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德日兩國地位爲何相差那麼大?從兩人身上就能得到答案

二戰中的日軍可謂是罪惡的代名詞,在歐洲戰場局勢最為焦灼時,英國和美國暗中勾結,弄了一批毒氣彈囤積在港口內。雖然都已經拿在手中了,但受限於國際公約的約束,幾乎要被德軍打投降的英國,始終也沒敢動用。後來蘇德戰爭爆發後,丘吉爾曾試探過斯大林,要把這批毒氣彈“免費”送給蘇聯。誰知斯大林聽後,想也不想就拒絕了。反觀日軍,不但公然研發並使用生化武器,還拿活人做實驗,真可謂是罪行累累。

二戰後德日兩國地位為何相差那麼大?從兩人身上就能得到答案

同樣,納粹德國與日本都是軸心國集團的核心國家,二戰中德軍壞事也沒少做,尤其是黨衛軍,1942年初,臭名昭著的《最終解決方案》實施後,納粹分子更是有恃無恐,諸如阿道夫·艾希曼這樣的黨衛軍頭目不惜用蘇軍戰俘做屠殺實驗,目的僅僅是尋找更具效率的屠殺方式。然而,距離二戰結束已經半個世紀有餘了,為什麼當德國已經幾乎從陰影中走出,重新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時,日本還在因二戰中的受到譴責呢?我們從兩個人的表現就能看出點端倪。

1945年8月15日上午,日本天皇宣佈“停戰”,各戰場上的日軍陸續投降,也有小部分部隊不願投降,便化整為零,三五成群地藏進叢林,打算藉助地利與盟軍周旋。在所有要抵抗到底的日軍士兵中,小野田寬郎是抵抗到最晚的一個。此人一直抵抗到了1974年,直到人們費勁心思招來其昔日的上司谷口義美下令讓他投降,他才於當年3月10日跑到盧邦島菲律賓軍基地繳械投降。

二戰後德日兩國地位為何相差那麼大?從兩人身上就能得到答案

小野田寬郎的事蹟也算得上是二戰一大傳說,畢竟孤身一人在熱帶雨林裡,既要抵抗野獸侵襲又要防止被人抓獲是極為艱難的,但他在抵抗之間所作所為卻讓人不齒。小野田寬郎的手下還活著的時候,他們就經常成群結隊地向當地居民下手,不惜用地雷等武器設伏,殺害村民,搶劫糧食,燒燬房屋。本來當地村民對小野田寬郎一夥的存在也不怎麼在意,然而他們的行為讓當地人忍無可忍,才多次要求菲律賓軍方出手抓住這幾個窮兇惡極的日本軍國主義餘孽。

諷刺的是,截至1974年投降,小野田寬郎已經殺害超過130名無辜的菲律賓人。然而他拒不承認罪行,聲稱這些都是戰爭行為,本身無可厚非。回國之後的他反而從殺人惡魔一躍成為日本家喻戶曉的英雄,日本政府還要給他頒獎,日本天皇甚至都提出召見。小野田寬郎卻認為是天皇背棄了自己而主動拒絕,他後來成了一名實業家,還在南美洲買了大農場,在富足的生活中度過了後半生。

二戰後德日兩國地位為何相差那麼大?從兩人身上就能得到答案

同樣,二戰中的德國也有“最後一名軍人”,他叫阿爾弗萊德·萊科斯汀,看看他是如何抵抗蘇軍的。1945年5月7日,德國宣佈投降,萊科斯汀卻是一根筋,僅因自己曾宣誓要抵抗到底便拒絕投降,帶著幾名手下乘船逃亡瑞典,隨後藉助德軍在二戰時修的一些補給倉庫度日。1952年8月,萊科斯汀秘密返回拉脫維亞繼續抵抗蘇軍。然而,他的行蹤被蘇聯間諜偵獲,蘇軍派出3個團超過5000人,對萊科斯汀一夥進行地毯式抓捕。9月11日,身陷絕境的萊科斯汀走投無路,吞下氰化物膠囊自殺身亡。

值得一提的是,歐洲的森林與菲律賓的熱帶雨林不同,林中可作為食物的資源非常。另外,菲律賓軍警抓人的強度,跟蘇軍直接沒法比。然而萊科斯汀也不是等閒之輩,他曾在庫爾蘭戰役中率領幾十人擊潰過蘇軍一個團,實戰經驗豐富的他,更是帶領手下士兵在森林中與蘇軍迂迴,始終都未被抓獲。嚴苛的環境很快就讓萊科斯汀一夥遇到了麻煩,糧食不足加上環境惡劣,他的手下陸續病死餓死。即便如此,萊科斯汀仍然下令禁止傷害附近居民,僅靠抓捕野獸和採摘野果支撐。雖然身為黨衛軍,萊科斯汀等人恪守誓言的做法仍被人們稱道,蘇聯解體後,拉脫維亞人還為萊科斯汀等人立了紀念碑。

二戰後德日兩國地位為何相差那麼大?從兩人身上就能得到答案

實話實說,雖然德軍在二戰中作惡不少,但大多數官兵素質還是較高的。類似於萊科斯汀這樣的事例也不在少數。1944年1月,美軍就在菲尼克斯東部6英里處設立了一座戰俘營,關押了300多名德軍海軍軍官。這座被美軍稱為“無懈可擊”的戰俘營,被德軍戰俘僅用3個月的時間就洞穿了,有25名戰俘成功越獄。情急之下,美軍也顧不上社會影響了,此事公佈後曾短暫地造成過社會恐慌。

然而有趣的是,這些戰俘並沒有在美國社會為非作歹;他們其中的大部分人跑到市中心的酒吧喝酒,或者跑到人來人往的超市裡購物,目的只是為了挑釁美軍。另外,他們其中的一些人還運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幫助一些美國人修理東西,跑到居民家中“做客”,與孩子們做遊戲。因為行為友善,這些戰俘反而受到了美國家庭的款待。美國民眾一看這些戰俘人還不錯,不但沒有“出賣”他們的行蹤,甚至還幫他們隱瞞。最後,這些戰俘玩夠了,紛紛跑回戰俘營裡自首了。

二戰後德日兩國地位為何相差那麼大?從兩人身上就能得到答案

客觀地講,雖然納粹在二戰中也出現了不少令人唾棄的殺人惡魔,但經過數世紀職業化的德軍的整體素質,是日本人無法比較的。在傳統的德國軍人的認識裡,參軍大多是為了建功立業,爭取榮譽,報效祖國,而二戰時日軍高層在戰略中明確提出要“以戰養戰”,侵略就是他們的核心宗旨。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有這樣兇殘無恥的軍國主義做領導,士兵變得三觀不正也是可以理解的。戰爭結束後,德國人很快便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並深刻反省,日本人卻仍在千方百計地逃避,甚至反而想把自己塑造成“受害國”這樣可憐的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