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如何擊垮大明帝國

通貨膨脹如何擊垮大明帝國

大明的滅亡,很大程度上因為崇禎年間北方地區氣候災害引發的嚴重饑荒。

據說這次饑荒,開始人們還可以去山裡挖草吃,勉強能活命;不久草被吃光,人們就吃石頭,消化不了,幾天就死了;要是有人獨自出行,就會被吃掉,還有人盜墓吃腐屍;很多地方整個縣城的人都死光了。

氣候災害確實是明末饑荒的導火索,此外也還有諸多政治上的原因,但隱隱約約有一個魅影藏在這些原因的背後,露出邪惡的笑容,他早就不知不覺間吸乾了大明的元氣,正是他的敲骨吸髓,讓東亞霸主外強中乾,在天災面前毫無還手之力。他就是波託西的白銀。

1

波託西的白銀與馬尼拉大帆船

公元1545年4月,在哥倫布到達美洲半個世紀之後,西班牙人終於找到了夢寐以求的貴金屬礦藏。據說,一個叫迭戈·瓜爾巴的人奔跑在海拔4000多米的安第斯山脈高原上,在即將摔倒時,他抓住了一叢灌木,並拔了出來,然後發現了土層下閃耀的金屬光芒。

就這樣,有史以來最大的銀礦——波託西銀礦被發現。這座儲量極其驚人的礦藏,一經開採,每年就可以承包全世界80%的產量!

波託西銀礦發現之後,除了將新產出的白銀向東運往歐洲之外,從1565年開始,一部分白銀向西翻過安第斯山脈,在美洲西海岸的港口裝滿一整艘載重400噸的大帆船,橫跨太平洋,運送到菲律賓的馬尼拉。

在那裡,來自大明東南沿海的商人早就準備好了絲綢、茶葉、陶瓷這些讓歐洲人趨之若鶩的商品,交換那些白銀。這就是著名的馬尼拉大帆船貿易。

相對於商品的生產力來說,大明的白銀產量非常低,這就造成白銀在大明的價格要高於周邊地區。於是從美洲來的白銀就經過商人之手,源源不斷地流入大明境內。

由於波託西銀礦的白銀產量實在太大,即使對白銀需求巨大的大明也不得不服下通貨膨脹的毒藥。不過,這毒藥外表卻包著一層糖衣,讓大明在甜蜜中走向絕望。

通貨膨脹如何擊垮大明帝國

馬尼拉大帆船航線

貨幣的大量供給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利率降低,利率是使用貨幣的價格,這價格的降低自然提高了人們對貨幣的使用需求,表現為大量的投資和消費。在低利率的刺激下,短期內,經濟似乎就活躍了起來。

2

萬曆中興下的陰影

大帆船貿易興起之際,明朝正處於萬曆皇帝當政,這位皇帝雖然不上朝,但當政前期國家卻一片歌舞昇平,史稱萬曆中興。此刻的大明,正在品嚐通貨膨脹外層那甜美的糖衣。

社會上可供使用的資源,會被每一位支配者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會在當下使用,滿足立刻的需求;另一部分會被儲蓄起來,用於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在沒有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市場上可供使用的資源數量的多少會真實的通過價格情況反饋給每一個人——當資源少時,價格就高;多時,價格就低。每一個人根據價格決定該將自己的資源用於當下還是用於未來。這樣,當未來真的出現難以預料的危機,市場上可供支配的資源就會充足很多。

在通貨膨脹的狀態下,價格被大量的新增貨幣扭曲了,低利率會讓人們以為市場上有特別多的資源可供使用,於是掌握大額資本的人,尤其是朝廷,會頻繁進行大額支出。

萬曆皇帝的大額支出體現在一次又一次大規模的戰爭上,也體現在比三大徵的軍費加起來還要多得多的皇室奢華上。

通貨膨脹如何擊垮大明帝國

萬曆援朝圖

寧夏之役和播州之役據說都耗銀二百至三百萬兩,但哱拜與楊應龍都不過是地方勢力,其能量與起舉日本全國之力試圖吞併朝鮮的豐臣秀吉相比差距甚遠。

朝鮮之役打了五年時間,大明已經耗費白銀七百多萬兩,而敵人甚是頑強,若非秀吉病逝,戰爭尚不知拖延多久。除了這“萬曆三大徵”,大明還經歷了與緬甸長達半個世紀的爭端、在東南沿海對倭寇的清剿以及後金送上的薩爾滸慘敗。

萬曆如此好戰,肯定有被貨幣使用低價格的假象矇蔽的原因作祟,這種低價格讓皇帝以為他的府庫豐盈。如果價格高昂,朝廷自然會節約戰爭開支,甚至使用比暴力更便宜的手段解決問題——比如在寧夏之役末期答允哱拜的投降請求以儘快結束戰爭,而不是繼續圍困以得到一個更優質的結果。

可是,實際上,可供使用的資源並不能支持他們這種程度的消耗!這是在透支未來!因為那些本應儲蓄以應對未來不確定性風險的資源被提前消耗掉了!

通貨膨脹如何擊垮大明帝國

豐臣秀吉

波託西銀礦的開採繼續開足馬力,一船一船白銀年復一年送到東亞地區。進入17世紀,假象已經退去,人們逐漸意識到市場上並沒有那麼多資源可供調配,而且儲備已經所剩無幾,於是物價因稀缺而飛漲,利率大幅上升,大明朝白銀的購買力迅速下降了。

3

白銀之毒

明朝開國之時,黃金1兩值白銀4兩,經過兩百多年,至萬曆初,黃金1兩值白銀5兩,萬曆中期,已貶值為8兩,僅過半個世紀至崇禎時,1兩黃金值白銀13兩。

若以絹計價,明朝開國時,每匹值銀0.3兩,經過200年至16世紀中葉,值0.7兩,崇禎時值1兩。若以糧食計價,則更顯恐怖,由於洪武、永樂兩朝規定糧食只能用鈔票購買否則判刑,因此缺乏數據,在正統元年(1436年),每石米值白銀0.25兩。

經過近150年至萬曆初期,一石米還可以值0.3兩,萬曆十六年(1588年),米價已經超過每石1兩,有些地方達到2兩,這是大明從未出現過的高價;以後米價持續上漲,泰昌、天啟時很多地方米價在3兩以上;崇禎時,4兩以上的米價也很平常了。

通貨膨脹如何擊垮大明帝國

明代銀兩

糖衣已經融化,毒藥發揮威力。

至崇禎登基時,食物價格比萬曆朝高出一倍不止,何況萬曆、天啟兩朝的各種揮霍和官場的大面積貪腐,新皇帝深感天下多事,處處都要用錢,可他卻無錢可用……受國用不足困擾的朝廷加緊徵稅,把希望寄託於民間。

可是民間的貧乏與皇帝並無二致,在被迫繳納稅款後又遇上氣候災害導致糧食減產,市場上就沒有足夠的資源維持人們的生活了。饑荒就是這樣發生的。

如果沒有大量白銀湧入造成的利率扭曲,面對氣候災害時,本可以有更多的資源用於渡過難關,但那些資源已經被提前消耗掉了。其實陝西水利系統的破敗早就引起一些人的注意,但無論是朝廷還是民間都拿不出足夠的資源用於修繕。

暴力成為了饑民避免餓死的唯一手段,他們聚集在一起,攻打州縣,四處搶掠。被千瘡百孔的帝國折磨的焦頭爛額的崇禎皇帝,親自出馬卻大幫倒忙,使出渾身解數卻使局勢更加惡化,等到首都淪陷,只能自縊而死,為王朝劃下一個淒涼的句點。

擊垮大明朝的,表面上是氣候災害帶來的大饑荒和政治上的諸多原因,而其背後被忽視的重要一點,則是大量白銀湧入扭曲了價格,導致資源的過度消耗,使大明在萬曆朝提前用掉了應對未來不確定性風險的儲備。氣候災害只不過是風險的一種,即使沒有氣候災害,當其他的風險出現時,缺少儲蓄的大明應對起來一樣會力不從心。

文章摘自網絡:作者|第五大洋 編者|陳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