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李姓溯源

溯 源

出自贏姓,帝顓頊高陽氏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皋陶,皋陶為堯大理(古代司法長官),以官命族為理氏。至紂王時,理徵(字德靈)為翼隸中吳伯,以直道不容於紂,得罪而死。其妻陳國契和氏與子利貞逃難於伊侯之墟(今河南省安陽市),飽受飢困,食木子(果實)得以生存,為感木子救命之恩,遂改理為李,此為李氏得姓之始,李利貞被尊為李姓始祖。李姓形成後,在河南苦縣(今鹿邑縣)繁衍生息。李利貞十一代孫李耳(字伯陽,外字聃),世稱老子,周平王時做過管理藏書史官。李耳的裔孫李曇有4個兒子,因在外地當官定居而分出2支:長子李崇官任隴西太守(今甘肅省臨洮縣),封為南鄭公,遂為隴西房;四子李璣為趙郡(今河北省邯鄲市)房。後來,隨著族裔繁衍,隴西房分39房,趙郡房分為東、南、西3組,皆人丁興旺,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

李姓還有一個來源是因賜姓而得。唐代李姓為國姓。唐初,凡跟隨李淵、李世民打天下的文臣武將中有許多人被賜為國姓李氏,其中有徐、安、胡、郭、邴、張、弘、董、羅等姓及少數民族中的鮮于、阿布、舍利等,為李氏擴充了人口。滿族、白族、瑤族、壯族、苗族、傣族等少數民族,甚至連猶太人中也有李姓。

入 閩

李姓入閩始於東晉興寧年問(363—365年),晉安太守李崇的後裔大多落籍福建。

唐貞觀十一年(637年),唐高祖李淵第二十子李元祥10歲時被封為“閩越江王”,統轄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唐龍朔二年(662年)人福建古尤溪皇曆(今永安市槐南鄉皇曆村)開基。傳至十五世李其洪,於後漢乾祐元年(948年)遷至古沙縣二十六都(今永安市貢川鎮雙峰村),其次子李宏義之四子李珠,李珠生5子:長子李金德、次子李木德、三子李水德、四子李火德、五子李土德,分別居於福建寧化縣、江蘇宜興縣、福建邵武縣、福建上杭縣稔田鄉半朗村、福建清流縣。

唐總章二年(669年),朝廷任命陳政為嶺南行軍總管,帶兵平叛,李靖後裔李伯瑤(字昆餘)隨軍入閩。陳政逝世後,其子陳元光為漳州刺史,任用“處己方嚴,臨事果斷”的李伯瑤領漳州牧事參軍。後落籍福建,開發漳州,其後裔散居雲霄、漳浦等縣。李伯瑤逝世後,被尊為“輔勝將軍武惠侯”。

唐大曆年間(766—779年),李椅(一作錡)任福建觀察使,後居閩。

唐哀帝幼子李熙照被堂叔李開來救出,並帶回原籍福建省邵武縣定居,其後裔就在閩北繁衍生息,該派下第七代李綱為宋時丞相,李綱居福州,一生忠誠為國,被世代譽為“忠貫金石之良將”,其後裔散居福建各地。

唐末中原動亂,李杞(河南光州刺史)、李輔官(字弘弼,河南壽州參軍)與王潮、王審知兄弟從河南固始隨王緒入閩。李弘弼先居汀漳,再遷泉州。

南宋,因金兵入侵,李邴(字漢老,號雲龕,山東省濟州府鉅野縣人,累官起居舍人、徽猷閣待制、翰林學士、兵部侍郎、參知政事、資政殿學士等),隨高宗南渡,寓居泉州,在城內築屋於東門內第三巷,又於城北清源山賜恩巖下結草廬為書齋,號“雲龕草堂”。高宗登位,知其隱居清逸,賜御書“仙景”二字。此後,李邴繁衍的後裔散居於泉州市各縣(市),均稱“仙景李”。

宋元年間,李善浦到泉州做官,遂安家同安(今屬廈門市同安區)。

肇 基

永寧李氏唐總章二年(669年),李伯瑤隨陳元光入閩任漳州參軍。李伯瑤三子李董爾(號威正)任水兵都統鎮守泉州。其後裔一支遷居佛堂澳(今永寧鎮新沙堤一帶),至李顏貞遷居永寧。

梅林李氏:李建濱於明永樂年間移居梅林,李建濱長子李質庵、次子李素庵的後裔又移居湖邊、蚶江、港邊、金埭等地,三子李普庵移居東店稱下李。

岑兜李氏:上杭豐朗李火德後裔李振仲於明初奉派督造永寧城,遂家居銀江(今岑兜)。後裔移居洋厝、永寧、港邊、八斗、塔石、金埭等地。

港前李氏:李永森兄弟三人,李永森於明萬曆年間從晉江池店遷居錦錢(今港前)。四世李士賢移居東店稱上李。李永森兄弟一個遷居晉江東石餘厝街,一個遷居晉江龍湖蒲蓉,遷居龍湖蒲蓉者又移居永寧,後裔移居港邊。

港邊李氏:李起齋於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移居港邊,稱蒲蓉派。

東店李氏:李士賢於明代從晉江港前遷居東店(上李)。李普庵於明中葉從梅林移居東店(下李)。

繁衍及外遷

(一)梅林李氏:唐總章二年(669年),李伯瑤以軍師身份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後任漳州參軍,被封為“輔勝將軍武惠侯”,其後裔定居閩南各地。李伯瑤三子李董爾(號威正),敕封鎮守泉州兼水兵都統,其後裔中有一支遷往晉江佛堂澳(今新沙堤一帶),明代永樂年問(1403—1424年),李建濱從佛堂澳(今新沙堤一帶)移居梅林村,梅林李氏奉李建濱為一世祖。李建濱生3子:長子李質庵、次子李素庵、三子李普庵。李質庵、李素庵居梅林村傳衍,李普庵移居東店村下李。明萬曆年間,李日諸移居湖邊,李日炫遷居蚶江村,另有族人遷往港邊、金埭、晉江古福、杏當、香港及菲律賓等地。

百家姓之李姓溯源

梅林李氏家廟

(二)永寧鎮區李姓:明初,李董爾的後裔李顏貞從佛堂澳(今新沙堤一帶)移居永寧鎮區。李顏貞生6子:長子李端軒、次子李愧吾、三子李端參、四子李永森、五子李蕃、六子李天瑞。

永寧鎮區的李氏有5個支派。

1.鰲城李氏端軒派:奉李端軒為一世祖。明朝中葉,李端軒居永寧南門境傳衍。

2.東瀛李氏愧吾派:奉李愧吾為一世祖。據家譜載:“昔我始祖愧吾以武功仕宦入閩,官武略將軍,授職永寧衛,因佔籍東瀛,擇地建居,號日中李。”

3.鰲南李氏端參派:奉李端參為一世祖。

4.港前二房支派:港前村二房的後裔移居永寧鎮區。

5.惠安東下坑支派:從惠安縣東下坑遷居永寧鎮區。

(三)銀江(岑兜)李氏:

溯自上杭縣豐朗鄉李火德派下。明初,李振仲奉派督造永寧城,娶王氏之女,后王氏回原籍金陵,李振仲居江村傳衍,銀江李氏奉李振仲為一世祖,歷600餘年,傳20餘世。李振仲生4子:長子李君雍(傳上房和直街份)、次子李君侍(傳樹下份)、三子李君玉(幼殞)、四子李榮壽(傳店下份)。九世李鳴配後裔遷往寧德市霞浦縣、七都街城東門外、三門內、鳥崎頭等地。十四世李金燦遷往臺灣彰化縣、支廳城內東門街454番地。清嘉慶七年(1802年),長房十五世李錫金遷往臺灣新竹南區。二房十八世李孫進遷往寧德市霞浦縣三沙二市同鈞村。銀江李氏還有族人陸續遷往永寧、洋厝、港邊、金埭、八斗、寶塔、臺灣、香港及東南亞等地。

百家姓之李姓溯源

銀江李氏家廟

(四)洋厝李氏有2個支派。

1.銀江(岑兜)四濱李心泉的長子李景山、次子李興山於清康熙年問從銀江村移居洋厝村。

2.清乾隆年間,黃恪齋從南安市遷居前埔村,後移居洋厝村。

(五)港邊李氏蒲蓉派:明萬曆年間從晉江龍岱(今晉江市洋埭村)、池店遷居龍湖蒲蓉,後移居永寧南門,始遷者不詳。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前後,李起齋移居港邊村傳衍。港邊李氏蒲蓉派下有族人遷往石獅市區、香港及菲律賓等地。

港邊村李氏還有銀李系(包括銀江、洋山兩支派)。清末民國初,陸續從銀江、洋山、塔石、梅林等地遷人。港邊銀李支系陸續有族人遷往香港、臺灣及美國、加拿大、澳洲、菲律賓等地。

百家姓之李姓溯源

港邊蒲蓉派李氏宗祠

(六)金埭李氏:明隆慶年問,梅林李建濱的後裔、銀江李振仲的後裔、鰲南李顏貞的後裔相繼移居金埭村,歷400餘年。金埭李氏有族人遷往泉州、廣東、香港及菲律賓、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地。

百家姓之李姓溯源

金埭李氏家廟

(七)塔石李氏:清朝起陸續從各地遷人。

1.李家默(字恭文,號禮靜)從銀江村直街移居塔石村。

2.李吉祥從岑兜村移居塔石村。

3.李基奇(字珍文,號有爵)從銀江李氏長房大濱李敦山的後裔移居塔石村。李尚旁、李武拋、李武秩、李略生、李茲立、李茲儒攜眷遷往臺灣竹塹。

4.洋山(今洋厝村)李天永的後裔移居塔石村。

5.李天陳派下五房李顧元、李顧綿、李顧傳從洋山(今洋厝村)移居塔石村。

6.銀江樹下二房李君侍的後裔從銀江村移居塔石村。

7.1956年,李和從港邊村移居塔石村。

(八)湖邊李氏:明萬曆年間,李日諸(與李日炫為兄弟關係)從梅林村移居湖邊村。清末,居住地出現瘟疫,全族人口受災,家族沒落,至今傳衍20人左右。有族人遷往福州、臺灣及菲律賓等地。

(九)蚶江李氏:明萬曆年間,李日炫(與李日諸兄弟關係)到蚶江做私塾先生,娶蚶江林氏女為妻後移居蚶江村。有族人遷往福州、臺灣等地。

(十)港前李氏:元末,李大哥(字仲昭)從莆田市黃石遷居龍岱(今晉江市洋埭村)。元天曆二年(1 329年),李大哥次子李景賢遷居晉江市池店,為池店李氏肇基祖。明正德二年(1507年)李景賢之五世五房李約齋從晉江市池店遷居泉州城西萬石(井亭李五城心大厝)。按口頭傳說,明萬曆年問,李景賢的後裔李永森三兄弟分別遷居錦錢(今港前村)、龍湖蒲蓉、東石佘厝街。因族失,世系不詳。港前李氏奉李永森為一世祖,已傳17世。四世李士堅(號經戊)移居東店村傳上李。新中國成立後,李火招移居後杆柄村。

(十一)東店李氏有2個支派。

1.東殿(東店)上李:溯自港前李永森派下。明代中葉,四世李士賢(號經戊)移居東殿(今東店村),傳12世。

2.東殿(東店)下李:溯自梅林李建濱派下。明初,三世李普庵移居東店村,為東殿下李肇基祖,傳2l世。九世中有族人遷往平潭、三沙,十世父子三人(名諱失考)遷往廣東潮州,十一世族人遷居泉州浮橋。

百家姓之李姓溯源

東店下李祖厝

(十二)八斗李氏:明代,銀江李振仲的後裔移居八斗村傳衍。

昭 穆

(一)梅林李氏昭穆:維昌鴻植忠君意,正大功勳報國恩,明良合德太平日,萬民謳歌振乾坤。

(二)永寧鎮區李姓昭穆。

1.鰲城李氏端軒公派昭穆:朝為田舍郎,旋登天子堂,鳳麟本有種,奕世慶其昌。

2.鰲南李氏端參公派昭穆:端行庭,士志成,純綿延,祖德榮。

續昭穆:康莊道,尚賢能,振家聲,慶昇平,敦孝友,霄漢鵬。

3.東瀛李氏愧吾公派昭穆:祖德流光遠,孫枝慶澤長。

4.港前二房支派昭穆:永蒲學士啟,鴻廷佔振德,大道財禎祥,志氣冠群英,雙鳳扶輦倍,來日定光明。

5.惠安東下坑支派昭穆:伯仲叔季,振明宏德,道宗學修,詩禮傳家。

(三)銀江李氏昭穆(從十一世起)。

1.長房昭穆:向兆國家尚武略,茲逢賢聖重詩書,敦修懿德垂孫子,教育英才顯名譽。

2.二房昭穆:庚象昌興應挺秀,茂昭孫子慶呈祥,求新濟美恢弘志,順適時申信義彰。

3.四房昭穆:天恩勤眷顧,祖德永垂芳,繩武追來孝,傳家卜世昌,書詩今踵起,甲第尚綿長,有志胥如是,規模自孔彰。

(四)洋厝李氏昭穆。

1.銀江四濱昭穆:向兆國家尚武略,茲逢賢聖重詩書,敦修懿德垂孫子,教育英才顯名譽。

2.洋山李修洋房派昭穆:天恩勤眷顧,祖德永垂芳,繩武追來孝,傳家卜世昌,書詩今踵起,甲第尚綿長,有志胥如是,規模自孔彰。

(五)港邊李氏昭穆。

1.港邊蒲蓉派李氏昭穆。

頂房:龍鳳錦光,祖德俾昌。

下房:龍鳳啟祥,聖德俾昌,嘉兆盛美,隴西倍隆,先型模範,永思景仰,相承接引,合志開張。

2.港邊銀江上房派昭穆:向兆國家尚武略,茲逢賢聖重詩書,敦修懿德垂孫子,教育英才顯名譽。

3.店下及洋山派昭穆:天恩勤眷顧,祖德永垂芳,繩武追來孝,傳家卜世昌,書詩今踵起,甲第尚綿長,有志胥如是,規模自孑L彰。

(六)金埭李氏昭穆。

1.梅李李建濱派昭穆:維昌鴻植忠君意,正大功勳報國恩,明良合德太平日,萬民謳歌振乾坤。

2.銀李李振仲派昭穆:庚象昌興應挺秀,茂昭孫子慶呈祥,求新濟美恢弘志,順適時申信義彰。

3.鰲南李顏貞派昭穆:端行庭,士志成,純綿延,祖德榮。

續昭穆:康莊道,尚賢能,振家聲,慶昇平,敦孝友,霄漢鵬。

(七)塔石李氏昭穆。

1.李家默支派輩分排序與銀江李氏長房相同。

2.李吉祥支派輩分排序與銀江李氏長房相同。

3.李基奇支派輩分排序與銀江李氏長房相同。

4.李顧元、李顧綿、李顧傳由洋山裡天陳派下五房輩分排序與銀李四房相同。

5.洋山李天永派下首房輩分排序與銀李四房相同。

6.銀江樹下二房李君侍派下西路輩分排序與銀李二房相同。

(八)湖邊李氏昭穆:長澤淳日繼,祖元鴻道好,詩文啟廷第,孝友傳家春,燕翼貽謀派,孫子齊華榮。

(九)蚶江鎮區李氏昭穆:長澤淳日繼,祖元鴻道好,詩文啟廷第,孝友傳家春,燕翼貽謀派,孫子齊華榮。

(十)東殿(東店)李氏昭穆。

1.頂李昭穆:永浦學士啟鴻廷佔振德,大道才禎祥志氣冠群英,雙鳳扶輦陪來日定光明。

2.下李昭穆:維昌鴻植忠君意,正大光輝報國恩,明良合德太平日,萬民謳歌振乾坤。

(十一)港前(錦錢)李氏昭穆:

永浦學士啟,鴻廷佔振德,大道財禎祥,志氣冠群英,雙鳳扶輦倍,來日定光明。

(十二)八斗李氏昭穆:天恩勤眷顧,祖德永垂芳,繩武追來孝,傳家卜世昌,書詩今踵起,甲第尚綿長,有志胥如是,規模自孔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