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套疊」——熟悉的病名,陌生的疾病(下)

“腸套疊”——熟悉的病名,陌生的疾病(下)

腸套疊檢查:

腹部超聲:超聲檢查識別腸套疊能達到100%的準確率,是首選檢查方式,也是確診檢查。根據腸套疊的特徵性影像,B超在腸套疊橫斷面上顯示為“同心圓”或“靶環”徵,縱切面上,呈“套筒”徵。

“腸套疊”——熟悉的病名,陌生的疾病(下)

腸套疊的診斷:

具有四聯症(陣發性哭鬧、嘔吐、腹部包塊、果醬樣大便)的一種或幾種表現+典型超聲特徵即可診斷為腸套疊。

腸套疊分非手術療法和手術療法兩種。

一.非手術療法:目前主要是空氣灌腸復位。

1.適應症:寶寶患病不超過12小時,全身情況良好,可做空氣灌腸復位。

2.禁忌症:超過24小時,全身情況明顯較差,出現腸穿孔等嚴重情況。

3.方法:從肛門插入管子,注入氣體使套在一起的腸子復位。空氣灌腸復位率可達95%以上。

4.防止併發症—結腸穿孔:

腸穿孔表現為呼吸困難,心跳加快,面色蒼白,病情突然惡化。

5.術後護理:

“腸套疊”——熟悉的病名,陌生的疾病(下)

在灌腸後數小時內,空氣將繼續排出體外(放屁明顯增多),是正常現象;

注意保暖及衛生,避免腹瀉;

術後幾小時禁食,其後給予流質飲食,再過渡到半流質飲食,再到固體食物。不要太快恢復正常飲食,以免造成套疊再次發生。

6.出院指證:寶寶能進食且無不適表現,可以考慮出院。

“腸套疊”——熟悉的病名,陌生的疾病(下)

7.腸套疊復發:腸套疊複發率(返回率)為6%〜10%。通常發在復位後72小時內。

二.手術療法:

1.適應症:

灌腸復位未成功者;

臨床疑有腸壞死者;

病程超過1~2天,尤其是已有嚴重脫水、中毒或休克等症狀;

複發性腸套疊。

2.術前準備:

糾正脫水和電解質紊亂;

禁食水、胃腸減壓;

糾正感染。

3.手術療法:對腸套疊比較嚴重的寶寶,應採取腹腔鏡/剖腹復位套疊腸管。

4.術後護理:

“腸套疊”——熟悉的病名,陌生的疾病(下)

給予止痛藥使寶寶舒適;

定時幫寶寶變換體位,促進腸蠕動恢復;

術後頭幾天需要禁食,靜脈輸液補充生理需要量;

大多數寶寶在術後一到三天內(喝水沒有嘔吐後)開始進食。飲食要以稀、少、清淡並富於營養為原則,量與質要逐漸增加;

手術兩天後寶寶可以洗澡或淋浴。

5.出院指證:寶寶無發燒,切口無感染,且恢復正常的腸功能。

6.出院後觀察:

“腸套疊”——熟悉的病名,陌生的疾病(下)

切開有無感染跡象,如切口紅腫熱痛或有分泌物流出;

發燒;

嘔吐;

腹瀉或果凍般的糞便;

腹痛或不明原因劇烈哭鬧。

7.出院隨訪:手術後2~4周內門診隨訪,檢查傷口並評估其恢復情況。隨訪後才能開始運動。

如何預防腸套疊:

1.注意輔食添加:

“腸套疊”——熟悉的病名,陌生的疾病(下)

家長們在給寶寶添加輔食時一定要遵循由一種到多種、由少到多,由細到粗的原則,切莫過於心急;

一樣一樣食物添加,每樣食物添加3~5天,寶寶無不適症狀,再添加另一種食物。

在寶寶生病時,先暫停添加新的輔食。

2.避免感染:

“腸套疊”——熟悉的病名,陌生的疾病(下)

尤其是腺病毒和輪狀病毒感染。

注意衛生,尤其是飲食衛生。

在疾病流行期,少去人多的公共場所。

家長在寶寶出現不明原因劇烈哭鬧時,記得“腸套疊”這個病,仔細觀察寶寶的一切變化,發現問題及時就診,就可避免嚴重腸套疊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