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度延長援藏期的天津醫生──「這裡有我深深的牽掛」

“不好意思,你看,不知不覺就到了這個點兒了。”記者連線電話剛一接通,我市援藏幹部、昌都市藏醫院院長董伯巖就表示了歉意,而此時已經是晚上十點半,董伯巖一天的工作並沒有結束。“醫院可能隨時有事情,所以我24小時都是不關機的。”說起工作,董伯巖的語氣認真而堅定。

董伯巖是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外科醫生。2013年8月,他作為我市第七批援藏專業技術幹部前往昌都。這個津門漢子是瞞著家人報名的,不過父母和愛人還是表示了理解和支持,因為他們很清楚,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退縮從來就不是董伯巖的性格。剛到昌都時,董伯巖的高原反應還是很嚴重的,頭痛、心慌,走起路來腳下輕飄飄的,可是一旦忙起工作,所有不適就全被他扔在了腦後。當時作為昌都地區人民醫院副院長的董伯巖就成立重症監護室(ICU)以全面提升危重症搶救治療水平向醫院提出建議。

經過詳細調研、論證,在多方協調配合幫助下,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在2014年底正式組建起昌都醫療機構中的首個ICU,填補了昌都乃至整個藏東地區醫療系統一直沒有危重症監護病房的空白,大大提高了當地危重病症救治水平。也正是在這個時候,董伯巖為期一年半的援藏工作即將結束。“ICU剛剛建起,配套設施還在完善,後續工作也相當繁複,很多同事還在為此繼續努力著,我實在是放不下。”因此,董伯巖延長了他的援藏時間,這一干就又是一年半。到了2016年7月,因為當地工作需要,董伯巖轉入昌都市藏醫院,而此時的他,也從第七批援藏幹部延續成了第八批,開啟了他援藏工作的新階段。

“我們目前正在探索‘互聯網+’時代醫療扶貧服務新模式。西藏衛生事業發展中面對的最大困難就是地廣人稀、居住分散、山高路險、交通不便。此外,當地基礎醫療比較薄弱,缺少專業技術人員,一些觀念也跟不上如今的醫療發展水平。而依託互聯網發展移動醫療,形成固定醫院、流動醫院、網絡醫院三者結合,構建坐地應診、巡迴醫療、遠程醫療三種形式互補的醫療體系和服務模式,正是探索適合西藏特點、具有西藏特色的醫療衛生髮展之路,讓當地群眾能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在昌都市藏醫院,包括董伯巖在內,共有15名援藏幹部。董伯巖表示,他們這些人在專業上基本沒有重複,能夠從多方面對當地醫務人員進行輔導培訓。當地醫務人員“不離鄉不離土”,他們的醫療技術得到提高,當地的醫療事業才會不斷髮展,才能真正了卻像董伯巖一樣奮鬥在援藏一線的醫務人員的牽掛。(記者 李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