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三朝,消滅蜀國,打殘魏國,攻克楚國,因一戰神主動退居二線

秦國在統一的過程中,其武力一直是東方六國的噩夢。在秦國開疆拓土的過程中,更是名將輩出。有這樣一位名將,他是秦國崛起的見證者,一生歷經三朝,平巴蜀,卻荊楚,聲威赫赫,為了提攜後輩而主動退居二線,他就是司馬錯。

歷經三朝,消滅蜀國,打殘魏國,攻克楚國,因一戰神主動退居二線

司馬錯是現在的陝西韓城人,從他往下順八代,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史公司馬遷了。司馬錯輔佐了惠文王、武王和昭襄王三位君主。他的軍旅生涯伴隨著秦國的國力由崛起向獨強快速上升的過程,是秦國稱霸天下的一線操作者。

歷經三朝,消滅蜀國,打殘魏國,攻克楚國,因一戰神主動退居二線

司馬錯嶄露頭角是在滅亡蜀國的戰爭中。巴、蜀兩個鄰國不時有摩擦。二者都向秦國尋求支持,秦國由此有了滅亡蜀國的計劃。但秦王擔憂一路上有崇山峻嶺的阻隔,所以有所動搖。這時司馬錯力排眾議,親自率兵滅亡了蜀國,其後又平定了蜀地的幾次叛亂,終於將富庶的蜀地納入版圖。

歷經三朝,消滅蜀國,打殘魏國,攻克楚國,因一戰神主動退居二線

其後司馬錯更是像開了掛似的為秦國開拓疆土,向東他把魏國打殘了,奪取了魏國西部,黃河以東的大片領土,這個戰國前期的霸主,如今只有苟延殘喘了。其後,司馬錯有兵鋒南指,奪取了楚國的黔中郡,不久攻克了楚國的國都郢。逼得楚國只能遷都以躲避秦國的進攻。

當司馬錯達到了人生的頂峰後,他卻如人間蒸發一樣消失在歷史的記載中。很多歷史學家都將他的卒年推斷在公元前280年,即他領兵攻打楚國之後不久。近年來出土的竹簡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司馬錯在此後至少又生存了十餘年,並以高壽壽終正寢。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他在人生頂峰時z主動退出歷史這座大舞臺呢?

歷經三朝,消滅蜀國,打殘魏國,攻克楚國,因一戰神主動退居二線

仔細翻閱史籍,我們不難發現公元前280年前後,正是被稱為東方六國噩夢的“戰神”白起嶄露頭角的時刻。作為一個為國家戎馬半生的老將,他明白秦國的未來註定是屬於年輕人的。在他軍旅生涯的後期,就有意培養還籍籍無名的白起。當他覺得白起能夠獨當一面時,老將軍沒有任何遲疑的將舞臺的中央留給了這個必將創造屬於自己新天地的年輕人,然後頭也不回的離開了那讓他激動的戰場,那戰馬的嘶鳴也在耳邊遠去。

如果說奠定秦國強盛的制度和經濟基礎的是商鞅,而奠定秦國廣闊的疆土與強大的軍力的人則非司馬公莫屬。縱觀老將軍的一生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將個人的榮辱看得那麼輕。想必太史公在奮筆寫就不朽的《史記》時,也會為擁有這樣的先祖而自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