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這三大昏招,徹底斷送了大明王朝

公元1644年3月19日,明代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在北京煤山(今景山)自縊,死時年33歲,死時身邊僅有太監王承恩一人。死前於藍色袍服上留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李自成進北京之後,太子朱慈烺請求李自成能讓他安葬自己的父親,李自成也答應了,併為崇禎和一同殉國的周皇后換了兩口較好的棺材。因無安葬之地,崇禎不得不葬在兩年前病死的禮妃田氏那裡。

崇禎皇帝這三大昏招,徹底斷送了大明王朝

崇禎自縊之處

葬地解決了,下葬的銀子又成了問題,最終在葬禮操辦人昌平州吏目趙一桂的募捐下(堂堂一國之君的葬禮居然是由一個小小的吏目操辦),勉強湊齊了200餘兩銀子下葬,要知道明代哪位皇帝修陵寢都是花上百萬兩銀子起步,一國之君卻如此寒酸,實在是讓人不勝唏噓。

按禮制,君主下葬不僅要有棺,還要有槨(槨即套在棺外面的大棺材),下葬之時才發現有棺無槨,這個就實在太不像話了,可是又無錢購買。沒辦法,監葬官只好將田氏從槨中取出,將崇禎放中間,田氏及周皇后在兩邊,共用一槨勉強葬之。

下葬後,在場所有人看到崇禎太過悽慘,實在是於心不忍,於是湊了5兩銀子,給崇禎的陵寢砌了一圈磚。直到清順治年間,崇禎陵寢才得以重新修繕,這裡暫且不提。

崇禎皇帝在後人評價當中,可以說是勤勉僅次於

太祖,他比絕大多數明朝皇帝都要敬業。勤勤懇懇,堪稱皇帝中的勞模。崇禎十五年(1642年)時,因“偶感微恙”而臨時免了早朝,竟遭輔臣批評而不得不自我批評。崇禎經常因為要處理國事而徹夜不眠,據史料記載,有一次他去慈寧宮拜見劉太妃(祖母輩),說著說著竟然睡著了,劉太妃不忍,命人拿錦被給崇禎蓋上。

崇禎醒來後說自己因公務繁忙已經兩宿未眠。言畢與劉太妃相對流淚。崇禎帝一生節儉,即位17年宮中無任何營建,平日吃穿用度俱不講究,自己也總是穿著打了補丁的衣服。按照常理來說,這麼一位勤勉敬業節儉的皇帝,怎麼也不可能是一個亡國之君。

在弄懂這件事情之前,我們先有必要了解當時明朝處於什麼處境。

崇禎即位前,在氣候上中國已進入小冰河時期,農業年年歉收。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漢南續郡志》。

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前兵部尚書河南人呂維祺上書“村無吠犬,尚敲催徵之門;樹有啼鵑,盡灑鞭撲之血。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磷,夜夜似聞鬼哭。欲使窮民之不化為盜,不可得也”。

旱災又引起蝗災,使得災情更加擴大。這還沒完,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鼠疫開始傳染流行,人死之十之五六,對於這種烈性傳染病,以當時的醫療技術水平來說,根本無能為力。僅北京城內死亡人數就達到了驚人的40%甚至更高,一戶死絕無人收斂的事情比比皆是。

據史學家不完全統計,鼠疫直接使明帝國人口減少千萬以上。這還只是天災,明朝末年,流寇四起,各地饑民紛紛造反,北方的女真屢屢騷擾入侵,崇禎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每年的軍費“三餉”高達兩千萬兩以上,由於農業歉收,苛捐雜稅依然不會少交,導致農民不斷造反,為了鎮壓造反,就需要增加軍費,增加軍費又會多收稅,多收稅又會逼迫更多的農民造反,而北方的皇太極也時不時的趁亂添把火,崇禎就陷入了這樣的一個無解的死循環當中。

從治國理政上來說,崇禎雖然勤勉,但是本身志大才疏,17歲登基之前,他只是一個王爺(信王),自幼並沒有接受完整系統的皇家教育,對於治國之道,治國理念都很欠缺。他沒有機會接受到張居正,孫承宗這樣的治國能人的教育,這也為他日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他太急於改變,太想力挽狂瀾,然而欲速則不達。用現在的話來說,作為一個帝國的董事長來說,加班到幾點鐘意義並不大,他需要把握的是大方向。方向不對,做得越多越勤勉錯得也就越多。崇禎對於如何治國缺少正確的理念,流於表面,以致昏招迭出,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不自知。

先看第一件事——裁驛。崇禎二年時,官員劉懋為了迎合崇禎推崇節儉的性格而上疏“當今天下州縣困於驛站的約十之七八,而驛站用於公務的僅十分之二,用於私事的佔十分之八”,崇禎一聽,在沒有詳細瞭解的情況下立刻來了興趣,並且說幹就幹。

崇禎皇帝這三大昏招,徹底斷送了大明王朝

李自成進京圖

崇禎二年五月時,任命劉懋為兵科給事中,專門整頓驛站。裁撤驛站容易,但是崇禎有兩個問題沒有考慮到,既然驛站如此的弊大於利,為何前任的皇帝都沒有裁撤?此其一。其二,裁撤之後,這些驛站的人員如何安排?《明季北略》一書中就說“祖宗設立驛站,所以籠絡強有力之人,使之肓挑揹負,耗其精力,銷其歲月,糊其口腹,使不敢為非,原有妙用。”楊士聰也說:“天生此食力之民,往來道路,博分文以給朝夕。一旦無所施其力,不去為賊,將安所得乎?後有自秦,晉、中州來者,言所擒之賊,多系驛遞伕役,其肩有痕,易辨也”。

所以簡單來說,裁驛危害政權的穩定,這個就是崇禎前任的皇帝一直不敢裁驛的主要原因。然而崇禎僅憑著一腔熱血,在沒有經過詳細調研的情況下貿然做出了這麼一個輕率的決定,他絕對沒有想到,有一天打進北京城並逼迫得他不得不殉國的那個賊首李自成,就是當年那個銀川一個驛站被他裁掉的馬伕!當然,始作俑者劉懋也沒得善終,裁驛之後遭百官唾罵不得不辭官,回鄉途中病死。棺木運至山東,竟僱不到一個人運送,只好寄放在旅社,“經年不得歸”,真的是死無葬身之地。

再來看第二件——誅殺魏忠賢。崇禎即位之後,為了穩住魏忠賢而刻意曲意逢迎,然後以迅雷之勢剷除了魏忠賢的羽翼,接著下詔命魏忠賢去鳳陽守陵。在去鳳陽的路上再次下令將魏忠賢逮捕,魏忠賢畏罪自殺,閹黨自此被剷除。這整個過程,可以說崇禎乾得很漂亮,有勇有謀,處理得當,乾淨利落的解決了閹黨擅權這個毒瘤,同時也為崇禎贏得了民心威望。

崇禎皇帝這三大昏招,徹底斷送了大明王朝

圖片來源影視劇

僅就這這件事情來說,崇禎並不是一個沒腦子的人。然而事情永遠是要一分為二來看,魏忠賢當然不是什麼好人,但是魏忠賢和以前的嚴嵩還是有區別,很簡單,魏忠賢收錢但是也幹活,而且活幹得還不賴,至少比那些只知道嘴炮空談的東林黨要強。

而嚴嵩則完全是隻收錢不做事,甚至還打擊那些做事的人。魏忠賢不是好人,好人坐不到他這個位置,但是他絕對是個能人。要錢打仗,魏忠賢可以給你弄來錢,他懂經濟。想知道大臣都有哪些精彩動態,魏忠賢馬上可以告訴你某某昨晚是去逛青樓了還是在家陪老婆,甚至晚飯吃了幾碗你都可以知道,因為他掌管朝廷的特務機關。

本質上來說,魏忠賢只是皇帝豢養的一條看門狗,他自己很明白,沒了皇帝的支持,他什麼都不是,他當然明白崇禎是準備拿自己開刀,但是也沒有任何謀反跡象。至於說什麼抄家從家裡抄出了什麼龍袍之類的,不是刻意栽贓就是戲裡面的段子看多了。

在知人善任的皇帝手裡,魏忠賢是能人,相比他的一些惡跡,功大於過。在崇禎眼裡,魏忠賢就是十惡不赦的奸佞,必欲除之後快。這完全取決於你看問題的角度而已。其實對於魏忠賢這麼一個人,不需要用殺了他來解決問題,如果他權勢過大,打壓即可令其收斂,而殺了他,則會導致極其嚴重的後果,那就是東林黨的坐大。

明朝末年,東林黨的實力已經大到了可以干涉國家正常決策的地步,這幫人滿嘴仁義道德,崇尚空談,誤國誤民,真的要他們拿出治國的方案,都是些假大空的道德文章,從能力上來說於解決實際問題無任何裨益,於忠心來說,這幫人甚至比不上魏忠賢。

作為帝國的最高決策者 ,最不應該的就是權權利失衡,坐視一股勢力坐大,崇禎遵從儒家的道德標準,毫不猶豫的消滅了一個看起來是敵人實則是得力助手的魏忠賢,放任東林黨勢力的壯大,結果就是國事糜爛致不可為。李自成包圍北京時,崇禎一籌莫展,連太監曹化淳也說“若忠賢在,時事必不至此”。

最後一件事——視臣如草芥。崇禎此人,後世評價其刻薄寡恩,多疑猜忌,剛愎自用。崇禎在位17年,換了50個內閣大學士,殺了兩個首輔(相當於總理),督師或總督被殺的達到了11人,巡撫更多,達到12人,關在監獄的官員多達145人,相當於所有具備大臣資格總人數的10%。這簡直就是赤裸裸的亡國之徵。

崇禎年間最能打的只有三個人,一個是盧象升,一個是袁崇煥,一個是孫傳庭。然而這三個人在崇禎手裡都沒有好下場。盧象升戰死80多天沒有人給他收斂,暴屍荒野,下場極慘。袁崇煥馳援北京,而崇禎卻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聽了兩個小太監道聽途說的兩句流言,就將袁崇煥處以凌遲酷刑。估計皇太極也沒想到崇禎是如此容易上當。

孫傳庭曾剿滅高迎祥,將李自成打到只剩1000餘人,因而被崇禎重用,不久卻因“恃嬌”被崇禎下獄三年。正是在這三年裡,李自成有了坐大的機會,很簡單,沒有人能對付他了。等崇禎想起孫傳庭將他放出來對付李自成的時候,李自成已經成長成為一個龐然大物,孫傳庭只得到了區區的5000人兵力來對抗李自成的50萬人。孫傳庭毫無意外的戰死,而崇禎竟然懷疑孫傳庭詐死,家人無撫卹,人死無諡號,中國人最注重的是死後的名節,崇禎這麼做等於是不承認孫傳庭的為國捐軀。如此皇帝,自然是冷了天下所有人的心。

孟子曾說“君視臣為手足,臣視君為腹心;君視臣為草芥,臣視君為仇寇”。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後,崇禎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竟無一人前來,崇禎成了一個徹底的孤家寡人。當然亡國也不能說就 可以把這一切責任都推給崇禎,但是不能否認他自己要負有很大一部分責任。崇禎很可憐但是並不可惜,正是他接連不斷的自我作死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