郸城一高:超级中学的崛起和穷孩子的最后逆袭机会!

2018年高考放榜,郸城考生再创佳绩,清华北大录取人数年年攀升!2018年郸城一高34人上榜清华北大!学子朱笑寒更是取得河南理科第一名的好成绩。

郸城一高:超级中学的崛起和穷孩子的最后逆袭机会!

他们从骨子里把“奋斗”当做安身立命之本

郸城县是一个什么地方?

在河南,有很多城市是在铁路线上的,过去有京广线、陇海线、京九线,后来又有了高铁,但是郸城不在任何一条铁路线上。

有一些城市是在高速公路沿线上。像广东,可能任何一个县都通了高速公路,但是河南郸城却没有。

从郑州到郸城最近、最方便的方式是这样的:

航海路上机场高速。

东南行驶17公里,进入京港澳高速。

向南行驶20公里,进入商登高速。

向东行驶21公里,进入机西高速。

东南行驶63公里,进入永登高速。

向东行驶26公里,进入大广高速。

向南行驶31公里,进入商周高速。

向东行驶15公里,在淮阳站下高速。

郸城是全省为数不多的、周口市唯一一个不通高速的县城,但郸城却是河南人口最多的县城之一。从任何一个角度说,这个地方都是人不杰、地不灵,这个地方,是怎么崛起了这么厉害的高中呢?

周口郸城县,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因上学而改变命运,许多年来,女排的主攻手朱婷只是当地无数农民子弟中的普通一个。她的老乡马艳丽,1986年考入周口体校排球队,成为她的学姐,毕业做了8年体育运动员后,因伤病而华丽转身,成为国际知名的模特和服装设计师,她所经历的,也是一个由丑小鸭变白天鹅的顽强拼搏过程。

所以,不要以为这样的故事很浪漫。对这片豫皖交界的中原大地来说,时至如今,农家子弟改变自己命运的途径大多还是考学、参军、外出打工等,虽满身锦衣,心里却一把辛酸。路遥写的那个“平凡的世界”,多少年了还在这里延展。

郸城一高:超级中学的崛起和穷孩子的最后逆袭机会!

仍以朱婷和马艳丽借以“晋身”的周口体校为例,该校建校40多年,已培养两个世界冠军、两个世界亚军、3个亚洲冠军、98个全国冠军和680个全省冠军,每年在校生都在300人以上。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周口各县区的农家,其中郸城的生源比例较大一些,其原因,很多情况下和朱婷的都一样,“家庭无力供养上学”,能吃苦,相信有一技之长就有人生的出路。而随着马艳丽、朱婷和其他体育明星的成功,更多的郸城孩子也开始羡慕、效仿她们,近几年涌现出报考体校的热潮。

每个地方都有推崇本地名人或杰出人物的倾向,郸城100多万人口,一多半的人面朝黄土背朝天,自然也把那些凤毛麟角的英雄人物当作时时挂在嘴边的骄傲。

这种津津乐道的背后,有着对“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等传统价值观的深度认同,世世代代生存的挣扎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骨子里把“奋斗”当做安身立命之本

所以,若说谁最能成为郸城形象的代言人,我想这样的人选将不仅仅包括大美女马艳丽、人气女王朱婷、“泥人张”张振福等,很多时候,郸城人会说,我们更出彩的“牛人”还在后面呢,

因为这里的每一个农家子弟都想摆脱“穷名”和“苦命”。

郸城一高:超级中学的崛起和穷孩子的最后逆袭机会!

郸城一高的“力量”表现在哪里?

郸城人才辈出,不是偶然现象,按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中所说,它是他们所站立的“大地的力量”的表现。

郸城的“力量”表现在哪里?教育,以及崇文重教的民间传统。

这是一家类似于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那样的“高考工厂”吗?现在,在整个中国,似乎没有人否认。

每天早上5:30,这所学校最早在县城睡醒过来,9000多名在读生依次静默地刷牙、洗脸、早自习,开始了长达14小时的苦读时间。

许多外县的学生慕名前来就读,全国不少省市的参观考察团每天络绎不绝,校园周围住宅的租金一涨再涨,各种小贩的生意一日比一日红火。

按郸城县一位领导的话说,郸城经济往第三产业转型,“郸城一高是最重要的支点”,因为它带动了一个“庞大的消费链和消费群”。

郸城一高:超级中学的崛起和穷孩子的最后逆袭机会!

对教育,民间和官方一起飙,这似乎成了郸城县的一大特色。每年,该县确定三到四件教育方面的实事列入全县重点工程,由县长、县委书记亲自过问。近三年来,全县用于教育的财政投入均占当年财政支出的30%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该县父母官大概也意识到了教育是民生工程,因而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越是贫困县,越要优先抓教育。一个贫困家庭如果能够培养出一名大学生,基本上就挖掉了这个贫困家庭的穷根子”

这话说的是实情:考上大学,走出去,改变的是命运,同时也改变家庭的实际收入状况,可以让父母和兄弟姐妹过上好日子。我们每一个从农村考上大学的孩子,哪一个不是这样?即如朱婷功成名就,她首先想的就是把父母从乡村接到县城,在那里给他们买套新房子。

这种前后鲜明的对照在郸城很普遍,大家都坚信“教育脱贫”这个理儿。所以,在这个地方,到处都分布着“大学生村”,刘小集、于寨、信寨……最为知名的是李小楼村,10年来,这个仅有1300人的小村子共走出了138名大学生,近1/3进了一本名校。每年,整个郸城走出去的大学生总人数大概是8000名左右。

郸城一高:超级中学的崛起和穷孩子的最后逆袭机会!

一个网友说:“在没有其他任何发展优势的郸城县,能在教育上出一个造福老百姓的‘高考工厂’,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奇迹。”

造就这种奇迹的,是郸城人的“一条杠”精神(坚持不懈),但更多的是无尽的辛酸和沉重的付出。在郸城一高的校园里,到处张挂的横幅、条幅是醒目一景,其中一幅标着

“成绩来自实干”几个大字,已在教学楼前挂了七八年。它们华丽、张扬、铿锵甚至残酷、恐怖,但无一例外都意简言赅,直指问题的核心:

“传道授业”,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偷懒;既然要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中拼,那就要拼个刺刀见红。

郸城一高崛起的秘密是什么?

纽约时报曾这样描述毛坦厂中学所在的城镇,说:“这是一座偏僻的单一产业城镇,出产的都是应试机器,就像其他一些专门生产袜子和圣诞饰品的中国乡镇一样心无旁骛。”

对于高考工厂,围城之外的人对此评价基本上都持批判态度。

现在有些人指责超级高中打破了高中教育的平衡,其实所谓平衡,就是一种利益格局。原来是郑汴洛这些城市把持的北大、清华入门砖,现在被郸城一高夺走了一些。

郸城一高吸引的外地生源,通常来源另外一些穷困的县市,所以,

他们和郸城一高的本县生源一样,都是同一个阶层的:小县城的中低等收入家庭,以及农村条件稍好的家庭。

郸城一高:超级中学的崛起和穷孩子的最后逆袭机会!

人民日报曾经刊发了一篇有关郸城一高的报道,叫《郸城农家娃,上大学的多》,这篇文章给出的数据是:这个县每年考上大学的孩子中,农村学生占60%以上。

另外一个数字更惊人:郸城县每年高考的学生达12000人,这是什么概念?20年前参加高考的全县考生不过2000人而已。在这20年,每年的高考生竟然增加了10000个!

除了一部分外地生源外,毫无疑问,郸城县穷人家孩子,上高中的更多了,上大学的更多了,上名校的也更多了。

秘密就在这里。

这是穷人孩子之间的联合。我在上一篇文章里把超级中学比喻为赌场,其实换一个角度说,这何尝不是反抗呢?

我曾与一位考上北大的老乡交流:郸城一高崛起的秘密是什么?他回答,就两个字:吃苦。

2000年左右,对应试教育的批判以及对素质教育的呼唤,让一些高中放松了,而郸城一高在这个时候就慢慢崛起了。

你能不能换一个思维,不要再陷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二分法中,重新看待这样一个问题:这是全省小城青年最后一个逆袭机会,他们只有用力抓住,才能改变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