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山之死 建寧之冤

至德元載(公元756年)十月,宰相房綰戰敗後,朝廷收復長安的信心遭到沉重打擊,十二月,肅宗與李泌探討這個問題,肅宗說:“叛軍如此強大,何時才能平定?”李泌卻不認為叛軍有多麼強大,回答道:“臣觀察到叛軍將虜獲的人口、財物,都送到范陽(今北京)老巢,這豈有雄踞天下的志向?如今只有胡人心甘情願跟隨安祿山造反,漢人中也只有高尚等少數幾人願意死心塌地為他賣命,其他人都是被脅從的,並不心甘情願,以臣所料,不過兩年,天下就可以平定。”

李泌這麼樂觀,肅宗十分好奇,問他為什麼,李泌回答:“叛軍中驍勇善戰的將領,只有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張忠志、阿史那承慶數人而已,如果朝廷令李光弼從太原再出井陘,攻入河北,命令郭子儀從馮翊(即同州,今陝西渭南大荔)進入河東(此處的河東應指河東城,今山西運城永濟),那麼史思明、張忠志就不敢離開范陽和常山(今河北石家莊),安守忠和田乾真就不敢離開長安,如此一來,我們用兩支軍隊就牽制住了叛軍四員大將,安祿山身邊只有阿史那承慶一人了。到時命令郭子儀不要攻取華陰(今陝西渭南華陰),使叛軍長安到洛陽的道路常通,然後陛下率領所徵之兵駐紮在扶風(今陝西寶雞鳳翔一帶),與郭子儀,李光弼互相配合出擊,叛軍救首則擊其尾,救尾則擊其首,使敵軍往來數千裡,疲於奔命,而我軍則以逸待勞,敵軍來則避其鋒芒,敵軍退則追擊,不攻城,也不阻塞道路,春天再任命建寧王李倓為范陽節度大使,從北面進攻范陽,與李光弼南北夾擊攻取范陽,范陽攻下後,敵軍就失去了巢穴,退無所歸,留下又不安全,之後朝廷大軍從四面合圍叛軍,必勝無疑。”聽了李泌分析後,肅宗十分高興。

就在肅宗與李泌探討戰局不久,朝廷和叛軍雙方內部都發生了內訌,讓我們記錄一下這兩件事。

一、祿山之死

時間到了至德二載(公元757年)正月,在過去的半年裡發生了太多的事,萬幸的是雖然

祿山之死 建寧之冤

、洛陽以及河北都淪陷了,但唐軍也站穩了腳跟,江淮地區以及廣大的南方並沒有被戰亂波及,朝廷依然有力量平定叛亂,這個月,一件對朝廷十分有利的事情發生了---安祿山突然被殺了。

原來自起兵以來,安祿山眼睛漸漸發昏,視力越來越弱,後來幾乎徹底失明,又生了毒瘡,生重病後的安祿山,心情非常惡劣,越來越暴躁,身邊人稍有不慎,就會遭到棰撻,甚至還會被殺。安祿山稱帝后,深居宮中,麾下將領難得見其一面,將領們都向中書侍郎嚴莊稟報軍務,嚴莊雖然受到安祿山重用,但也免不了時而被棰撻,宦官李豬兒被打的次數尤其多,於是安祿山身邊人人自危,人們每天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古往今來有許多歷史人物都是被身邊最親近的人殺死的,安祿山不善待身邊人,就離死期不遠了,差的只是一個導火索。

安祿山之子安慶緒比較英勇,安祿山寵妾生下了小兒子安慶恩,安祿山喜歡安慶恩,打算以安慶恩為繼承人,安慶緒得知父親的打算後,心中怨望,又怕自己哪一天也被處死,不知如何是好,中書侍郎嚴莊乘機對安慶緒說:“事情已經到了不得已的地步,機不可失。”嚴莊勸安慶緒弒父自立。安慶緒聽從了嚴莊的建議,又找到了多次被打的宦官李豬兒,問他:“你前後被打,還記得有多少次嗎?再不採取行動,就離死不遠了。”於是李豬兒許諾做安慶緒內應。

之後,嚴莊與安慶緒乘夜在帳外持兵器等待,李豬兒拿刀徑直走入帳中,向安祿山腹部捅了一刀,安祿山身邊人大懼,不敢動,安祿山被捅後,急忙找枕邊刀,卻沒有找到,臨死時,安祿山用力搖動帳竿,嘆息說:“這一定是家賊乾的。”腹部已經流血數鬥,很快就死去了。安慶緒在安祿山床下掘了數尺深的坑,用氈子將屍首包裹埋掉,警告宮中人不得洩露此事。天亮後,嚴莊對外宣稱,安祿山病危,立晉王安慶緒為太子,不久安慶緒繼位,尊安祿山為太上皇,然後發喪,安慶緒以嚴莊為兄長,任命他為御史大夫、馮翊王,事無大小,都聽從嚴莊的意見,為了收買人心,安慶緒對其他將領也大加賞賜。

二、建寧之冤

就在安祿山被殺不久,朝廷這邊建寧王李倓也被賜死了,這件事與肅宗的妃子張良娣,宦官李輔國有關。

張良娣本來聰明賢惠,甚得肅宗歡心,之前跟隨肅宗來靈武(今寧夏銀川)路上,侍衛士兵很少,休息時,張良娣都在肅宗外面,肅宗對她說:“抵禦敵寇非婦人所能。”而張良娣卻回答:“倉促之際,萬一遇到緊急情況,我會以身抵擋,保護殿下的安全,殿下可以爭取時間從後面離開。”張良娣能有這樣的覺悟與愛心,肅宗更加喜愛,到靈武后,張良娣產下一子,只過了三天,她就起來為戰士縫補衣服,不再靜養,肅宗勸她休息,張良娣卻回答:“現在天下不太平,不是臣妾靜養之時。”謝絕了丈夫的關愛,從此,肅宗更加對她又愛又憐。後來李泌來到靈武,肅宗打算賜張良娣七寶鞍,被李泌勸阻了,李泌對肅宗說:“如今四海分崩離析,陛下應該以儉約示人,良娣不應乘坐此鞍,請將此鞍珠玉撤去保存起來,以後賞賜有功之人。”肅宗聽從了,但就因為這件小事,李泌受到了張良娣的怨恨。

李輔國原本只是宮中禁軍馬廄裡的一個小宦官,粗識幾個字,在太子宮服務,漸漸得到時任太子的唐肅宗信任,李輔國外表恭謹寡言,而內心狡猾,來到朔方後,見張良娣有寵,便主動依附過去,建寧王李倓多次在肅宗面前告發二人罪惡,於是李輔國和張良娣就向肅宗進讒言:“建寧王恨不得為元帥,想要謀害元帥廣平王。”肅宗大怒,衝動之下,竟然將建寧王賜死,這件事讓日後的唐代宗、時任廣平王李俶和李泌都十分恐懼,真是伴君如伴虎啊,手握生殺大權的皇帝衝動之下就可以賜死親生之子,廣平王李俶謀劃除掉李輔國和張良娣,被李泌阻止了,李泌對李俶說:“大王沒看到建寧王之禍嗎?”李俶回答道:“我也為先生擔憂啊。”李泌早就認清了情況,知道自己作為肅宗的朋友,不做官,不爭權,就可以從容而退,所以李泌就對李俶說:“我與陛下有約,收復京師後,我就會離開,回山中隱居。”李俶大驚,說:“先生一走,我就更危險了。”李泌勸他,但盡人子之孝,委屈孝順張良娣,就不會發生什麼事。

當時天下大亂,朝廷忙著平叛,建寧王被賜死只是一個小插曲,但這個小插曲所引發的宮廷鬥爭竟然貫穿了唐肅宗在位始終。

在朝廷和叛軍中起內訌幾乎同時,至德二載(公元757年)正月,

祿山之死 建寧之冤

重鎮太原也爆發了一場大戰。

三、保衛太原

至德二載(公元757年) 正月,河北已經全部淪陷,在河東(今山西省),李光弼還在堅守太原,叛軍必須佔領河東重鎮太原,才能保證河北和河南的安全,於是在這個月,叛軍發起了對太原的攻擊,史思明自博陵(今河北保定定州),蔡希德自太行,高秀巖自大同,牛廷玠自范陽(今北京),四路叛軍共十萬人浩浩蕩蕩向太原殺來,此時李光弼麾下精兵都已撤回朔方,手下只有不到一萬地方團練兵,以不足一萬烏合之眾抵禦十萬久經沙場的叛軍,李光弼的壓力可想而知,此前史思明多次被李光弼打敗,這次他帶這麼多人來,以為太原指日可下,史思明打算攻下太原後,從北面長驅向朔方、河西、隴右攻擊,如此一來,肅宗親自帶領的唐軍就會處於兩面夾擊的不利局面,局勢就危險了。

面對史思明浩大的攻勢,太原諸將都感到恐懼,建議加固城牆死守不出,作為主帥,李光弼的態度尤為關鍵,他否決了這個建議,對將領們說:“太原城周圍有四十里,敵軍未到就急著修城牆,這是還沒見到敵人就先讓自己困弊的蠢事。”隨後,李光弼率全城軍民在城外挖了壕溝,製作了數十萬塊土磚,人們都不知道他作土磚幹什麼,等叛軍攻城的時候,才發現,叛軍在外攻城,李光弼用做好的土磚在城裡修補毀壞的城牆,史思明攻城不利,派人到太行山以東取攻城器械,並派胡兵三千人保衛,這股叛軍到了廣陽(今山西陽泉平定縣),遭到唐軍將領慕容溢與張奉璋阻擊,全軍覆沒。

祿山之死 建寧之冤

太原保衛戰

史思明圍困太原一個多月,只有不到一萬烏合之眾的太原還沒有攻下,史思明又挑選軍中精銳為遊兵,命令他們:“我大軍攻太原之北,你們就悄悄繞到城南攻擊,大軍攻城東,你們就繞到城西,有空隙就抓住。”不料李光弼軍令嚴整,就算叛軍沒有攻城,巡邏警衛的工作也絲毫沒有懈怠,叛軍沒有任何辦法,正在此時,剛剛殺父自立的安慶緒派人到太原前線,命令史思明歸守范陽,留下蔡希德圍困太原,李光弼繼續與蔡希德對峙,太原危急局勢得到緩解。

李光弼還將與蔡希德在太原繼續對峙一段時間,同時,在太原以南的河東城(今山西運城永濟),郭子儀正在那裡作戰。

四、收復河東

郭子儀認為河東居於長安洛陽之間,朝廷如果攻取河東,則長安洛陽二京都有望恢復,當時河東城由打敗哥舒翰的叛軍名將崔乾祐鎮守,郭子儀派人潛入河東,與已經投降叛軍現在又打算迴歸朝廷的官員聯絡,與官軍裡應外合。

隨後,郭子儀從洛交(今陝西延安富縣)率軍向河東進發,同時分兵攻打馮翊(今陝西渭南大荔),唐軍進逼河東後,河東司戶韓旻等人響應官軍,殺死叛軍近千人,慌亂之際,崔乾祐翻越城牆逃向城北,發城北士兵與唐軍交戰,被

祿山之死 建寧之冤

擊敗,崔乾祐見勢不妙,率兵撤走,郭子儀率軍追擊,叛軍被斬四千人,被俘五千餘人,崔乾祐逃到安邑(今山西運城),不料安邑也已歸順了朝廷,先是假裝開門接納崔乾祐敗軍,叛軍進入一半後,城門關閉,先進入的人都被殺死,崔乾祐沒有進入,急忙從白逕嶺逃走,至此,河東城收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