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怪雜談:賢縣令爲民請命見閻王,憨門客直言快語惹關聖

陸 賢官憨客與鬼神

成都的一個小茶館中,十多個人圍坐在一張小方桌前。桌上一壺茶水,幾疊小菜。一個蓬頭垢面的中年漢子優哉遊哉地扒拉完碗裡的最後幾粒米飯,把筷子往桌子上一躇,衝著四周一拱手說道:“承蒙各位款待,在下明日便要離開了。”

“走之前再給咱們講一段吧。”

“是啊是啊,這兩天光想著聽你故事,今天不讓我們聽過癮了,可不會放你走。”

圍觀的人都附和稱是。

中年人哈哈大笑道:“某人自熱不會吃白食,今天的故事有你們熟悉的人物,想來你們不會失望的。”

志怪雜談:賢縣令為民請命見閻王,憨門客直言快語惹關聖

中年人呷了口茶,二郎腿一翹,將故事娓娓道來:

話說那四川酆都縣,自古流傳是鬼門關的所在,縣中的一口古井,就連通著關門。縣裡的大祭司要求大家每年籌集大約價值三千金的錢財珠寶,錦衣綢緞,交由他做法後投入井中,說這是向陰曹地府上稅。開始幾年人們吝惜錢財,不肯上繳,縣裡就必然會爆發瘟疫。

有一年,縣裡來了個新的縣令,名叫劉綱。剛剛上任,大祭司就派人來告訴他縣裡的這條規矩。結果劉綱第二天就發出榜文,禁止縣裡人納陰稅。人群裡炸開了鍋,大家紛紛聚集到縣府周圍議論紛紛。大祭司也坐著轎子來了,讓人們敲起鼓,帶著大家喊:“複習俗,保平安“,劉縣令不為所動,堅持要頒佈新令。

百姓見縣令態度堅決,想到陰稅賦重,也猶疑起來。大祭司見百姓猶豫,心裡一盤算,就說,不如我們請縣令去和鬼神說情,如果鬼神同意,我們就照著新法做。百姓聽了,紛紛叫好。

劉縣令聽聞後,就出府詢問百姓,”在哪裡能見到鬼神呢?“。大家就說:”縣裡那口古井就連通著鬼門關,不過從來沒人敢下去。”

劉縣令帶著眾人來到井邊,讓人綁好長繩,捲起衣袖就要爬下井。周圍人見了嚇了一跳,縣令的一個叫李冼的門客反應快衝上來拉住縣令說:“井下兇險未知,大人不可親自去啊,還是讓我代替大人下去吧。“

劉縣令一甩衣袖說道:”為民請命是為官的職責,死又何妨。我必須親自下去。“

李冼見勸說不動,就說,“實不相瞞,我對鬼神之事充滿好奇,懇請和大人一起下去。”

劉縣令正色道:”你可要想好了。“

李冼哈哈一笑:“大不了一死嘛”。

劉縣令就和李冼順著繩子往井下爬,很快陷入了不見五指的黑暗。不知爬了多久,腳下出現了亮光。等到下到井底,已亮如白晝,一座宏偉城池出現在眼前。走進城池,亭臺樓閣,車水馬龍,都和陽間一樣,只是這裡面的居民裙襬下看不到腳,也沒有影子,離地漂移。

鬼們看到縣令他們,都圍上來行禮,有個鬼問道:”難得有陽間的人來到這裡,不知幾位有何貴幹啊?”。

縣令說:“我是來替陽間的百姓請求免除陰稅的”。

鬼們聽了紛紛點頭讚揚縣令品德高尚。那個說話的鬼扶著額頭說:”這事只有包閻羅能做得了主。“,說完就帶領著劉李二人來到一處巍峨宮殿裡。殿上坐著一位頭戴禮冠,樣貌嚴厲的老者。領路的鬼退到一旁,隨後殿兩邊站列的鬼齊聲呼喊到:”某縣令到”。

包閻羅從座位上下來和劉李二人做輯行禮,將他們讓到座位上。問道:“陰陽相隔,本不宜交往,為何你執意要前來呢?”。

縣令拱手回應說:”酆都縣水災旱災連年不斷,百姓苦不堪言。如今朝廷稅重,已經難以繳納,又怎麼有能力繳納陰稅呢?我這次冒死前來,懇請大人免去陰稅。”。

包閻羅哈哈大笑,說:“我本來就沒有要求陽間繳納陰稅,是你們陽間有欺世盜名之輩,假借陰稅的名義,騙取百姓錢財。說起來我們鬼也是被冤枉的啊。只可惜鬼神有規定,不能擅自往返陽間,因此沒能去破除謊言誣衊。”。

志怪雜談:賢縣令為民請命見閻王,憨門客直言快語惹關聖

正說著,紅光漫天。包閻羅不由得站起來說:”是伏魔大帝來了,你們先避一避。“

劉李二人就退到後堂。不一會,綠袍長鬚的關二爺踩著雲朵從天而降,來到殿中和包閻羅行了賓客之禮,聊在一起,至於聊的什麼,後堂卻無法聽見。

過了一會,只聽關二爺提聲問道:“包公這裡怎麼有活人的氣息?”

包閻羅見瞞不過去,就把劉縣令的事全都告訴了關二爺。關二爺聽了撫須微笑道:“這麼說來,還是個賢德的縣令,叫他出來吧。”

劉李二人來到殿上拜見。劉縣令顯得惶恐不安,而李冼卻是興奮異常。

關二爺詢問了一些陽間的情況,卻對神鬼之事隻字未提。李冼好不容易見到了敬仰的武聖,頭腦一熱,就問了句:“請問玄德公在哪裡啊?”

只見關二爺臉色一下子就沉了下來,毛髮豎起,“哼”了一聲衣袖一甩踏雲而去。

包閻羅大驚失色,告訴李冼說:“你闖禍了啊,這種事怎麼能隨便問呢?更何況在臣子面前直呼他君主的字!你這次必死無疑了。”

劉縣令哀求包閻羅說:”我這門客性格豪爽,為人耿直,就是喜好鬼神之事,這次實屬無意冒犯,還請閻羅王指條明路啊。”

包閻羅嘆了口氣,取來閻王印,在李冼的背上蓋了個章,說:“我給他蓋了閻王印,在天地間他就被認定是個死人了。天雷自然也不會再來劈他。只是他回到陽間後,只能流離失所,不能在一處地方登記戶籍,不然被天君查到,會被打成神形俱滅,不得超生。”

志怪雜談:賢縣令為民請命見閻王,憨門客直言快語惹關聖

故事講到這裡,中年人抓起茶壺喝水,不再言語。

人們等的不耐,紛紛追問後來如何。

其中有人說道:“這個故事好像是真的,我有個表親住在酆都縣,過年時候前來拜年,說前年的時候,他們縣令頒佈了一系列法典,其中一條就是廢除了交陰稅的舊俗。”

另一個人又跳出來說:“是不是真的不好說,但是我知道前些年酆都縣有人被天雷劈死了。"

人們爭吵起來,你一言我一語,有說被劈死的人是大祭司的;有說縣令帶人抄了大祭司的家,翻出金銀財寶不計其數的。等大家想到向中年人求證說法時,卻發現中年人已不見蹤影。

“誒,你們有沒有人知道這人的姓名?”

“我好像記得他住店的時候說自己姓李。”

茶館裡安靜了下來,大家好像都想到了某種可能。

良久,一個少年人弱弱的說道:“我現在記起來了,有天我在河邊放牛睡著了,等我醒來天色已晚。我去河邊找牛,正巧看到他背對著我在河裡洗澡,月光剛好照在他肩膀上,他的左邊琵琶骨處有個紅印。我當時想著可能是奇怪的胎記,現在想來,那形狀更像是官印……”

聽了少年人的話語,圍坐著的個個毛骨悚然,面面相覷。突然跳將起來,做鳥獸散。


故事改編自 清代 散文家 袁枚《子不語》卷一種的故事《酆都知縣》,獻上原文以饗讀者:

清·袁枚 --《子不語 · 酆都知縣》

四川酆都縣,俗傳人鬼交 界處。縣中有井,每歲焚紙錢帛鏹投之,約費三千金,名“納陰司錢糧”。人或吝惜,必生瘟疫。國初,知縣劉綱到任,聞而禁之,眾論譁然。令持之頗堅。眾曰:“公能與鬼神言明乃可。”令曰:“鬼神何在?”曰:“井底即鬼神所居,無人敢往。”令毅然曰:“為民請命,死何惜?吾當自行。”命左右取長繩,縛而墜焉。眾持留之,令不可。其幕客李詵,豪士也,請令曰:“吾欲知鬼神之情狀,請與子俱。”令沮之,客不可,亦縛而墜焉。入井五丈許,地黑復明,燦然有天光。所見城郭宮室,悉如陽世。其人民藐小,映日無影,蹈空而行,自言“在此者不知有地也”。見縣令,皆羅拜曰:“公陽官,來何為?”今曰:“吾為陽間百姓請免陰司錢糧。”眾鬼嘖嘖稱賢,手加額曰:“此事須與包閻羅商之。”令曰:“包公何在?”曰:“在殿上。”引至一處,宮室巍峨,上有冕旒而坐者,年七十餘,容貌方嚴。群鬼傳呼曰:“某縣令至。”公下階迎,揖以上坐,曰:“陰陽道隔,公來何為?”令起立拱手曰:“酆都水旱頻年,民力竭矣。朝廷國課,尚苦不輸,豈能為陰司納帛鏹,再作租戶哉?知縣冒死而來,為民請命。”包公笑曰:“世有妖憎惡道,借鬼神為口實,誘人修齋打醮,傾家者不下千萬。鬼神幽明道隔,不能家喻戶曉,破其誣罔。明公為民除弊,雖不來此,誰敢相違?今更寵 臨,具徵仁勇。”語未竟,紅光自天而下。包公起曰:“伏魔大帝至矣,公少避。”劉退至後堂。少頃,關神綠袍長髯,冉冉而下,與包公行賓主禮,語多不可辨。關神曰:“公處有生人氣,何也?”包公具道所以。關曰:“若然,則賢令也,我願見之。”令與幕客李,惶恐出拜。關賜坐,顏色甚溫 ,問世事甚悉,惟不及幽冥之事。

李素贛,遽問曰:“玄德公何在?”關不答,色不懌,帽發盡指,即辭去。包公大驚,謂李曰:“汝必為雷擊死,吾不能救汝矣。此事何可問也!況於臣子之前呼其君之字乎!”令代為乞哀。包公曰:“但令速死,免致焚屍。”取匣中玉印方尺許,解李袍背印之。令與李拜謝畢,仍縋而出。甫到酆都南門,李竟中風而亡。未幾,暴雷震電,繞其棺槨,衣服焚燒殆盡,惟背間有印處不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