之后,看海南!

我国重要特区、自贸港

以上特区、自贸港均在政策的支持和批准下建立。我国的各重点企业、证券交易所也都带有明显的政策属性。这方面与国际上主要的知名城市、股票/期货交易所不同。如著名的

芝加哥商品期货交易所,是由于处于五大湖得天独厚的位置,自然成为商品期货交易集散地。

然而,我国规划出的主要经济特区,在位置选择上,也几乎与地理研究中世界著名城市的通用规律相匹配,如上海、深圳、厦门等。

雄安之后,看海南!

从上图可看到,国际重要城市的位置分布带有一定的规律

(1)三大集中地区:亚洲东部,欧洲,美国东北部;

(2)以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为核心建构秩序;

(3)沿海100公里以内;

(4)大河的沿岸;

(5)气候温和、降水充足的地方;

(6)主要经济体核心城市,或靠近主要经济体,或位于主要经济体之间贸易航线上的关键区位。

此外,我国政策性最强的特区,当属刚满一周岁的雄安新区

与深圳特区、浦东新区不同,雄安新区是改革发展某在一方向的尝试,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城镇化建设中,二、三线城市建设或经济区的尝试。

雄安新区的重要意义勿用置疑,在大型城市发展进入停滞期和饱和期,且当改革重心向内陆推进时,农转非、城镇化改革将成为重点。但是如何在这些城市发展过程中,寻求到其城市优势、发展城市特色,不仅是建设一个人口聚集的“城市”,而是建设一个具有明显标签的特色城市。雄安新区的设立以及中央给予其的重要定位也能够说明这一点。

在位置选择方面符合规律,政策属性则对于特区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但政策的指引难以保障长久的繁荣。例子摆在眼前,非常明显,这就是香港。

香港的教训

近年来,“唱衰香港”基本上成为一门生意。作为一个感性的判断,“香港衰落”的说法是成立的。在内地城市万马奔腾的今天,香港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一枝独秀,再加上香港这两年的社会风波频出,客观上也加深了内地人的抵触心理。

如果看经济数据,香港是否真的出现了经济衰退?

最容易感知到的东西是旅游热度的降低,统计数据显示,从2014年开始,全年访港旅客人数都有超过2%的下跌。另一个容易感知到的是香港地价与铺面租金的下跌,2016年年初开始,有关香港房价暴跌、零售店铺租金的下跌不绝于耳,部分奢侈品临街店铺也屡屡传出“关闭潮”的消息。

不过,仅仅通过旅游与零售业的数据,还不足以支撑“香港衰落”的判断。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与贸易中心,香港最大的支柱产业并非旅游与零售(只占香港GDP的5%左右),而是金融与贸易。

先来看看整体的经济数据:

2015年,香港的人口增长率也达到0.8%,并不比内地一线城市差;2015年,香港GDP同比增长2.4%,与预期持平,这在发达经济体中,已属不俗。

总结最近20年的数据也可以看到,香港经济真正出现衰退的只有两次,一次是1997年,另一次是2008年,这两次都是全球性金融危机所致,其他时间均为正增长,尤其是2011年之后的增长率已经十分接近新加坡。

最近十年,香港的港口吞吐量虽然在下滑,但全港进出口贸易总额则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金融业更是繁荣增长,且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速。2003年,香港金融业占GDP比重只有13.3%,2014年已经占据16.5%。

2014年香港地区的FDI(外商直接投资)与ODI(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增长39%与77%,堪称暴增;IPO数据更是惊艳:2014年,香港市场共完成115宗IPO,筹集资金达达2277亿港元(同比大增34.8%),在全球仅次于纽约证券交易所,2015年更是超过纽交所,位居全球第一。

雄安之后,看海南!

据此我们可以说,过去十年,香港失去的只是相对优势,与自己相比,仍在不断进步,只是在速度上落后于内地城市。慢增长也是增长,香港并没有陷入产能过程、人口外迁的困境,更非破产式的衰退。

但,实际问题并不能通过整体数据完全反映出来。香港经济的问题不是总量,也不是速度,而是结构。

香港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占比0.1%,第二产业占比7%(其中制造业只有1.4%),另外92.9%均为服务业,服务业中又以金融、贸易、专业服务等高端产业为主。这样的结构最大的问题是,香港的就业体系呈现高端与低端的两极分化,缺乏一个中间层的就业体系,不利于社会形成一个橄榄型结构。

所以,香港制造业空心化,让社会僵化、缺乏活力。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同为城市经济体的新加坡,在贸易与金融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保留了规模巨大的制造业,制造业虽然贡献不了多少GDP和税收,但能为当地居民提供多元化的就业选择,是维护社会生态的一道防护线。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香港经济数据很好看,金融、贸易、地产从业者赚得盆满钵满,但底层人群却缺少幸福感。

香港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的经济数据再漂亮,如果经济结构出了问题,就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底层人群缺乏上升通道。

海南的出路

曾经的高速发展或逐步落后的教训,值得铭记。香港发展速度的增长与后期的温和,在经济数字上露出了太多痕迹。我们需要尊重历史,怀着空杯心态和闯关心态,跨过更多经济数字的大门槛,也以同样的心态回顾过去的历史。

对于海南,除了借鉴香港的城市的历史和教训之外,前文已提到,其现有主要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也业)带有各自的不确定性,所以海南的起飞必须依赖政策引导,即自由贸易港的建立。

对标香港、新加坡来看,海南建设自贸港需要循序渐进。香港在1973年和1974年先后取消了对黄金和外汇的管制,1978年开始对外资进行开放,如今已有40年的时间。而新加坡从1965年设立第一个自贸区到现在,也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

参照国外的经验,海南建立自由贸易港,无外乎以下措施:关税优惠、落地签、注册企业审批流程简化、对当地企业增加税收优惠等等。

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可以预见海南未来的发展,需要依赖经济结构的调整。

首先是省内基础设施领域的发展。因地理位置特殊,海南仅有粤海铁路与内地相通。完善岛内基础设施是建设自贸区的基础。未来建设重点包括航运、渔业、机场改扩建等,推进城乡电网智能化升级改造,构建覆盖城乡的供气管网。

其次是旅游业的升级。国际旅游岛是海南特色标签,根据规划,2020年要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免税政策放宽利好海南特色旅游产业:自11年实施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以来,根据商务部,截至2017年底,海南两家离岛免税店累计销售额已超300亿元,其中17年销售额80.2亿元,同比增长32%。在离岛免税购物方面的具体措施是,实施更加开放便利的离岛免税购物政策,实现离岛旅客全覆盖,提高免税购物限额。

此外,支持海南开通跨国邮轮旅游航线,支持三亚等邮轮港口开展公海游航线试点,加快三亚向邮轮母港方向发展。放宽游艇旅游管制。有序推进西沙旅游资源开发,稳步开放海岛游。

最后说说实现的难易程度。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是,海南省靠旅游和房地产带动发展的历史由来已久,基础薄弱,想要在这篇土地上创造出奇迹,需要依靠强大的执行能力和统筹规划的大智慧,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