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兒童肝病發展歷程

黃志華

我國兒童肝病的發展經過幾代人60年的努力已取得一些成就,開展了肝穿刺病理、十二指腸液膽汁檢查、遺傳代謝病篩查及基因診斷新技術。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疫苗的計劃免疫,其發病率已顯著下降。對鉅細胞病毒感染及鉅細胞病毒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藥物性肝病等研究已取得顯著成果。隨著我國兒童肝病的深入研究,未來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將逐漸縮小。

國際肝病學發展促進了我國兒童肝病學研究

我国儿童肝病发展历程
我国儿童肝病发展历程

我國兒童肝病的主要發展歷程

(2)1975年,對兒童慢性持續性肝炎進行遠期隨訪。1980年,宋名通教授等在《中華兒科雜誌》上發表了《慢性持續性肝炎12年遠期隨訪(組織病理學證實的20例分析)》。

(4)1981年,全國小兒病毒性肝炎防治座談會在湖北省武漢市召開,參加此次會議的有15個省市、自治區,55名正式代表和17名列席代表,共收到論文75篇,會議制訂了“小兒病毒性肝炎隨訪方案”,提出了“嬰兒肝炎綜合徵”病名。

(5)1985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消化感染學組成立。

(6)1986年,中華醫學會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分會小兒肝病消化感染學組成立。

(7)1987年,第二次全國小兒病毒性肝炎會議在廣州舉行,討論了HBV母嬰傳播及其阻斷,小兒肝炎的流行病學、嬰兒肝炎綜合徵、重症肝炎和慢性肝炎、實驗室檢測。

(8)1992年,第四屆全國小兒肝臟疾病學術會議在安徽黃山舉行,來自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的258名與會代表參加了會議,共收到論文459篇,大會報告51篇。會議重點討論了丙型肝炎、小兒病毒性肝炎的多種臨床表現和併發症,強調重症肝炎早期診斷、實驗室檢查、疫苗預防病毒性肝炎、嬰兒肝炎綜合徵等。

(9)1994年,中華醫學會兒科感染消化學組和中華兒科雜誌編委會聯合舉辦了全國小兒鉅細胞病毒感染學術會議。董永綏教授在大會上發表了繼續深入進行鉅細胞病毒感染的研究報告。會議討論制訂了鉅細胞病毒感染診斷試行標準。

(10)1999年,第六屆全國小兒肝臟疾病學術會議在南寧市召開,來自全國25個省市的135名代表出席,會議收到了論文122篇。

(11)2004年,第七次全國小兒肝病學術會議在重慶召開,來自各地的70餘名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對嬰兒肝炎綜合徵、乙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進行了專題討論。

(14)2012年,第十一屆全國兒童肝臟疾病暨第十屆全國兒科感染性疾病學術會議在安徽省屯溪市召開,大會對兒童肝臟疾病中的遺傳代謝性肝病、膽汁淤積性肝病、藥物性肝損傷、HBV和(或)HCV感染等疾病進行了廣泛交流和熱烈討論。

我國兒童肝病研究的主要內容

對嬰兒肝炎綜合徵的研究

隨後,此命名為我國兒科界接受,且不斷有我國學者作專題介紹。2004年,診斷方案稱之為“嬰兒肝病綜合徵”。近年來,對嬰兒肝炎綜合徵有了新的全面認識,多采用嬰兒膽汁淤積症和嬰兒膽汁淤積性黃疸肝病。

對小兒肝病的病理研究

(2)1980年,宋名通教授等發表了《慢性持續性肝炎12年遠期隨訪(組織病理學證實的20例分析)》,指出臨床上慢性活動性肝炎和慢性持續性肝炎可能同屬免疫性疾病,需要進一步隨訪觀察。

(6)2002年,張鴻飛教授、楊曉晉教授、朱世殊教授等發表了《1020例小兒肝穿刺組織病理學與臨床的研究》,探討了小兒肝穿刺活組織檢查的臨床應用,瞭解肝臟組織病理學檢查與臨床的關係。張鴻飛教授等自1983年-2000年採用一秒鐘肝穿刺法進行肝活組織檢查,1023例成功1020例,成功率98.7%。病毒性肝炎985例,佔96.6%,其中以乙型肝炎為首位,佔75.4%(743例),非病毒性肝損傷有所增多,疾病譜不斷有變化。

(7)2014年,張鴻飛教授等在《中華兒科雜誌》發表了《兒童肝穿刺組織病理與臨床診斷3932例回顧性研究》。

60年來實踐證明兒童肝穿刺是安全可行、有效的微創術,可為臨床診斷提供重要線索。

對兒童乙型肝炎的研究

1964年,Blumberg首次發現HBsAg,使肝臟病學發展進入了一個重要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前,母嬰垂直傳播是我國乙型肝炎肆虐的主要原因,乙型肝炎是由HBV引起的以肝損傷為主的全身性傳染病。主要經輸血等醫源性感染、母嬰傳播和生活上密切接觸傳播。本病可發展成慢性肝炎,少數可形成肝硬化和肝癌,對小兒危害性極大。

隨後,全國多家單位開展了對乙型肝炎母嬰傳播阻斷的研究。以《中華兒科雜誌》發表小兒乙型肝炎文獻時間順序排列如下:

(1)1978年,宋名通教授等發表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與小兒腎炎的關係》。

(2)1979年,董永綏教授等發表了《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學調查》。

(3)1980年,宋名通教授發表了《積極開展對小兒乙型肝炎的研究》。

(4)1981年,段恕誠教授、朱啟鎔教授、張公惠教授發表了《甲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同時感染二例報告》。

(5)1983年,朱啟鎔教授、段恕誠教授等發表了《小兒乙型肝炎病毒無症狀攜帶者臨床和病理研究》。

(6)1985年,段恕誠教授等發表了《以HBV DNA觀察乙型肝炎疫苗阻斷HBV母嬰傳播的效果》。

(7)1986年,董永綏教授等發表了《甲乙型肝炎病毒的混合感染和重疊感染》。

(8)1986年,董永綏教授等發表了《母嬰傳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前瞻性觀察》。

(9)1988年,董永綏教授等發表了《疫苗控制幼兒園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流行》。

(10)1990年,張鴻飛教授等發表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兒前S2/抗前S2測定的意義》。

(11)1991年,段恕誠教授、朱啟鎔教授等發表了《乙型肝炎疫苗皮內接種遠期效果的觀察》。

(12)1992年,方峰教授、董永綏教授等發表了《多聚酶鏈反應診斷隱匿乙肝病毒感染及對乙肝疫苗效果的影響》。

(13)1993年,朱啟鎔教授、段恕誠教授等發表了《乙型肝炎病毒宮內感染兒童的三年隨訪》。

(14)1995年,段恕誠教授、朱啟鎔教授等發表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兒肝內乙型肝炎X抗原的表達》。

(15)1996年,朱啟鎔教授、段恕誠教授等發表了《對乙型肝炎疫苗阻斷母嬰傳播的長期隨訪和再接種研究》。

(16)1997年,朱啟鎔教授、段恕誠教授等發表了《宮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嬰兒免疫後特異性淋巴細胞增殖試驗研究》。

(17)1997年,朱啟鎔教授、段恕誠教授等發表了《宮內感染HBV嬰兒接種乙型疫苗免疫失敗的機理和預後研究》。

(18)1998年,呂晴教授、朱啟鎔教授、段恕誠教授等發表了《對宮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嬰兒特異性殺傷性T淋巴細胞功能的探討》。

(19)1998年,朱啟鎔教授等發表了《甲肝減毒活疫苗及加服牛磺酸的接種乙肝疫苗免疫失敗兒童中的致免疫性》。

(20)1999年,朱啟鎔教授等發表了《宮內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兒童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敗與其相關細胞因子關係研究》。

(21)2000年,朱啟鎔教授、王建設教授發表了《國產重組酵母疫苗和血源疫苗對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阻斷效果的比較》。

(23)2002年,王建設教授、朱啟鎔教授發表了《宮內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失敗兒童1型和2型細胞因子研究》。

(24)2002年,朱啟鎔教授等發表了《阻斷乙型肝炎病毒宮內傳播的隨機對照研究》。

(25)2006年,朱啟鎔教授發表了《重視與加強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的研究》。

(26)2014年,朱啟鎔教授發表了《高度重視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種》。

全球HBV攜帶者至少3.5億人以上,我國也不少見;經我國兒科工作者研究,現知我國人群HBsAg攜帶率已從1992年的9.75%降至7.18%;5歲以下人群降至0.96%;1~4歲抗-HBs陽性率由1992年的15.75%升至72.25%。按2006年全國隨機抽樣調查結果,HBsAg攜帶率7.18%估算,全國約有9300萬攜帶者,其中至少2000萬~3000萬可能發生肝硬化和肝癌。

對乙型肝炎的研究獲獎情況如下

(1)1991年,段恕誠教授、朱啟鎔教授等發表了《乙肝疫苗阻斷乙肝病毒母嬰傳播進一步研究》,獲上海衛生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2)1993年,董永綏教授等發表了《疫苗控制幼兒園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影響乙肝疫苗免疫應答因素研究》,獲得湖北省衛生廳科技進步三等獎。

(3)1995年,朱啟鎔教授、呂晴教授、段恕誠教授發表了《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敗問題的研究——HBV宮內傳播和阻斷研究總結》,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和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4)1998年,朱啟鎔教授、呂晴教授、俞蕙教授發表了《乙肝疫苗對宮內HBV感染作用機理及免疫失敗的預後研究》,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5)2002年,朱啟鎔教授、王建設教授、俞蕙教授等發表了《宮內感染乙肝病毒免疫耐受機理及HBV母嬰傳播阻斷的綜合研究》,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其他方面的研究

基本構建了國內目前兒童肝病包括肝衰竭較為完整的肝病譜,闡述了國內2000年後與2000年前兒童肝病譜的變遷。

報告一組大樣本兒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臨床、病理特徵及與成人的差異,證實了兒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快速進展至肝硬化,提示醫務人員和社會對兒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應引起足夠重視,早診斷早干預,以避免進展至肝硬化。

以上獲得了軍隊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次,軍隊醫療成果獎三等獎3次,北京市科技成果獎二等獎1次。

在《中華兒科雜誌》上,其主要發表的論文如下:

(1)1983年,張鴻飛教授等發表了《病毒性肝炎血清學分型及臨床特點觀察》。

(3)1996年,張鴻飛教授等發表了《慢性丙型肝炎肝組織病毒C33c抗原免疫病理與臨床特點》。

(4)1997年,張鴻飛教授等發表了《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狀況研究》。

(5)1997年,張鴻飛教授等發表了《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核酸的分佈特徵》。

(6)2000年,張鴻飛教授等發表了《小兒感染庚型肝炎病毒後肝臟病毒核酸分佈與臨床關係的研究》。

我國兒童肝病經過幾代人的辛勤工作,在專業發展、人才培養,在感染性肝病、非感性肝病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績,然而我國兒童肝病的診治水平與先進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兒童肝病專科人員嚴重匱乏,不能滿足小兒肝病患者對醫療的訴求。因此應加強與國外交流,努力學習國外先進診治水平和技術,進一步提高我國兒童肝病醫生的專業素質,把我國兒童肝病的診治提高到一個嶄新的水平。

我国儿童肝病发展历程

引證本文:黃志華. 我國兒童肝病發展歷程[J]. 臨床肝膽病雜誌, 2017, 33(10): 1833-183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