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地方曾經兄弟相殘,引起朝廷震動……

新安所,全稱叫新安守禦千戶所,位於蒙自壩子的東南部,是五百年前明王朝在這裡修築的屯兵重鎮,是一座由高牆包圍的軍事堡壘,位置險要。

小夥伴們知道新安所的由來嗎?那得從修補所成碑說起!

在新安所文昌宮背後的牆上,鑲嵌著一塊青石碑碣,高達2米多,猶如一位聳立的巨人。修補所成碑,全稱叫《修補新安所城碑記》。石碑正面通碑刻滿蠅頭文字,記載著當年修建新安守禦千戶所的歷史與過程。

這個地方曾經兄弟相殘,引起朝廷震動……

明朝開國後,朱元璋派傅友德為主帥,藍玉、沐英為副帥率30萬軍征伐雲南,消滅了元朝的隊伍,接管了雲南的統治。明朝庭在大規模開展改土歸流的同時,加強了軍事防禦,先後在雲南設立了36個衛所,新安守禦千戶所就是在明朝中期設置的一個守禦千戶所,隸屬於臨安衛。新安所的設立主要是對付東部交趾的侵擾。明成化年間有這樣一個記載,雲南鎮守太監錢能奏:“成化十五年,安南國遺兵八百人越雲南蒙自縣境,結營築室,稱‘欲扼險以捕盜’”。交趾屢犯邊境,而當時臨安衛東部蒙自的軍事防線十分薄弱。而說起新安守禦千戶所的設建,就要提到當時發生在蒙自的一次土官叛亂事件。

這個地方曾經兄弟相殘,引起朝廷震動……

宋代至明朝幾百年間,蒙自東部山區的老寨一直有設邊防機構,宋朝叫舍資部,元朝叫安南長官司,明朝前期曾改叫安南防送軍千戶所,由那氏土司世襲領治。明正德七年,蒙自土知縣祿賜病亡,長子祿仁繼承了土官知縣職位。明代改土歸流後,沿襲了土官職務世襲制度,與元朝不同的是凡土官世襲職位都要經過朝庭的任命。次子祿祥不幹了,他也想得到這個官職,想了一個計謀,四處宣揚祿仁不是祿賜的親生兒子。事情鬧到吏部,調查後認為流言不實,但還是給蒙自增設了一個流官職務,由祿仁擔任,祿祥繼任土官職務。流官大概負責的是全縣日常事務,土官負責的是地方軍事和安全,祿祥認為權力不大,勾結安南長官司長官那代“鴆殺”(毒死)了祿仁,又囚禁並殺害了祿仁的兒子祿卿,引起了知情者的極大不滿,許多官員為祿卿上訴鳴冤。事情暴露後,官府多次到安南長官司欲擒拿那代詢案。那代擁兵拒捕,並率兵焚劫村寨,殺人越貨、封鎖交通,震動了朝庭。邊關叛亂不是小事,朝庭遂派兵平叛,俘獲那代及叛黨數十人問斬,平定了叛亂。安南長官司的設置本是為了防禦交趾侵擾,那代叛亂後,安南長官司的防禦功能日漸薄弱,形同虛設。

明朝庭決定廢除蒙自土官,改安南長官司為新安守禦千戶所,調臨安衛中所官軍前來戍守。

這個地方曾經兄弟相殘,引起朝廷震動……

新安守禦所建所之地的選擇也經歷了一些折騰,開始選在壩子東部山區邊緣的響水河,後來選建在南部山區的冷泉花丈城。明朝庭設置守禦千戶所的主要目的是保境安民,還有一個重要功能是軍屯,讓御所官兵邊打仗邊耕種,糧食補給自給自足,還要向上級交納賦稅,一舉兩得。響水河地勢險要無築城之所,花丈城又顯得偏遠。兩個地方顯然都不具備條件,折騰了幾年時間。

修補所成碑記載:“正德十二年所人刑科都給事中劉洙者奏允建築於茲,平地方城,形其高丈餘。”劉洙是新安所人,時任刑部給事中,相當於皇帝的秘書,在皇帝身邊工作,以敢言著稱。劉洙清楚蒙自一帶的地形地勢及戰略地位,力排眾議,奏請新安守禦千戶所建在補瓦寨,兵部採納了劉洙的建議,上奏朝庭在補瓦寨修建所城,顛沛了數年的所城官兵才得以駐防軍屯。

這個地方曾經兄弟相殘,引起朝廷震動……

事後證明,在補瓦寨修築新安守禦千戶所是正確的。新安所位於蒙自壩子的東南端,從這裡進入東部山區後,通往邊境的道路有多條,駐守其中任意一條都會疏漏其它道路,而在現址修建,可與蒙自城互為犄角,遙相呼應,進可攻、退可守,便於調兵譴將,增強防禦功能。新安所周圍土地寬闊,適宜墾植,有一條梨江河自東向西穿境而過,灌溉無憂。官兵駐地安定後,家屬也隨之遷來,演兵種田,開始了他們世代為兵的戍防生涯。

這個地方曾經兄弟相殘,引起朝廷震動……

因為現址新安所的修建,才有了新安所後來大規模的軍屯,以及軍屯文化的興起和發展,使新安所的軍旅文化、建築文化、屯田文化得到較好的保存,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至今,成為雲南明代衛所制度的活化石。這也是新安所沒有因為單純的防禦功能而在近現代軍事變遷中成為廢墟,能夠成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的秘密。

平定了那代的叛亂,確定了築城地點,開始修建所城。據載,所城的修建時間很短,1517年開工,1518年完成,一年時間建設一座城市,很佩服古人的效率。新安所的祖先能征善戰,起屋蓋房也是高手。

這個地方曾經兄弟相殘,引起朝廷震動……

建好的新安所是一座方城,東西兩各長60丈,南北兩面各約寬50丈,整個外圍長220丈。明朝時的一丈約等於現代的3.1米,整座所城換算成面積大約3萬多平方米,不大,現在的小區建設動輒都是幾萬幾十萬平方米。所城四周築起3米多高的城牆,城牆上再修40個牆垛,城牆外挖護城河,築兩道城門,一道“永安”,一道“御遠”。外型酷似諸葛亮唱空城計的西城,典型的一個古代軍事城堡。所城裡面按南北走向布建街道,南北走向交叉佈局多條街道,與兩道城門相向的是永安街、龍廟街、城廟街,南北向是城內街、大后街、小后街。城中又分出幾個區域,中部修守禦千戶指揮所等核心軍事機構,以此為中心在東西南北分別修建紮下街、南屯街、東城街、望五營、新街,駐紮軍隊,每條街道又有垂直的巷道相連。整座所成建築功能有序、街巷縱橫相連,便於駐紮和調動軍隊。

這個地方曾經兄弟相殘,引起朝廷震動……

今天的新安所,城門和城牆已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拆毀,千戶指揮署已因修建學校被拆除,新安所建了新區,但在所城裡、古城外,幾百處古遺址、古建築風貌依舊,紮下街邊,百年石板路映照出逝去的身影,一條槍裡,仍能找尋到當年軍人居住的蹤跡:燒火做飯的灶臺,打水的古井……,幾百後的今天,古民居里,炊煙裊裊,仍然居住著明朝軍人的後代。

新安所不是一座孤城,所城建成後,又在城外修建了點將臺、教場、馬道子,習武練兵。在響水河,南山屯、冷泉花丈城、芷村松林、雨過鋪江水地多處設置哨所,派兵駐守,分田耕種,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戍兵屯田體系。

這個地方曾經兄弟相殘,引起朝廷震動……

新安所的官兵來自臨安衛。臨安衛是軍事名稱,最早設在通海,明初遷入建水,下設右、左、中左、中右、後五個衛所。新安所建立時,遷中所官軍駐防,成為明朝庭在雲南設置的36個衛所之一,也成為雲南最南端的守禦千戶所。與臨安衛組成滇南防線,蒙自地區的邊防從此鞏固。

守禦所是明朝設立的特殊軍事建制,亦兵與農,與現代的建設兵團頗為相似。從規模上看,所比衛小,建制衛有5600名官兵,所有1280名。有說明代的衛與守禦所在軍事上是同一級別,皆隸屬位於省城的都指揮使司。史料記載,都指揮司最高長官屬正二品,臨安衛的最高長官叫指揮使,正三品,新安所的最高長官叫指揮僉事,正四品,千戶長正五品、百戶長正六品。新安所或直屬都司,或由都司、衛雙重管轄,或就是臨安衛管理。新安所的後人都說臨安衛新安所,建水古稱巴甸,新安所永安門前原建有一道柵子,掛有一匾叫“巴甸分土”。新安所人即然認可,不再探究。

這個地方曾經兄弟相殘,引起朝廷震動……

建所之始,新安所的最高指揮是江西人查俊,任指揮僉事,千戶長有馮冕、裴榮,百戶長陳寶、鎮撫朱玄等,下面設總旗、小旗、兵丁共1600餘人。明朝衛所官兵實行嚴格的世襲制,一朝當兵,世代為伍,誰要逃跑,將會到他的原籍強招充抵。也就是說,當兵來到新安所要斷掉其它念想,把這裡當成自己的家鄉來居住、保護和建設。官兵入駐後,又把他們的家屬遷來,從此在新安所這塊土地上亦兵亦農,繁衍生息。今天的新安所人基本都是當年這批軍的後代。如問他們的祖籍,都會告訴你,南京應天府高石坎柳樹灣。這個問題很普遍,在蒙自壩子,無論城市或鄉村,甚至彝族村寨,有了幾代居住歷史的原住民答案几乎一致,從一個側面說明駐軍歷史的深遠影響。據新安所大量保存下來的家譜記載,當年調入新安所官兵的祖籍大多位於江蘇、江西,合肥等江南一帶,元末明初隨沐英征討元朝軍隊進入雲南後駐守下來,進入新安所時已經在雲南當了幾代人的兵。

這個地方曾經兄弟相殘,引起朝廷震動……

對軍事感興趣的朋友問道,新安所的軍人當時屬於什麼兵種,用什麼樣的兵器。兵種自然是馬步兵,高原山多,不適合騎兵作戰,當以步兵為主。說到兵器,冷兵器時代,只會想到刀槍劍戟、斧錘弓駑。其實,明朝的軍隊在建國之初就開始使用火器作戰,進入熱兵器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