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崛起——第三回 萧规曹随

当初刘邦病榻论相时,亲口告诉吕后,萧何死后,曹参可任丞相,而当萧何临终之时,萧何也告诉惠帝,他死后,曹参可接任丞相大位。萧何和曹参两人堪称汉代的管仲和鲍叔牙,他们都不因私废公,相互引为知己。萧何死时,曹参正在齐国担任相国,他听说萧何死后,立即命门客收拾行李,众人皆不明白,以为曹参要急着去长安奔丧,谁知曹参却说:“我将要到朝廷去当相国。”面对曹参这样的说法,大家都不以为然,谁知不久之后,朝廷的使臣果然来向曹参宣布了委任状。

大汉崛起——第三回 萧规曹随

汉相国——曹参


曹参来到长安接任相国后,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文臣武将都想看看曹参的三把火怎么烧。可是,等来等去,一直等到自己心头上火,也没见曹参放把火。曹参成天什么事都不干,对当初萧何制定的制度直接使用,也不搞什么创新,每天得过且过。在人事任命上,曹参也有自己的一套做法,他将各个诸侯国那些不善言辞的忠厚老者全部招过来,将那些奋发上进的有志青年全部轰走,至于曹参自己,每天就是喝酒,不管下属官员提什么问题,曹参就是批复一句话:“当初萧何时怎么做,现在就怎么做。”在今天看来,曹参这样做,说好听点叫消极怠工,说不好听点叫尸位素餐。很多曾经的战友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前来劝说,可还没开口表明来意,就被曹参拉去喝酒,一直喝到天昏地暗,根本不给别人提建议的机会。


有句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曹参这样做,他那些属官也跟着学,每天都在宿舍里面喝酒唱歌,大呼小叫。属官的宿舍和相府紧挨着,这样弄得曹参的那些随从都忍不了了,但又无可奈何,只得找个机会拉着曹参去宿舍视察。按说这个方法非常好,可是曹参去了后,不但没有摆丞相的架子,反而和那些属官打成一片。曹参见那些手下喝的正欢,自己也加入了战团,闹得比谁都凶。


曹参这样弄下去,终于有人不满了,这个人就是汉惠帝刘盈。他时刻观察这新任丞相怎样处理政务。谁知曹参每天只是喝酒取乐,对政务完全不上心。刘盈感叹道:“老臣不给面子呀!”刘盈不好直接找曹参说,恰好曹参的儿子曹窋也在朝中为官。刘盈就找来了曹窋,嘱咐说:“你回家后私下问问你父亲,他这样怠慢朝政是不是有点过了?不过,你要记住,不要说是我让你问的。”


曹窋就带着刘盈的口头圣旨回家原样问他父亲曹参,谁知曹参听到后,没有怠慢,也没有和曹窋打成一片,直接动手打了曹窋二百大板,并怒斥的说:“好好回去侍奉皇上,天下的事轮不到你来插嘴!”不知道曹窋是不是向汉惠帝刘盈打了小报告,反正刘盈是知道了曹窋被打的事情。


惠帝刘盈等到朝会的时候,对曹参说:“你为什么打曹窋呀?他那些话是我让他说的。”其实刘盈和曹参都有理由可以说的过去,刘盈认为打狗要看主人,曹参认为打自己的儿子天经地义。可是曹参并没有回答惠帝的问题,只是将自己的帽子脱下,向刘盈谢罪说:“请陛下自己掂量下,您和高祖谁英明?”在群臣看来,这个曹参哪是谢罪,分明是搬出老子压儿子,因为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刘盈当即说:“我怎么敢和先帝比呀?”曹参又说:“那您再看看,我和萧何,谁高明些呢?”刘盈也坦率的说:“您似乎比萧何差些。”


曹参说:“既然您不如高祖,我也不如萧何。高祖和萧何平定了天下,所有规章制度已经明确无误,陛下只需要垂拱而治,我们这些大臣只要照方抓药,这有什么不对吗?” 显然,曹参挖了一坑,通过两个没有选择答案的问题反问刘盈,来证明他的理论。这是典型的辩论技巧,有点纵横家的味道,刘盈想了一想,觉得很对,便说道:“我知道了,您去休息吧!”这个故事被后人归纳为一个成语,叫做“萧规曹随”。


曹参通过高超的雄辩技术说服了刘盈,以一种既不费力又很讨好的低成本方法治理国家。在曹参手下干活,只要不是谋反、杀人之类的重罪,他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来不去追究,相府自然太平无事。就这样,曹参在丞相位置上碌碌无为,三年后无疾而终。


那么,曹参如此无所事事,天下被他治理成什么样呢?让人意外的是,天下治理的非常好。以至于曹参虽然死了,他还活在人民的心中,百姓怀念曹参,编出歌曲来颂扬他。

根据《史记》,百姓歌颂曹参的歌词是:“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壹。”大意就是说:萧何制定法度,清楚明白,整齐画一;曹参接替,坚守而不变更。执行清静无为的政策,百姓得以安宁。


这段歌词是典型的《诗经》风格,在古代中国,百姓会将自己喜欢的人或事通过颂歌的形式传唱。要知道,在当时那样的年代里,能够编出这样的一首歌,还真是不简单,可见曹参在当时的影响力!显然,曹参并不是尸位素餐,而应该用另一个更恰当的词来概括,这就是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典型的道家思想,曹参在无意中将大汉的基本思想由刘邦时期的儒家思想直接变更为道家的黄老思想,竟然使得道家成为汉初的官方显学。恐怕这是叔孙通、陆贾这些儒家士子们没有想到的。然而,让人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儒家士子占尽一切优势,竟然没有将儒学变为官方显学?曹参乃一介武夫,为什么会领悟黄老思想,而且他的雄辩技术如此强大?曹参的高超辩论技术,这个答案很好找,因为有一位强大的纵横家投靠了曹参,这个人就是蒯通。当年劝韩信反叛刘邦的人,就是蒯通。有了蒯通的协助,曹参的一些说辞自然就信手拈来。至于另外一些问题的答案,就必须要从曹参的经历说起。


在刘邦征伐天下的时候,曹参是一位勇冠三军的名将,战功赫赫。可是,等到刘邦登基后,天下已经安定,武将的职业已经不吃香了,曹参只有转型。在汉惠帝初年,曹参被刘邦任命为齐国丞相,由于刘邦的长子刘肥没有任何治国理政的经验,治理齐国的重任就落到了齐相曹参的肩上。对于刘邦的这个任命,曹参彻底傻眼,他认为:我是军事人才,治理国家一点经验也没有,这怎么办呢?


曹参虽然是武将,但他具备非常强的学习能力 ,在沛县起兵时,他不过是沛县管理监狱的人,竟然在战争中成为一代名将,学习能力可想而知。曹参到了齐国之后,立即将齐国的老夫子和读书人全部招来,问他们治理国家的方法。齐国可是孔夫子的老家,儒生遍地,曹参的招聘书一下达,一下子就来了一百多儒生。


曹参看到来了这么多读书人,自然高兴,心中想到:人多力量大,这么多人中肯定有牛人教我治国之道。曹参的想法自然没错,但他忽视了一点,人多力量大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团结一致。可这一百多儒生在一起,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都有一套方法,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意见。这下轮到曹参傻眼了,他原本就不擅长以文会友,看着一百多个书呆子在自己面前争吵,彻底没有注意了。


曹参发现旁边有一儒生相比其他人而言,安静不少,貌似一直在倾听他人意见,于是曹参将那个儒生叫面前来,问道:“你觉得他们谁的意见对?”这个儒生回答道:“他们说的都不对,我的意见才最高明。”正当这个儒生准备说他的意见时,曹参崩溃了。


原本曹参召集这么多儒生来,就是想遵从中央的意见,用儒家思想治国,谁知事与愿违。此时的曹参已经觉得儒家不太可靠了。正当曹参发愁之际,有个人告诉他,胶西有个盖公,精通黄老之学,可以请来问问。于是曹参就花重金将盖公接来了。盖公对曹参说,治理国家最好的办法就是清静无为,让百姓自行安定。显然,盖公的这套学说征服了曹参,因为曹参在和盖公谈论后,立即将正堂让出来,恭恭敬敬的请盖公住在里面,每天向盖公请教。于是,曹参就依照盖公的方法来治理齐国,就是黄老学说,历经九年,齐地大治,人人都夸曹参是个贤明的丞相。


照这样看来,曹参的选择和最终的实践结果,使得汉初黄老学说战胜儒家学说,但是不是有一定的侥幸在里面?如果当时曹参召集的读书人,全部是黄老学说,或者儒家士子能够统一意见,那说不定曹参就不会采用黄老思想治国了。因为曹参之所以选择道家,就是因为儒家学子人数太多,意见太多导致曹参晕头转向,而道家只有盖公一人,使得曹参不用纠结方法的选择,最终采用了道家的黄老思想。如果持这样的看法,只能表示你的想法太简单了,要想找寻根本原因,不但要从儒道两家的自身上找,还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



《史记·乐毅列传》上面记载:“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这样看来,作为黄老思想的集大成者——河上丈人,将他的所学一脉传下去,盖公则是第五代传人,而曹参是第六代,除了第二代有两名学子外,其余都只有一人,这样来看,根本不会出现百十名黄老学子争论的现象。


反观儒家,在先秦时期,也是当时的一大显学,经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受到重创,但人数依然众多,尤其是齐地。儒家强调礼仪,强调名分,书生意气,什么事情都要有板有眼,不争个你死我活都不算是个正宗的儒家学子。按道理讲,此次曹参治理齐国,这可是让儒学再次发扬光大的好机会,如果大家意见统一,或者某人的意见具有压倒性优势,也许曹参就会选择儒学,那么汉初的官方显学就是儒学了,孔子的理想——礼乐复兴也就不是梦了。


可让孔子失望的是,他的这些不肖门徒,完全不知道机会的难得,不但不知道随机应变,反而自己内斗。很多儒家士子甚至认为现在还没到用礼乐治国的时机。因为在《论语》中,孔子说过:“如有王者,必后世而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有君王兴起治理国家,也必须要治理三十年,然后才能实现仁政。这就是为什么叔孙通当初去鲁国招聘儒生,偏偏碰到了两个特立独行的书呆子,他们用鄙视的语气对叔孙通说:“现在天下初定,死人都没有埋,哪里是搞礼乐的时候!国家积德百年,而后才可以兴办礼乐。”


这样看来,叔孙通、陆贾算不上根正苗红的儒家学子,就比如陆贾,不但是纵横家,也是儒家,而他受命编著的《新语》竟然强调人主必须“无为”,这可是典型的道家思想;而叔孙通呢,肯定不是一个铁杆儒家,不然也不会到处被儒家士子鄙视,更不会活那么久,说不定早就被秦始皇坑了。


通过上面分析,儒家领军人物叔孙通、陆贾都不是真正的儒家份子,并没有以性命捍卫自己学术的勇气,且儒家学子内部意见纷纷,矛盾对立,攻击力自然不及盖公一人了。盖公抓住机遇,将自己的生平所学传给了曹参,曹参将自己的所学用于实践,终于使得黄老学说成为西汉初期政治思想。


道家的胜利还和秦王朝的灭亡有关。当初,秦王朝大兴土木,修长城,挖驰道,建阿房宫等一系列重大劳民伤财项目,动不动就征调民工几十万,百姓苦不堪言,结果就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汉朝的建立者刘邦又是农民出身,知道秦朝政策的利弊,自然不会搞秦朝那一套了。当然,即使刘邦有心想弄,也弄不起来,连自己的马车都装饰不起来,更何况别的大型工程了。综合一下,干脆让社会自己去疗伤。


当然,曹参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作为,只是按照传统来,以前怎么办,现在就怎么办。黄老思想的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政府只负责宏观调控,而不去干涉社会生活的具体事务。这样看来,老子的思想和中国改革开放那一套,还是很相似的。在中国古代社会,农业是最重要的产业,只要政府放宽管制,让自由于民,社会自然就会迅速复苏,就像老子说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总之,八荒遇合,阴差阳错,道家的第六代传人曹参会成为大汉的中央丞相,将道家的黄老思想变为大汉的官方思想。然而,历史上的所有学派之争,并不会因为一场就会决出雌雄。


当初叔孙通去鲁国招聘儒家学子时,两个书呆子拒绝了,他们认为现阶段不适合儒家的礼仪,只有等待社会安定,才适合儒家之道。但叔孙通不知道的是,他嘲笑的两大腐儒,见解还真是独到。因为从两位儒生拒绝叔孙通算起,近一百年后的汉武帝时期,横空出世了一位儒学大师——董仲舒,他直接领导了一场文化革命,彻底战胜横行大汉七十年之久的道家,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此之后的所有朝代,儒学都是官方显学。这样看来,那两位儒生不是腐儒,而是儒家真正的门徒。


惠帝五年八月,相国曹参去世,按照刘邦生前的遗嘱,惠帝将王陵立为右丞相,陈平立为左丞相。刘邦选王陵担任丞相,就是看中了王陵的刚正不阿,让陈平辅佐王陵,就是希望两人互补。不论是王陵还是陈平,两人一个是武将,一个是谋士,政务能力都不及萧何,那就跟着曹参学吧。曹参的那一套黄老思想自然就跟着传承了下来。


刘邦生前,非常担心吕氏抢夺刘氏江山,那王陵和陈平能够守护住刘氏江山吗?请看下回——《吕后专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