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和殲15都有鴨翼,兩者鴨翼的作用有區別嗎?

兵器次元火炎焱燚


殲20和殲15的主翼前面都有一對鴨翼,同樣是鴨翼,這兩者是否相同呢?答案是否定的,兩者甚至差別很大,這種差別不僅僅來自於外表,更多的是性能方面的差別。

首先,在佈局上毫無相似之處。殲20是遠距鴨式佈局,在起飛時起到俯仰操控的作用,鴨翼能夠增加升力讓機頭抬起來起飛,鴨式佈局飛機有利於短距起飛,而且鴨翼的另一個作用是通過對後面的主翼產生下洗渦流,增加飛機升力提高機動性。而且鴨翼佈局的飛機重心靠後,使得鴨翼有著較長的操控力矩,效率遠遠比常規佈局的飛機高。

殲15是在常規佈局的上加了一對小前翼變成了三翼面佈局。前面的鴨翼主要作用還是在起飛時增加升力,縮短起飛距離。殲15的鴨翼基本不參與控制俯仰機動,。殲15的鴨翼跟主翼處於水平位置,不會生下洗渦流。所以殲15的鴨翼只能起到增升的作用。

二者佈局上的不同影響了很多方面,動力方面,起飛速度和穩定性,都有較大差異,很多人甚至都不會認為殲15的前小翼為鴨翼,鴨翼的作用較大是為了起飛和降落時,提高機體起飛和降落的速率,所以根據這點來看,殲15的前小翼確實稱不上是鴨翼。殲-20採用機身大邊條的設計補強渦流耦合效果,這種鴨翼設計的水準是非常高的,所以,二者差別非常之大,已經不單單是外形方面了,更多的是性能。


利刃軍事


圖注:殲-20的鴨翼和主翼處於水平位置

殲-20的鴨翼設計與殲-10相比,屬於改進的新一代鴨翼設計,從外形即可以看出,殲-20的鴨翼與主機翼安裝位置基本處於同一平面,這樣一來,鴨翼脫體渦下洗之後,就較難與同一水平線上的機翼形成有利干擾,鴨式佈局的渦流增升作用就無從體現。那麼,殲-20的設計師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從殲-20正面即可以看到,殲-20的鴨翼有一個向上的安裝角,即採用了上反設計,而殲-20的主機翼與殲-10一樣,是有一定下反的。上反的鴨翼與下反的主翼形成組合,可以達到類似殲-10鴨翼上置的效果,從而達到渦流下洗增升的目的。同時,殲-20的鴨式佈局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鴨翼和主機翼之間,還設計有小面積的邊條,構成了鴨翼+邊條+主機翼的佈局,其中邊條作為渦流發生器,與鴨翼主翼耦合,也可以起到增升作用。

殲-20的新一代鴨翼設計還有其他優勢,其鴨翼和主機翼水平佈置,有利於在高速平飛巡航狀態下減小飛行阻力,鴨翼上置的殲-10,鴨翼和主翼同時產生較大阻力,而殲-20的鴨翼則可以對主翼產生一定遮擋和屏蔽,綜合起來阻力小於殲-10的鴨翼上置設計。

圖注:殲-15增加了前小翼,因此屬於三翼面佈局樣式

而殲-15的設計,嚴格說並不能稱之為鴨翼,準確地說應該稱其為前小翼,殲-10和殲-20的鴨翼是鴨式佈局的一部分,鴨式佈局是指把常規佈局的尾翼前移成為鴨翼的一種氣動佈局模式,而殲-15的前小翼佈置,是在蘇-27的常規佈局基礎上增加小翼而來,屬於三翼面佈局。殲-15與蘇-33一樣,前小翼兩側翼面由同一根軸相連接,因此只能同向偏轉而不能反向差動,而殲-10和殲-20的鴨翼是可以差動的。因此殲-15的前小翼所起的作用就很簡單,就是前小翼的脫體渦能夠起到增升作用,提高殲-15的升力,對於艦載戰鬥機而言,升力增加非常重要,這可以減小艦載機降落時的下滑速度,提高其起降性能。此外,前小翼還能起到改善殲-15大迎角特性和操縱性能的作用。此外,三翼面佈局對於實現飛機直接力控制及保證足夠的低頭恢復力矩,減小配平阻力也有幫助。


兵工科技


有區別。

J-20的鴨翼屬於原始設計範疇內,它要承擔飛機氣動控制的任務,同時也是整機氣動設計的核心。

但是J-15不同,J-15是T-10K原型機發展而來的產物,和Su-33是孿生兄弟,他們的鴨翼並不屬於飛機原始設計範疇內,僅僅是為了彌補雷達增重帶來的靜穩定度損失而加裝了鴨翼。

所以某些人所說的J-20換WS-15以後可以取消掉鴨翼純屬扯淡。

至於某些地攤連配平需求和俯仰控制需求都能搞錯的肯定不會明白為什麼T-10K一系的三翼面Su-27要裝上鴨翼。因為配平需求本身就是俯仰控制需求的一部分。

具體說下T-10K乃至Su-33,J-15,Su-30MKI為什麼要加裝鴨翼。

對於飛機而言,有一個重要的概念:靜穩定度。

圖中飛機的紅點是氣動中心,綠點為飛機重心。

氣動中心的位置取決於氣動外形的設計,而綠點則取決於飛機質量分佈。

靜不穩定的飛機,氣動中心在重心之前,靜穩定度為負值。而靜穩定的飛機氣動中心在重心之後,靜穩定度為正值,靜穩定度大小取決於重心與氣動中心的距離已經各自位置。

Su-27原始設計階段,靜穩定度計劃是-15%,然而因為機頭安裝的N-001雷達增重造成重心前移,Su-27的第一種服役型號Su-27S的靜穩定度僅有-5%。

而當蘇霍伊開始為Su-27進行艦載機改裝工作時,靜穩定度太大的問題就出現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T-10K原型機上安裝了前鴨翼。

這個鴨翼的任務是將飛機的氣動中心往前移動,這樣保持-15%的靜穩定度,飛機的起降性能就可以得到提高。

因為Su-33是要上航母的,航母艦載機對起降性能的要求很高,而早期無鴨翼版本的Su-27是無法滿足這個需求的,所以要裝鴨翼。


貞觀防務


自從我們在殲9項目中初次嚐到了鴨翼的甜頭後,就一發不可收拾,在後續機型殲10,殲11,殲15包括最先進的殲20在內大都採用這種佈局,曾經殲10作為我國首款使用鴨翼併成功裝備我軍的機型,被一度叫好,相反,作為艦載機的殲15和五代機殲20採用這種佈局卻被人詬病不斷,鴨翼作為世界航空界主流設計之一,為什麼這兩款飛機卻被指指點點呢?

首先,先來了解兩者鴨翼的作用,採用這種設計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提升飛機的瞬時機動性,縮短飛機的起飛距離,殲15由於採用滑躍方式起飛,必須通過鴨翼提升升力從而縮短起飛距離,殲20則是機動性要求非常高必須採用鴨翼設計來滿足指標,這應該是它們最大的區別,但功能卻是相同的,其他細微差別那就是鴨翼的設計差異了。

這兩種飛機都採用這種設計被人詬病是因為認為會破壞隱身。其實究其原因還是發動機不行,不得不用鴨翼彌補。但也不要總看見鴨翼不好的一面,我們也要看看其優秀的一面,在對戰機機動性方面幫助,是非常大的,而且那些所謂的缺點隨著技術升級反而成為了優點,不相信的去看看美國下一代飛機宣傳資料。


紫龍防務觀察


兩者主要作用不同,殲-20這種鴨翼三角翼佈局的機型作用是為了佩平和大仰角飛行的渦流耦合,殲-15這種三翼面佈局作用的小鴨翼作用是為了俯仰操作性能。

先說下殲-15/蘇-33的小鴨翼,航母艦載機對於起降性能要求較高,他要求艦載機在降落前必須能夠進行每秒10米的下降速下降300米左右高度。但是蘇-27巨大的升力體佈局,升力係數相當高,下降速率達不到要求,所以增加一個小鴨翼提升俯仰操作力矩。


至於某些地攤說的起飛階段提供更大升力則完全屬於地攤說法,這麼個小鴨翼本身提供不了多少升力,蘇-33/殲-15起飛階段小鴨翼也不做偏轉以產生更大升力。

實際上蘇-30MKI和老蘇-35這種三翼面側衛家族的小鴨翼也是這種作用。蘇-27細長機首產生抬頭力矩太大,導致水平尾翼配平壓力太大,特設置小鴨翼以平衡。而到蘇-35BM時,成熟的TVC矢量發動機可以矢量來輔助配平,就將小鴨翼去掉,減少飛行阻力和雷達反射面。

而殲-20這種屬於典型的鴨翼三角翼,其作用是配平和渦流耦合,這也是所有鴨翼三角翼機型的作用。

鴨翼機型非常有利於配平,一方面鴨翼在氣動中心前,其配平是以正升力配平,比起水平尾翼的負升力配平可以減少相當的飛行阻力。另一方面常規佈局機翼與尾翼距離較近,力臂較短,鴨翼佈局與主機翼距離較遠,力臂較長,所需要的翼面積可以減少很多。
3倍音速的XB-70女武神戰略轟炸機
,如果採取常規佈局,需要一個非常驚人的水平尾翼才能滿足配平需求,用前置鴨翼增加力臂,就需要這麼大的就可以了。

此外,還有個重要作用就是渦流耦合,鴨翼產生的翼端渦流,在破碎前與主機翼產生相互作用,可以產生渦流升力,特別是在大仰角飛行時,正常升力升力不足情況,可以極大的改善大仰角飛行性能 。
殲-20鴨翼距離主機翼較遠,應該是為了增加配平力矩,減少鴨翼大範圍偏轉帶來的雷達反射面增加,為了彌補由此導致的渦流效果減弱,殲-20採用機身大邊條的設計補強渦流耦合效果,這種設計設計屬於目前最高水準的鴨翼設計。


五嶽掩赤城


第一種實用的前翼是瑞典SAAB公司研製的雷式多用途戰鬥機。但是其前翼是固定的,僅起到增升的作用。

在沒有采用計算機控制的時候,鴨式佈局操縱困難,氣動發散,在戰鬥機上並不實用。

隨著電傳操縱的普及,鴨式佈局的問題迎刃而解。所以為了追求機動性,三代半戰鬥機採用鴨式佈局的很多。

殲15的前翼和雷式一樣的固定翼面,只是一個增升裝置。殲二十的前翼是操縱面,二者大相徑庭。


天明遙遙山海關


區別很大。

殲-20是典型的鴨式三角翼佈局戰鬥機,通過鴨翼的脫體渦對大迎角下的主翼渦流產生有利干擾,提高升力,延緩失速,增加飛機的機動性能。

此外殲-20還採用放寬靜穩定性設計,鴨翼產生的升力使飛機升力中心前移,讓重心置後稱靜不穩定狀態,此時憑藉鴨翼的強大配平能力能提高飛機的敏捷性。殲-20的大尺寸鴨翼在降落時還是非常實用的減速板,能大幅降低降落滑跑距離。

因此殲-20的鴨翼是該機氣動佈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是保證該機機動性的一個關鍵操縱翼面。

而在殲-15上,鴨翼的作用就沒有這麼重要了。嚴謹地說,殲-15是一種三翼面佈局戰鬥機,鴨翼更改被叫做水平前翼。從理論上說這種佈局的戰鬥機間距常規佈局和鴨式佈局的優點,不但仍能保持近距鴨翼脫體渦對機翼有利干擾,而且三翼面同時操縱提高了操縱效率,減小了配平阻力。

但殲-15的前翼尺寸比鴨式飛機的鴨翼要小得多,而且由於前翼距離主翼過近,力臂較短,所以只有增升左右而沒有配平作用,殲-15的前翼基本只相當於渦流發生器。

之所以這麼設計,是為了讓前翼在小迎角著艦進近中提高殲-15機翼的升力,降低著艦速度和迎角,提高著艦安全性。殲-15由於重量的增加,機動比蘇-27略微下降。

所以說殲-20和殲-15的鴨翼在設計和功能上都存在顯著區別,前者屬於原生,後者屬於錦上添花。


飛豹科普秀


(殲20的鴨翼)

殲20和殲15雖然主翼前面都有一對鴨翼,但是兩者的佈局完全不一樣。殲20屬於遠距鴨式佈局,而殲15則是在常規佈局的基礎上加了一對小前翼變成的三翼面佈局。

(殲20的鴨翼擁有極長的力臂)

殲20的鴨翼在起飛時起到俯仰操控的作用,通過鴨翼增加升力讓機頭抬起來起飛,而常規佈局的飛機起飛時是通過尾翼產生負升力下壓機尾部讓飛機抬頭起飛,所以鴨式佈局飛機有利於短距起飛。而鴨翼的另一個作用是通過對後面的主翼產生下洗渦流,來增加飛機升力提高機動性。而且鴨翼佈局的飛機由於重心靠後,位於機頭的鴨翼有著較長的操控力矩,效率遠高於普通飛機的水平尾翼。

(殲15的鴨翼)

而殲15前面的鴨翼主要作用還是在起飛時增加升力,縮短起飛距離。殲15的鴨翼跟蘇33一樣基本不參與控制俯仰機動,而是將俯仰機動的控制繼續交給水平尾翼,這點在殲15起飛時很明顯:鴨翼不動,水平尾翼下壓來起飛。而且殲15的鴨翼跟主翼處於水平位置,不會生下洗渦流。可以說殲15的鴨翼只起到增升的作用。

(殲15三翼面佈局有很多劣勢)

殲15的三翼面佈局有許多弊端,雖然理論上三翼面佈局同時擁有前翼和水平尾翼兩個操控舵面,擁有更好的控制能力,但是也增加了飛控的設計難度。同時三翼面佈局的飛行阻力更大,還增加了額外的重量,都影響了機動性。所以說殲15的鴨翼跟殲20的鴨翼有本質上的區別。


軍情解析


殲15作為一款蘇側衛血統的艦載機,機身本來是一個很強的升力體,鴨翼的作用較大是為了起飛和降落時,提高機體起飛和降落的速率,殲20是小展弦比三角翼,加邊條和前置鴨翼,機身修長,主翼面積相對小,前置鴨翼一來可以增加殲20的大迎角機動升力,二來實現遠距耦合配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