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普吉海难的思考:与其被人厌倦,不如让人怀念

在泰华文媒体,数得上名号的门派,都认同两条江湖规矩:

一:咱们一切报道的核心立足点是“中泰一家亲”,一定不能刻意破坏两国之间的和谐友好;

二:当中泰因为某些小问题而产生龉龌,就算不旗帜鲜明地赞同谁,也不能把中国同胞往死里骂。

一辈辈的泰华媒体江湖中人,包括老汉自己,当年都写过无数讴歌泰国大好河山,吹爆泰国风土人情,怂恿同胞速来速来的“泰国旅游吹水文”。

真的是这样吗?

中国游客,多来点吧,来吧来吧,你好我好大家好,左赚右赚全都赚。泰国形象塑造了,中泰往来密切了,华人产业蓬勃了,百利无害,皆大欢喜啊……

我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但是我很确定,把泰国旅游业弄上去,一定不会是“错的”。

泰国普吉海难的思考:与其被人厌倦,不如让人怀念

泰国普吉海难的思考:与其被人厌倦,不如让人怀念

但是,这几年,心中越来越隐隐觉得不对劲。

尤其是这一个星期以来,老汉长年以来曾经毫不怀疑的认知,经历了一种坍塌的感觉。

我第一次,开始认真地怀疑:

处心积虑地把这么多中国游客往泰国送,这样,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泰国普吉海难的思考:与其被人厌倦,不如让人怀念

泰国普吉海难的思考:与其被人厌倦,不如让人怀念

泰国普吉海难的思考:与其被人厌倦,不如让人怀念

泰国普吉海难的思考:与其被人厌倦,不如让人怀念

其实,答案早已在我们的脑中。

只是不到那个份上,我们往往不愿意去承认,去直视这个巨大的现实罢了。

中国赴泰游客,最大的特点,不是有钱,而是人多。2014年400万,2015年居然达到了800万,神奇的100%增长率的背后,其实是整个泰国对华旅游产业链“以量取胜,薄利多销”的核心本质。

如果不能从10个客人身上赚到100块,那就从1000个人身上赚到1块。

于是,大家挂出5角钱一个人的泰国游套餐。等客人进店了,再绞尽脑汁地弄几个5块8块的茶水项目。一天下来,小餐厅里人声鼎沸,摩肩接踵,像菜市场一样拥挤而热闹,瞅着营业额着实也不少,但是店里的服务员和食客,体验都算不上太好。

泰国普吉海难的思考:与其被人厌倦,不如让人怀念

当这家餐馆,逐渐连前台服务员自己也是中国人的时候,泰国人的感觉,就更别扭了。

泰国旅游市场,从景点消费到交通设施,从餐饮文娱到酒店住宿,任何一个你所能想象得到的环节,都有着中国资本的深度参与。在泰国玩,你买的包,你做的船,你吃的饭,你住的店,租的摩托车,请的大佛牌——极有可能都是中国老板的。

泰国普吉海难的思考:与其被人厌倦,不如让人怀念

中国老板做得好吗?无论做得好不好,泰国人都不会喜欢他们。

为了赚点旅游收入,把这么多的中国人放在眼皮子底下转悠,泰国人本来就觉得够闹腾了,这赚来的钱还被幕后的中国老板赚了,那还能忍?

于是,心中的不满,暗暗滋生。

泰国普吉海难的思考:与其被人厌倦,不如让人怀念

每到泰国整治假货的时候,这种论点就会出现一次。

每到泰国想打击低价团的时候,这种情绪就会爆发一次。

我们中国人觉得,自己是在给泰国人送温暖;泰国人觉得,中国人是来泰国赚便宜。

平日风平浪静,大家表面上还能绷着那一脸的迷之微笑;一旦出现个不测风云,利益和责任的矛盾尖锐时,彼此心中的嫌弃和抱怨便会浮出水面。

泰国普吉海难的思考:与其被人厌倦,不如让人怀念

当年泰国政府“打击低价团”,本质上就是对这种薄利多销的厌倦,对游客如云的嫌弃。尽管中国游客和中国老板终究还是让泰国经济赚了不少,但是日益倾斜的行业格局,以及过于庞大的游客数字对接待能力、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压力,仍然让泰国人充满不爽。

不吃饭会死,一天吃十个窝窝头也会腻。

更别说,十个窝窝头你中国老板自己留8个。

泰国普吉海难的思考:与其被人厌倦,不如让人怀念

这也就是为什么,此次普吉岛海难,泰国方面会出现这么多中国读者所始料未及的言论。

最高行政机构的三把手脱口就“中国人坑中国人关我们什么事”,电视台主持人上来就嘲笑“中国人带中国人来死在我们家里算个什么事儿”。

泰国人真的是这样想的,他们当中或许多数人有足够的涵养,在“死者为大”的人道礼俗面前忍着不说实话,但他们的心中,这种想法是根深蒂固的。

副总理和主持人,只不过没忍住,把心里的实话讲出来罢了。

泰国普吉海难的思考:与其被人厌倦,不如让人怀念

我们曾经以为,中国人来得越多,对两国关系越好。

现在看来,太天真了。

中国游客来多了,泰国人见多了不稀罕,反倒心生厌烦。

尤其是游客人多手杂,损了人家的花花草草,又没让人家赚到他们所认为的足够多的钱,便更是让他们心中不以为然,请中国人来旅游,简直更像是泰国人对中国的一种恩惠,而非一种生意。

接待跟不上,中国游客体验也上不去。

于是,回到中国自然更要各种吐槽泰国的“人心不古”、“今不如昔”。随着时间的推移,泰国人民心中对中国游客的嫌弃,总有一天会让中国人发觉,那就更是伤肝动气,岂有此理,对泰国粉转路人,路人转黑。

至于泰国华人?

泰国人瞅着他们像买办,中国人瞧着我们像奸商。自以为是“中泰友谊的桥梁”,却很多时候成为了两头不讨好的角色。

泰国普吉海难的思考:与其被人厌倦,不如让人怀念

800万中国游客,尚且走到今天这一步,真要弄出1200万中国游客,那岂不是早晚要闹出大纰漏吗?

中国游客超越了泰国实际接待能力的上限,必然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毛病;中国游客原本不拘小节的形象,更是让泰国人津津乐道;泰国原本就算不上太过硬的硬件设施,安全预警,行政服务,就更加容易在天量的中国游客面前,露出原本看不出来的千疮百孔。

一旦出现事故,晕头转向的管理者,快马加鞭的经营者,必然脱不了干系。

泰国人出于自己的视角,几乎一定会将矛头指向急功近利的经营者,继而演变成对中国旅游大军本身的质疑;而中国人一听泰国人居然面无惭色,便更是怒气冲天,恨不得抵制泰国旅游,一个子都不让泰国赚去,且看你还嫌弃不嫌弃。

普吉海难,是这种崩坏的第一次显现。

照今天这样的方式发展下去,这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泰国普吉海难的思考:与其被人厌倦,不如让人怀念

泰国码头,指示船只出海的绿色旗帜

也许,我们真的错了。来泰国的中国游客,真的太多了。

被人怀念,好过被人厌倦。与其让他人面无表情地忍耐我们,不如让他们怅然若失地等待我们。

我们理解泰国的想法,也懂得中国的心思,当双方都无法改变自己的时候,退一步,让泰国逼仄的海岸线上空旷一点,让泰国的快艇少跑几趟,让泰国某免税店的大虾自助餐每顿只有6个人。没准泰国对中国的印象,中国人对泰国的观感,会好很多呢?

泰国普吉海难的思考:与其被人厌倦,不如让人怀念

中泰之间,是平等的朋友。

谁也不曾对谁“恩重如山”,自然也谈不上什么“背信弃义”。

我们从来不曾改变我们的立场,我们希望中泰之间能够世代友好,希望泰国能够成为中国人在世界上最喜爱的,最不可能憎恨的一个国家。我们希望中国人能为这个国家带来财富,也为在这个国家生活的中国人,也就是我们自己,带来无尽的机遇与财富。

钱,谁不喜欢?

但如果这份财富的代价,是两个国家之间的逼仄、嫌弃与崩坏——那这个钱,我们宁可不要。

真不敢相信,我居然会说出这句话:

所有打算来泰国的中国同胞们,在上路之前,咱们还是等一等吧。

咱不是想要抵制什么,也不是想要呼吁什么,

我只是单纯地觉得,当你在别人的地板上吐一口血,人家却嫌弃你搞脏了他的地板时,是不是还应该去这家里做客,实在很值得商榷一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