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耽去職中的智慧

賈耽去職中的智慧

胸有大局,是作為主事者必備的素質,其層次也相當豐富,可以體現在多個方面。它可以是一種品德,也可以是一種能力,還可以是一種擔當。今天先來談作為品德的大局觀。

藺相如禮讓廉頗的故事婦孺皆知,被選進中學語文課本,繪成連環畫,廣為流傳。藺相如“情願讓廉頗,不願亡趙國”(京劇《將相和》中藺相如的臺詞)的精神,正是大局觀在道德層面上的最佳體現。與國家安危相比,個人恩怨算得了什麼呢?趙國若因將相不和而被強秦所滅,又哪裡有藺相如、廉頗的容身之處呢?

賈耽去職中的智慧

藺相如去世以後,趙國政局發生了變化。廉頗因為性格耿直而不為宵小所容,最終被迫出走。楚王聽說這一消息後,趕緊派人重金聘請廉頗。廉頗來到楚國,帶領著楚國軍隊打過一次仗,沒有建立功勳,講了一句頗令人感傷的話:“我思用趙人!”(《資治通鑑》卷六)一輩子身為趙將,廉頗非常熟悉趙國軍隊的特性,一旦讓他指揮陌生的楚軍,就再也展現不出一代名將的風範。戰火依然紛飛,但戰場再也沒有當年叱吒風雲的廉將軍。數年後,廉頗在楚國黯然去世。廉頗的結局恰好證明了藺相如當初的判斷,若趙國不存,即便一身本事如廉頗,也難覓真正的用武之地。

中國歷史上,能像藺相如這樣以大局為重,不計個人得失者,不乏其人。唐代的賈耽就是其中之一。賈耽是中唐名臣,且精於地理學。唐玄宗天寶十載(751 年),賈耽以明經科中舉,開始了他的仕宦生涯,至唐德宗時期已位居宰相,直至憲宗初年去世。期間,他和當時所有人一樣,經歷了安史之亂引發的一系列戰爭與災難。公元763年,史朝義的死亡,在名義上宣告了安史之亂的結束。但事實上,由安史之亂遺留下的叛軍與藩鎮割據問題,始終未能妥善解決。以河北三鎮為代表的叛軍餘孽雖名義上歸順朝廷,實際上一直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謀求獨立。

賈耽去職中的智慧

興元元年(784年),賈耽受詔撰國圖,繪《海內華夷圖》一幅。賈耽所撰諸書及圖,今雖亡逸,但猶可於其他著作中考其梗概。傳世劉齊阜昌7年(1136年)10月刻《華夷圖》,也是取資於《海內華夷圖》。(《華夷圖》)

唐德宗時期,河北叛亂又起。中央政府本來就財政窘迫,人力緊張,而朝廷派往平亂的大帥朱滔,意在玩寇,後來乾脆也加入了叛亂隊伍,自稱冀王。這對朝廷來說當然是雪上加霜,但糟糕的還不止這些。與河北叛軍遙相呼應,淮西節度使李希烈也扯起了反旗。而在隨後朝廷調令涇原節度使的軍隊趕赴淮西戰場平叛時,因朝廷賞賜少,將士凍餓,涇原軍竟在行軍途中發生譁變,不僅沒去平叛,反而轉身攻打帝都長安。居住在長安的舊軍閥朱泚乃朱滔之兄,被攻入長安的涇原叛軍奉為領袖。倉促之際禍起肘腋,毫無防備的唐德宗只得狼狽出逃至奉天,史稱“涇原兵變”,朝廷顏面掃地。

這件事發生在公元783年,當時的賈耽,正在擔任山南東道節度使。賈耽屬於忠於朝廷的一派。心繫朝廷安危,也為打探局勢,賈耽於次年派遣他的部下樊澤趕到奉天覲見唐德宗。樊澤完成任務後,回襄陽覆命。樊澤回來後,賈耽安排了次宴會,重要的僚屬們都參加了。正在高飲之際,忽然有朝廷緊急命令送達。賈耽取過來看了看,原來是朝廷任命了樊澤為新的節度使取代賈耽,並命賈耽至奉天待命。

賈耽去職中的智慧

宴會結束後,賈耽向僚屬們宣佈了朝廷的命令。有一位名叫張獻甫的將領聽完之後忿忿不平,替賈耽感到不值。張獻甫質問樊澤說,賈大人命你入朝天子,你居然耍起花招,為自己謀求地位,奪取賈大人節度使的位置,真是不忠不義之人!憤怒的張獻甫甚至主張殺了樊澤。張獻甫不便明斥朝廷行事荒唐,只能把氣都撒在樊澤身上。賈耽趕緊出面制止張獻甫,說既然朝廷已經正式下達了任命狀,那從現在開始樊澤就是節度使了,你們不能這樣對待節度使。

為了讓樊澤安心接受朝廷任命,賈耽當天就離開了轄區,前往奉天待命。走的時候帶上了張獻甫。胡三省評論說,賈耽之所以當天就離開轄區,除了表明對朝廷決議的尊重外,也是向所有將士表明,自己沒有任何貪戀權位的意思,那些對樊澤不滿的人就沒有理由藉機製造混亂了。而把張獻甫帶走,更是體現了賈耽思慮周密。如果把張獻甫留在襄陽,他和樊澤之間的矛盾很可能會再度爆發並升級。無論是樊澤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威而殺了張獻甫,還是張獻甫糾合勢力驅逐樊澤,都是不好的結果。所以賈耽決定將張獻甫帶走,這樣既保全了樊澤,也保全了張獻甫。

賈耽去職中的智慧

唐德宗有點小家子氣,被後世史學家譏為好“察察為明”,喜歡在小事情上猜忌、防範大臣,並干預一些非常瑣碎的事務。(唐德宗李適(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李適的“適”不是“適”的簡化字,是的現在字形,拼音:kuò。在位26年,享壽62歲,諡號為神武孝文皇帝。)

突然下令讓樊澤替代賈耽,顯然也是出於猜忌。賈耽卻並不以此為意,平靜地接受朝廷決議,安然上道。賈耽的忠誠與智慧,在時間的砥礪中經受住了種種考驗,於公元 793 年被唐德宗任命為宰相。賈耽胸有大局,不計個人得失的氣度,完全可以和藺相如媲美。

賈耽去職中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