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的春天,真的來了嗎?

今天扒老師手機收到一條信息,通知本週末北京柳絮大爆發。如果不是因為正在慢慢吐綠的新芽和氾濫的柳絮,單憑氣溫很難判斷北京的春天已經到來。

知識付費的春天,真的來了嗎?

難以判斷的還有“知識付費”這個老生常談的模式,它的春天到底到沒到來。不過,從各種大玩家最近的動作頻頻來看,他們似乎是越來越看好知識付費的變現能力了。就在4月2日,早已籠絡不少粉絲、瞎話知識張嘴就來的羅振宇宣佈自己的“少年得到”APP正式上線,這一APP主要面對的是中小學生群體。很顯然,羅振宇老師的圈粉野心已經從成年人開始逐漸“伸向”了青少年。

知識付費的春天,真的來了嗎?

不過講真,這個APP誠意還是十足的,羅老師的口號是“天下名師,服務一個孩子”——夠心動吧?!相比較已經爛大街的課程輔導類課程來說,羅老師的切口非常獨到,和課程相關,但是又偏向大家通識課程。你像剛剛上線的課程就包括了從哲學角度來解讀數學的哲學課,還有非常懂得敘事技巧的臺灣繪本大師開的寫作課。這樣聽下來是不是覺得眼前一亮啊?雖然對羅老師批評賊多,但是他作為自媒體能夠靠“知識”賣錢的第一人,還是兩把刷子的。

和羅老師一樣蠢蠢欲動的還有在賺錢路上卯足勁很久的知乎。也在今天,知乎方面宣佈自己的音頻付費產品“知乎讀書會”將會與4月18日正式上線。“知乎讀書會”採用的是“名人領讀”的模式,知乎精選600本經典書籍,由領讀人為用戶濃縮到25分鐘來做一段解讀音頻。這種模式中領讀人自然是決定性因素。目前知乎已經請到的領讀人包括經濟學家巴曙松、社會學家李銀河、話劇導演林兆華等業界頂級大咖人物。知乎的官方新聞稿宣稱,這些名人的講解能夠激發用戶的閱讀興趣,為知乎社區的深度討論增加空間和路徑(這新聞稿寫得還是不錯的)。

知識付費的春天,真的來了嗎?

但是知識付費真的是光明前景一片嗎?這些知識付費APP立馬就會賺得盆滿缽滿嗎?那可不一定哦。

大部分知識付費的擁躉都會拿出一堆數據來砸在我們的臉上。是的是的,我們互聯網普及率55.8%了,信息消費規模在2017年達到了4.5萬億。是的是的,發改委的《2017年中國居民消費發展報告》中是提到了70%的學習者願意為在線教育學習付費。是的是的,2017年我國網絡視頻付費用戶規模突破了7500萬,是3年前的8倍,我國用戶為信息買單的習慣和意願正在增強。所以各家平臺就腆著臉來說,你看知識付費春天已經來了,你們這些人X錢多的用戶,我們要來收割你們了?!

想得美!扒老師忍不住想提醒一下這些蠢蠢欲動的平臺和各位讀者,發改委報告中70%的比例是真的,但是這部分市場早就被新東方、51talk、學而思這樣專業的教學機構所瓜分殆盡。我們今天所說的“知識付費”其實是互聯網在線學習教育中一個非常窄眾的垂直細分領域,準確來說算是成人非課程類教學。那麼這個領域變現的瓶頸有哪些呢?扒老師來給大家一一盤點一下。

知識付費的春天,真的來了嗎?

首先肯定是課程選題上太不走心。扒老師曾經在某個問答社區上看到一個收費的live課程宣稱要教大家怎麼處理職場人機關係,收費9.99元,我一看課程長度15分鐘。我的個媽呀!15分鐘要10塊錢,就像教會職場人際關係原則?你當你是上帝?聽課的都是傻子吧?!還有收費講愛情話題的,我也是服了,一個單向的live語音課程,在沒有傾聽用戶需求和情境的前提下,千篇一律地給出一些正確的廢話,這效果是不是和掏錢讓人低聲細語哄睡覺的功能差不多呢?

大部分知識收費要麼都是在說正確的廢話,耗費了用戶對於知識收費的耐心和信心;要麼就是對各種既有課程的照搬照抄,就這策劃設計還想從用戶兜裡掏錢?拿羅振宇的課程來說,這個切入點和稀缺性就是我們通過常規渠道所沒有辦法獲得的,和中小學生的學習相關,但是又不止步於教輔,同時請來的人身份又比較有趣,可以看出從選題策劃到講課人的篩選,羅老師是下了功夫的。

再說知乎的這個新項目的目標人群很明確,每集25分重點的長度主打的就是上班白領們能夠在通勤時間的檔口聽點節目增長點知識。雖然知乎挑選的這600本書書名沒有公佈,但是扒老師是很懷疑的。在我看來,除了類似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這種具有很強方法論色彩的書以外,其他的書籍想在短短的25分鐘內把書的大意甚至是論證過程講完,其實是非常困難的。找名家來做播講也就是靠名氣掩蓋了“書皮學”的本質。而且還想通過這25分鐘的小講座來拓展問題討論的深度,扒老師覺得純粹是一個營銷說辭。

試想一下,在知乎上,歷史學的回答者關毛的有些回答長度遠遠超過了25分鐘的體量,知乎現在還要反過來讓25分鐘的音頻講座為知乎回答來做延展,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呢?不可否認,在推出的前期會有一大批用戶衝著名家名氣湧向這個平臺付費,但是時間長了、新鮮勁兒過後,這種既不能為用戶提供方法指導、生活幹貨,又對資深文青的深度閱讀無法解渴的模式著實讓人捏了把汗。

知識付費的春天,真的來了嗎?

講到名人讀書。我突然想起了央廣大概三十年前的一檔老節目叫《文學與欣賞》。夏青、方明這些國寶級的藝術家,短短一刻鐘時間,一首小詩、一個詞牌,念罷之後附上意境的解讀。沒有以“知識”為名的負擔,知識朗讀和傾聽本身就已經構成了一種享受。

有時候,平臺和機構太執著於“知識”本身的意涵,太囿於學科概念的影響,也許會在付費的路徑上設置出一些不大不小的障礙。

春天來了嗎?來了,但是柳絮還是太多了!

知識付費的春天,真的來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