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元宵節由來的傳說,原來是在紀念她

2018年3月2日,恰逢正月十五《元宵節》與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同處一天。這裡小採與大家分享一個關於元宵節由來的民間傳說。

一個元宵節由來的傳說,原來是在紀念她

據說在漢武帝時期,有名善良又很有風趣的大臣叫東方朔。一年臘月,連著下了好幾天的大雪,有一天東方朔興致勃勃的跑去花園想要摘梅花獻給武帝,突然看到一個妙齡女子在井邊哭,準備投井自盡,東方朔趕緊上前攔住這位女子,並問其為何要自殺。

原來這是一個進宮多年,卻沒有回家見過家人的宮女元宵。因為極其想念家人,又想到以後不能在父母面前盡孝而極度傷心,所以想要一死解千愁。東方朔聽後非常同情宮女,並且答應宮女他會幫助她實現與家人見面的願望。

一天,東方朔去街頭擺攤占卜。來向他求卦的人特別多,但奇怪的是每個人求到的卦都寫著“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看到這籤語的百姓萬分擔憂,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的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奉命火燒長安,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你們把它傳給聖上吧,讓他想想辦法。”說完,扔下一張紅帖就走了。

在漢武帝看到百姓那裡傳來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的貼時急急忙忙的把東方朔叫來,問他這該怎麼辦。東方朔看了一下貼,假裝率有所思的說:“聽說火神君喜歡吃湯圓,宮女元宵不是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就讓元宵做好湯圓。並且傳令讓每家每戶都做好湯圓供奉火神君。另外還要在長安城內點燈、放鞭炮、放煙火,像是火燒了整個長安城,這樣玉帝就以為真的火燒了長安。

到了正月十五日那天,長安城張燈結綵,百姓進城觀看燈火,十分熱鬧。宮女元宵的父母也進城看燈。他們看到大宮燈上寫著:“元宵”,便興奮得大叫:“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人團聚。

一夜過後,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便下令說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長安城都張燈放煙火,每家每戶都做湯圓供奉火神君。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一個元宵節由來的傳說,原來是在紀念她

每年的三月初就到了驚蟄節氣,驚蟄節氣的到來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在驚蟄節氣之前,氣候還是比較寒冷的,動物躲在土中冬眠,不吃不喝,稱為“蟄”。到了三月初,天上的春雷驚醒了蟄伏的動物,稱為“驚”。所以說,每逢驚蟄時節,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春雷滾滾,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進入了春耕播種的季節。

老話說得好,春雷響,萬物生。驚蟄時節最明顯的氣候特徵就是,氣溫回升迅速,雨水明顯增多,農忙時節真正開始了。在驚蟄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在13℃左右,跟雨水節氣相比,升高了3℃以上。

驚蟄這個節氣不僅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同時日照的時長也有明顯的增加,大家都會感嘆這是“好春光”。不過驚蟄節氣前後,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是特別穩定,氣溫波動還是比較大的。大家千萬不要急於脫去厚重的衣物,還是再“捂”幾天的。

所謂的“驚蟄”也就是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長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區開始有了春雷。此時,萬物復甦,小麥孕穗,油菜花開,春暖花開的季節就要到來了。

驚蟄將至,江南大部分地區已經是垂柳鵝黃、芳草泛綠,賞花時節到了,大家可以踏青郊遊去了。不過,驚蟄前後,春寒乍暖,我們要時刻關注天氣變化,謹防出現“低溫陰雨”的天氣。對於農民朋友來說,這樣的天氣影響播種和育秧。對於普通市民來說,這樣的天氣容易讓人感到身體不適,甚至是生病。

在我國的西北和華北地區,驚蟄前後還特別容易出現沙塵天氣,西北地區還會出現沙塵暴。所以說,大家在出門前一定要做好防塵的工作,記得戴口罩和帽子,同時也要做好肌膚的補水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