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隋、唐歷來富饒的關中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秦、漢、隋、唐歷來富饒的關中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大明宮遺址

在秦漢的時候,時人形容這裡土地肥美,物產豐富,人民殷實。越往後就越衰落了,東漢遷都到洛陽,政治中心轉移到洛陽,其後政治中心往東轉移了。隋唐時期再度崛起,但是在唐中後期關中就開始出現頹勢。到宋朝,只是一個戰爭前沿,到明朝,變得更加衰落,是各種農民起義的爆發點。

關中歷史上的降水量減少和漢水改道是首要原因,與之相比開墾過度所造成的影響小之又小。大規模的經濟東移南移人口南遷和路上絲綢之路的衰落導致關中地區失去了原有的經濟地位。頻繁的戰亂又使其失去了原有的政治地位,政治中心的東移就是因為關中不斷的動盪和破壞。

秦、漢、隋、唐歷來富饒的關中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渭河

關中歷史上的降水量減少和漢水改道是關中衰落的首要原因,與之相比開墾過度所造成的影響小之又小。另外因為秦漢時候的人口眾多,導致了水源枯竭,眾多人口的吃喝拉撒導致了水源汙染很嚴重,到了隋唐時候更加嚴重了,記得有片文獻提到,秦漢時期在關中打水井還是甜水井,但是到了隋唐時候甜水井就很少了,多的是鹽水井,水源的問題導致無法供養眾多的人口,衰落也是必然的。同時江南地區的發展,導致了經濟中心的南移,大規模的經濟東移南移人口南遷和路上絲綢之路的衰落導致關中地區失去了原有的經濟地位。而在關中無法有效地對江南地區實現控制,是不得不遷都的,而在遷都以後,關中的衰落就是必然了。

秦、漢、隋、唐歷來富饒的關中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秦漢隋唐以關隴地區帝國核心,所以才有關隴本位制,什麼資源都優先供給關隴地區。其實關中離帝國經濟命脈太遠的缺點,在武周時代就顯露出來了。但是帝國制度嘛!統治階級正確是高於一切的,雖然中宗、睿宗、玄宗幾位皇帝都可能知道關中這個劣勢,但是關中在唐帝國傳統中是正統啊!那還能怎麼辦呢?

安史之亂後麻煩來了!西邊的吐蕃和回鶻離得近時不時就來長安住一住,想回洛陽中原河北的藩鎮離得也很近,只能這麼將就著。到了宋朝,關中本位制不存在了,這才能優化帝國資源配置,都城自然搬到中原運河邊上的汴梁。關中不是首都所在,又離吐蕃、西夏近。隋唐禍害了幾百年搞壞了生態環境,自然就衰落了。

秦、漢、隋、唐歷來富饒的關中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潼關

除了東南經濟的開發,還有氣候的變化。因為關中的衰落不只是渭河谷地的衰落,還有輻射地區——陝北高原的衰落。秦漢時期,鄂爾多斯都是非常不錯的耕地,但是到了南北朝時期,鄂爾多斯地區就出現了沙漠。在我國古書的記載中,就可以看到庫布奇沙漠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而這個其實並不是人類過度開墾的原因。最關鍵的其實是氣候的自然變化。

秦、漢、隋、唐歷來富饒的關中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庫布奇沙漠

簡單來說,就是從耕地到沙漠只需要十年而從沙漠到綠洲則需要數百年。所以當小冰期到來的時候(從南北朝到現在有過8次小冰期),降水會減少,所以這裡的土地就會沙漠化。而從沙漠化到綠化,在不限制人的發展的情況下是不可能的,而限制人的發展就意味著這裡會變得落後一些。其實這個過程從西周末就開始了,在商代,庫布奇沙漠那裡是一片森林。而進入春秋戰國後,那裡只是草原。當然草原會使得這裡更容易發展,所以才會有秦代對這裡的攻略——開發河南地。直到唐代這裡住了太多的人,已經開始有些破壞這裡的生態系統的時候,唐末的小冰期摧毀了陝北高原,那裡形成了現在看到的情況:一片片裸露的黃土地。這裡已經不再適合耕種了,所以渭河谷地就會衰落,沒有哪個王朝會把近畿設為貧瘠的地區。

秦、漢、隋、唐歷來富饒的關中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環境惡化,人口膨脹,交通技術的進步,在北魏時期定都洛陽就是因為洛陽附近能提供足夠的糧食和物資供養城內數十萬的人口,到了唐朝,隨著戰亂的結束,人口的膨脹,長安作為一個巨型城市擁有巨大的人口,那時候就需要從東都調糧食來供給長安,玄宗時期標誌大唐到達頂峰的一次水上歡祭就是這種情況的側面反應,隨著大一統王朝的衰落,國家已經無法調集如此巨大的運力去支撐一個交通不是特別方便的地區的糧食供應,而洛陽附近發達的水運可以提供,所以大唐中後期實際上遷都洛陽也是現實問題,再到五代十國以及北宋,因為海運不受重視,隨著漕運的發達,開封附近黃河,汴河成為北宋的命脈,加上經濟中心自南北朝時代開始不斷南移,洛陽,開封的中央政權能更好的管理國家,所以關中就悲劇了。

秦、漢、隋、唐歷來富饒的關中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