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熟悉的病名,陌生的疾病(下)

“肠套叠”——熟悉的病名,陌生的疾病(下)

肠套叠检查:

腹部超声:超声检查识别肠套叠能达到100%的准确率,是首选检查方式,也是确诊检查。根据肠套叠的特征性影像,B超在肠套叠横断面上显示为“同心圆”或“靶环”征,纵切面上,呈“套筒”征。

“肠套叠”——熟悉的病名,陌生的疾病(下)

肠套叠的诊断:

具有四联症(阵发性哭闹、呕吐、腹部包块、果酱样大便)的一种或几种表现+典型超声特征即可诊断为肠套叠。

肠套叠分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两种。

一.非手术疗法:目前主要是空气灌肠复位。

1.适应症:宝宝患病不超过12小时,全身情况良好,可做空气灌肠复位。

2.禁忌症:超过24小时,全身情况明显较差,出现肠穿孔等严重情况。

3.方法:从肛门插入管子,注入气体使套在一起的肠子复位。空气灌肠复位率可达95%以上。

4.防止并发症—结肠穿孔:

肠穿孔表现为呼吸困难,心跳加快,面色苍白,病情突然恶化。

5.术后护理:

“肠套叠”——熟悉的病名,陌生的疾病(下)

在灌肠后数小时内,空气将继续排出体外(放屁明显增多),是正常现象;

注意保暖及卫生,避免腹泻;

术后几小时禁食,其后给予流质饮食,再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再到固体食物。不要太快恢复正常饮食,以免造成套叠再次发生。

6.出院指证:宝宝能进食且无不适表现,可以考虑出院。

“肠套叠”——熟悉的病名,陌生的疾病(下)

7.肠套叠复发:肠套叠复发率(返回率)为6%〜10%。通常发在复位后72小时内。

二.手术疗法:

1.适应症:

灌肠复位未成功者;

临床疑有肠坏死者;

病程超过1~2天,尤其是已有严重脱水、中毒或休克等症状;

复发性肠套叠。

2.术前准备:

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禁食水、胃肠减压;

纠正感染。

3.手术疗法:对肠套叠比较严重的宝宝,应采取腹腔镜/剖腹复位套叠肠管。

4.术后护理:

“肠套叠”——熟悉的病名,陌生的疾病(下)

给予止痛药使宝宝舒适;

定时帮宝宝变换体位,促进肠蠕动恢复;

术后头几天需要禁食,静脉输液补充生理需要量;

大多数宝宝在术后一到三天内(喝水没有呕吐后)开始进食。饮食要以稀、少、清淡并富于营养为原则,量与质要逐渐增加;

手术两天后宝宝可以洗澡或淋浴。

5.出院指证:宝宝无发烧,切口无感染,且恢复正常的肠功能。

6.出院后观察:

“肠套叠”——熟悉的病名,陌生的疾病(下)

切开有无感染迹象,如切口红肿热痛或有分泌物流出;

发烧;

呕吐;

腹泻或果冻般的粪便;

腹痛或不明原因剧烈哭闹。

7.出院随访:手术后2~4周内门诊随访,检查伤口并评估其恢复情况。随访后才能开始运动。

如何预防肠套叠:

1.注意辅食添加:

“肠套叠”——熟悉的病名,陌生的疾病(下)

家长们在给宝宝添加辅食时一定要遵循由一种到多种、由少到多,由细到粗的原则,切莫过于心急;

一样一样食物添加,每样食物添加3~5天,宝宝无不适症状,再添加另一种食物。

在宝宝生病时,先暂停添加新的辅食。

2.避免感染:

“肠套叠”——熟悉的病名,陌生的疾病(下)

尤其是腺病毒和轮状病毒感染。

注意卫生,尤其是饮食卫生。

在疾病流行期,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家长在宝宝出现不明原因剧烈哭闹时,记得“肠套叠”这个病,仔细观察宝宝的一切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就诊,就可避免严重肠套叠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