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宰相—牛仙客

牛仙客(675年-742年),涇州鶉觚(今甘肅靈臺)人,唐朝宰相。初為縣中小吏,後任隴右營田使佐吏,歷任洮州司馬、河西節度判官,成為河西節度使蕭嵩的心腹。蕭嵩拜相,薦牛仙客為節度留後,後升任節度使。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牛仙客改任朔方行軍大總管,賜封隴西郡公,後入朝為工部尚書,加同中書門下三品,進爵豳國公。後來,牛仙客升任侍中(左相),兼兵部尚書。牛仙客任相期間,凡事依從李林甫,遇事不敢裁決。天寶元年(742年),牛仙客病逝,追贈尚書左丞相,諡號貞簡。

節度河西。開元九年(721年),王君毚擔任河西節度使。牛仙客被授為節度判官,成為王君毚的心腹。開元十五年(727年),王君毚戰死。蕭嵩繼任河西節度使,仍將軍政事務託付給牛仙客。他工作勤勉,以誠信待人,深得軍民愛戴。 開元十七年(729年),蕭嵩回朝拜相,擔任中書令,遙領河西節度使,並多次推薦牛仙客。牛仙客得以改任太僕少卿、涼州別駕,並代理河西節度留後。後來,牛仙客接替蕭嵩,出任節度使,兼任涼州刺史,歷加太僕卿、殿中監。

賜封郡公。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牛仙客調任朔方行軍大總管,河西節度使之職由崔希逸接任。不久,崔希逸奏稱,牛仙客在任時厲行節約,積蓄財物,政績可觀。唐玄宗便命刑部員外郎張利貞前去核實。張利貞經過調查,回奏朝廷,稱河西確是倉庫盈滿,器械精勁。唐玄宗大悅,欲任命牛仙客為六部尚書。

這時,中書令張九齡反對道:“自開國以來,尚書之職只有德高望重者才可擔任。牛仙客邊疆小吏出身,驟然提拔到清要之位,恐怕遺羞朝廷。”唐玄宗便要給牛仙客加封爵位。張九齡再次反對:“封爵是為獎勸功勞。牛仙客身為邊將,充實倉庫,修理器械,乃是本職,不足以。陛下賞賜金帛即可,不可封爵。”唐玄宗默然。而李林甫卻暗中進言道:“牛仙客乃是宰相之才,張九齡書生,不知大體。”玄宗大悅。 次日,唐玄宗再次提及,要加牛仙客爵位,張九齡仍舊反對。唐玄宗怒道:“你嫌牛仙客家世寒微,難道你出身名門嗎?”張九齡答道:“臣嶺南寒門,不如牛仙客中原人士,但臣卻在中樞多年,執掌文誥。牛仙客此前只是邊疆小吏,目不知書,如加以重用,恐難孚眾望。”退朝後,李林甫再次暗中進言:“只要有才識,何必滿腹經綸。天子用人,有何不可。”唐玄宗遂賜封牛仙客為隴西郡公,食實封三百戶。

擔任宰相。同年十一月,張九齡罷相。牛仙客被任命為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並執掌門下省事務。他遇事不敢裁決,只是唯唯諾諾而已,政務皆由李林甫做主。皇帝賞賜的財物,也都如數存放,不敢揮霍享用。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封牛仙客為豳國公,並追贈其父祖官職。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牛仙客進拜侍中,遙領河東節度使。 開元二十七年(739年),牛仙客又兼任兵部尚書,後被免去遙領的節度使職務。 天寶元年(742年),唐玄宗更改官制,改封牛仙客為左相,仍兼兵部尚書。同年七月,牛仙客病逝,終年六十八歲,追贈尚書左丞相,諡號貞簡。

主要成就。牛仙客擔任宰相時,曾在關中地區推行“和糴法”,以比時價高二三成之價收買都畿、京畿粟各數百萬斛,並停運當年江淮應輸京師之租。和糴法的實行,從根本上解決了長安糧荒問題,減輕了江淮漕運的負荷,緩解了人多地少的社會矛盾。

軼事典故。牛仙客擔任朔方節度使,曾任命姚崇之孫姚閎為判官。牛仙客拜相後,姚閎也累遷至侍御史。他自稱能溝通鬼神,預知禍福,牛仙客深信不疑。後來,牛仙客患病。姚閎自請為其祈禱,趁機逼令他作遺表,推薦自己叔父姚弈與兵部侍郎盧奐接任宰相,並親自起草。但牛仙客病勢沉重,不能動筆署名。牛仙客死後,其妻趁中使前來弔唁,將實情轉告玄宗。玄宗大怒,賜死姚閎,並貶黜姚弈、盧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