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黑石之路,中國的投資機構能學到什麼?

10年前,由華爾街開始,

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大浪淘沙之下,

房地美、房利美、雷曼兄弟等機構

黯然退出華爾街舞臺,

黑石,也搖搖欲墜。

10年過後,黑石浴火重生。

華爾街的傳奇,

對陸家嘴有什麼啟發?

黑石,一個頗具神秘感的名字,暗合了這個總部位於紐約的全球最大的獨立另類資產管理機構帶給世人的形象。

作為美國規模最大的上市投資管理公司、全球領先的另類資產管理和提供金融諮詢服務的機構,黑石的歷史只有30年多一點,甚至短於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但其走過的道路,也同樣是“摸著石頭下河”的典範。

“黑石”一詞源於兩大創始人——史蒂夫·蘇世民和彼得·彼得森對於兩人祖籍的紀念:他們二人的姓氏中分別嵌著德文的“黑色”和希臘文“石頭”。

解碼黑石之路,中國的投資機構能學到什麼?

黑石的兩位創始人彼得·彼得森(Peter G. Peterson)和史蒂夫·蘇世民(Steve Schwarzman)

1985年(中國乙丑年)1月1日,鄧小平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書開始在中國各地陸續發行。同年稍晚些時候,黑石由彼得·彼得森(Peter G. Peterson)和史蒂夫·蘇世民(Steve Schwarzman)共同創建。一個東方的國家和一個西方的公司,不約而同地開始了一段探索的歷程。

那時候的黑石,只是華爾街上的一家小型的併購公司,4個人,40萬美元,誰也不曾想正是這個不起眼的小公司,僅僅在20多年後,就一舉成為業務覆蓋私有股權投資基金、房地產基金以及對沖基金、債務投資等諸多領域,資產規模超過800億美元的PE天王。

有人斷言:在投資圈子裡,你知道黑石,不一定懂PE;但你不瞭解黑石,就肯定不懂PE。其實,作為一個行業,PE一樣遵循著人間煙火的法則。用理性的視角審視黑石的成功,不難發現,黑石的一些行業佈局和管理經驗,這對於中國的股權投資行業是頗具建設性的。

非同尋常的週一例會

在業界,黑石有一個行業盡知的優良傳統,即:每週一都會舉行例會,協調各部門的資源以解決公司所有的棘手難題,會議由集團最高層的蘇世民主持。

解碼黑石之路,中國的投資機構能學到什麼?

通常,會議從上午8點半開始討論私募基金,然後到了10點半,就轉移到了黑石集團的新興業務上,接下來是對沖基金。等到下午2點半,在另一個會議室召開關於債務管理的會議,一直到4點結束。在這個持續將近一整個工作日的會議上,有關黑石集團所有的投資買賣都將在會議上討論,這樣也就使得與會人士對任何一個項目的詳細背景都有了足夠的瞭解。

“在黑石集團,各個不同部門的職員都會分享他們的知識和經驗,這使得整個公司的員工都能學到更多知識和技能。這不是選修課程,而是核心課程。”蘇世民說。

的確,這種分享精神多次在黑石面臨市場動盪的時候,起到了“緩衝墊”一樣的保護效用。

建立友善關係,讓對手都喜歡

作為全球最早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黑石見證了私募股權投資行業的起起落落。某種程度上,人性化的處事風格和商業謀略成就了今日的黑石。盛行敵意融資併購的上世紀80年代,黑石確立了一個非同尋常的規則——友好收購。

解碼黑石之路,中國的投資機構能學到什麼?

成立之初,彼得森和蘇世民就為公司發展定下了一條基本準則:堅持不做敵意收購。在實際工作中,他們發現,運用彼此強大的人脈關係網並且在“每一單收購生意的相關公司中,建立友善關係至關重要。”——如今,這一條準則已經成為“黑石”的標誌性策略,同時,也使“黑石”成為一個連對手都願意與之打交道的公司。

“我們兜售一種理念———你們可以信任我們,我們會跟你們在一起,”彼得森說,“這在那時候很另類,但非常管用。”這個規則一直保持到現在。此外,另一位創始人蘇世民的眼光之獨到和掌握時機之準,在華爾街也無人能及。他靠著一系列眼花繚亂的交易以及破記錄的併購,被稱作黑石集團的“精神教父”,

以獨到的眼光進行“友好收購”

2004年,黑石集團從德國私人資本手中買下了Celanese化學公司。這塊資產到手還沒捂熱,隨即被推向美國上市,當時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低迷,傳統行業在股市開始受到青睞,不到半年,黑石集團轉手之間就拿到了現金收益30億美元,而且手上還掌握了為數不少的股份。對於如此划算的買賣,蘇世民的手段可見一斑。

另外,另一起經典交易是USX,一家因為罷工受到重創的鋼鐵、能源集團,這家公司急需增加現金流,同意將其物流業務51%的股份賣給黑石,收購價格是2500萬美元,後來黑石出售這個部門的時候,賺了將近6億美元。

解碼黑石之路,中國的投資機構能學到什麼?

順暢的收購流程和後期的高回報率不斷為黑石贏得業內的聲望。據估計,在2007年公司上市之前的5年,黑石的房地產和私人股本基金每年的回報率至少是30%。

作為全球最大的獨立另類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目前,黑石集團資產管理業務包括:企業私募股權基金、房地產投資基金、對沖組合基金、夾層基金、高級債券基金、自營對沖基金和封閉式基金。其中,重點業務包括四類:PE基金、房地產基金、信貸以及對沖基金,四類業務的資產管理規模分別為1056億美元、1153億美元、1381億美元和751億美元,共計4341億美元,相比2015年共增加了978億美元。其中,PE基金規模1056億美元。另外,黑石基金還提供各種金融諮詢服務,包括併購諮詢、重組和重建諮詢以及基金募集服務。

PE基金是最賺錢的傳統業務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黑石共有11支一級市場PE基金,資金管理規模總和大約是787億美元,其中針對亞洲地區的收購基金BCP Asia的資金為15.8億美元。幾支基金的平均淨收益率(Net IRRs)為15 %。

解碼黑石之路,中國的投資機構能學到什麼?

2017年黑石信貸業務財務數據,圖表來自黑石2017年財報

2017年第四季度,其PE基金共獲得50億美元資金流入,來自PE業務的收入大概是20億美元,同比增長了49%。這個季度,公司在PE領域共投資了49億美元。當被問及未來幾年公司PE交易規模是否會進一步增加時,黑石COO託尼·詹姆斯(Tony James)稱,一定會。

在他看來,黑石的優勢在於:作為一個大型多部門的全球性基金,公司團隊有機會到世界任何地方,針對不同的行業,不管是鑽探油田、還是酒店,進行跨地區和跨部門的大型收購。

解碼黑石之路,中國的投資機構能學到什麼?

2017年黑石信貸和對沖基金業務回報數據,圖表來自黑石2017年財報

在這個過程中,黑石除了能夠找到最好的機會,還能夠達成非常大規模的交易,這是公司維持高回報的重要原因。

化解危機的訣竅在於“迅速掉頭”

2008年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其導火索來自房利美和房地美兩家公司。或者可以這樣形容,那一次的崩盤是從房地產行業開始的。彼時,美國的許多海外私募股權基金的不少有限合夥人無法兌現出資承諾,一些私募巨頭因此出現一定幅度的虧損,其中,黑石集團2008年第四季度虧損達到8.271億美元。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黑石房地產部門立即開始調整投資策略:股權投資基金逐步改變原有的投資策略,其中有的開始探索降低投資風險,增加對風險較小領域的投資。例如:由以往投資初創期的創新型企業,轉而投向成長期和成熟期的企業。有的,則在行業選擇上更加集中和保守,並開始參與一些中小型併購交易,同時大幅度減少槓桿收購。在此基礎上,有的則將更多的注意力轉向新興市場。

解碼黑石之路,中國的投資機構能學到什麼?

當時,黑石提出的具體舉措包括:一、在房地產市場趨穩前停止物業、房地產公司投資;二、開始加快設立各種房地產投資基金;三、開拓不良房地產債權投資領域。

數據可以說明戰略調整的成功:2017年年底,其管理資產規模已經高達4341億美元,是美國規模最大的私募股權基金之一。從公司的2007年IPO至2017年的10年間,其資產管理規模增長了近5倍。

“中投事件”凸顯盡職調查的重要性

提起與中國的業務往來,不得不提到最具戲劇化效果的“中投”的案例。事實上,這不僅僅是因為中國的主權財富基金恰好在危機爆發之前投資黑石,從而出現數額巨大的賬面浮虧,更由於中投“加倉式槓桿”的操作方式而使其具有參考價值。

解碼黑石之路,中國的投資機構能學到什麼?

2007年6月,中國中投公司以每股29美元的價格買入30億美元的黑石股份,到了2008年10月,受金融危機影響黑石的股價變成了每股10美元,中投虧損超過65%。當時的中投再次投入2.5億美元,在10美價位追加買入。然而,兩個月後也就是2009年初,黑石股價跌到了3.5美元。換句話說,中投補倉的2.5億美元,在補倉價位的基礎上又虧損65%。整體算下來,投入的31.5億美元的投資損失了近90%。

但之後黑石股價否極泰來,2013年,被套5年後中投總算解套。2017年,伴隨著美國股市走牛,黑石的股價也持續反彈,中投公司利用這一契機,在其股價接近40元時全部清倉。最終的結果是:中投公司投資黑石歷時十年,年化收益率8%。

解碼黑石之路,中國的投資機構能學到什麼?

前黑石亞洲區負責人梁錦松

據說,此筆交易是時任黑石亞洲區負責人梁錦松促成的,當時,梁錦松曾多次穿梭於北京香港之間,在短短的3周裡,即順利促成了中投投資黑石的決定。事後證明,顯然這次投資交易中的研究力度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對於2008年前後全球金融大環境的判斷有所不足。

而在黑石這邊,嚴格的盡職調查和積極參與被投資企業的管理,是其成功的重要關鍵。對於每一個被投資企業,黑石都有一名高級合夥人負責監管其戰略、運營和財務狀況,同時聘請C級管理人員進入其顧問委員會或董事會。從始至終,黑石的觸角在被投項目中無所不在。相比之下,中投對於黑石的瞭解,就顯得過於單薄和凌亂了。

從華爾街到陸家嘴的啟示

獨特的運作方式讓黑石迅速崛起,成為全球現象級公司。2006年,黑石集團盈利超過22億美元,人均創造利潤295萬美元,是高盛人均利潤的8倍,赫然成為華爾街的“PE之王”。

解碼黑石之路,中國的投資機構能學到什麼?

2007年6月22日,黑石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NYSE:BX);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黑石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在中國更是因為中投的投資更是“千夫所指”。之後峰迴路轉,一路回血,2017年黑石以漂亮的業績數據,被其總裁蘇世民稱為“非同尋常”的一年:黑石在2017年的公司多項指標創下紀錄:一年之內吸收了近1080億美元資金,投資了超過500億美元,對LP返還了超過550億美元等。

然而,華爾街不是一個可以高枕無憂的地方,陸家嘴顯然也不是。

“風物長宜放眼量”,如果我們把審視一個企業的時間軸放長,那麼,多少一時一事的成敗,確乎不能成為評價輸贏的論據。但是,金融市場就是如此的無情和現實,每一個小時,每一個月,每一年的投資收益或虧損,都在點滴間構鑄了在這個行業內“活著還是死去”的命運之劍。

所以,你準備做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