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小崗村人談四十年變化 從「泥路草房」到美麗鄉村

1978年一個冬夜,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摁下紅手印,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三代小崗村人談四十年變化 從“泥路草房”到美麗鄉村

四十年彈指一揮間。曾經泥路草房、民生凋敝,而今小崗村已經鋪上柏油路、蓋起新房,建了學校和醫院,成為美麗鄉村的樣板。

一代又一代小崗人,發揚“敢為人先”的精神,不斷探索,勇於創新,建設著美麗的家園。小崗,這個讓中國農民引以為豪的村莊,正蓄勢待發,實現新一輪的跨越。

嚴宏昌:從“泥巴牆、破草房”到青磚黛瓦小樓房

6月25日,碧空如洗,小崗村,一個因40年前分田單幹而聞名的村莊,乾淨、靜謐。 “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的牌坊,在村外5公里處矗立著。穿過外圍村,驅車飛馳在兩旁樹木林立的大道,遠處高標準農業產業園集中連片,一排排兩層青磚黛瓦小樓錯落有致,村民廣場前三五個老人圍坐著拉家常。一條10米多寬、1.7公里長的柏油路,從村頭村委會和廣場一路貫通到大包乾紀念館,間或有電瓶車載著外地遊客來來往往。

“和40年前比起來,如今的小崗村已經發生了鉅變,讓人做夢都想不到。 ”今年69歲的嚴宏昌是“大包乾”帶頭人之一,他的5個子女都在小崗村務工,孫輩還在上學。記者見到這位精神矍鑠的老人時,他剛從女兒家串門回來。

“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鍋裡沒有糧,一日三餐喝稀湯,正月出門去逃荒。 ”這一鳳陽花鼓詞,是“大包乾”之前小崗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40年前的情形還歷歷在目。

“1969年我結婚,到1978年我有4個孩子,一家6口擠在巷子西口的3間破草房裡。 ”嚴宏昌陷入了深深的回憶中,草房是1961年蓋的,將近二十年早已破敗不堪,泥巴牆是歪的,冬天抵擋不住颼颼寒風,遇上連陰雨,只好用塑料布到處補漏。 “人穿破衣服、吃不飽飯,連耕牛都沒力氣,根本拉不動犁耙。 ”他的語氣緩慢凝重。 1978年安徽遭遇大旱,秋種無法進行,鳳陽旱情更普遍。這一年,小崗完成了被載入史冊的創舉,小崗村18個“當家的”一起在一份承諾書上摁上“紅手印”。

“大包乾”釋放了生產力,日子越過越好。 1989年,嚴宏昌終於著手實施建房的夢想。當時安徽農村蓋房一般是扒掉茅草房,蓋起瓦房。曾在鳳陽縣城建築工地上當過包工頭的嚴宏昌要建的卻是鋼混結構的樓房。鋼混結構的樓房村裡人沒見過,泥瓦匠都做不了。嚴宏昌自己設計好房型結構,搭好框架,再找人填充建築材料。 “當時蓋了第一層,後來每隔十年蓋一層,蓋了三層。 ”嚴宏昌對這鋼混結構房屋的規模和領先性頗為滿意。

40年過去了,小崗村告別茅草房,蓋起新樓房,家電、小轎車走入普通農家。

改革,讓小崗村變了樣子。從“三步走”振興小崗戰略到建設“四型”村莊,到建設“美好鄉村示範村”,實現“兩年大變樣”,再到“一箇中心、三大組團、三條軸線”的空間佈局規劃,小崗村一步一個腳印。圍繞改善村容村貌,全村道路改建、擴建,居民住房保障建設和基礎設施上臺階,通過了省美好鄉村示範村驗收,獲得了國家生態文化村的殊榮。

今天小崗村的核心地帶分佈在一條主幹道兩旁,名叫“友誼大道”,是江蘇省張家港市長江村援建的,主幹道兩旁分佈著規格較為統一的二層小樓。

“40年前小崗村連條路都沒有,只有草田埂,一下雨,出趟門全踩在泥巴里。”嚴宏昌覺得,一個地方要發展,得先修條路,才不會閉塞。他努力地張羅著修一條土路,貫穿全村,通向外面的世界,名叫友誼路。 “當時特地畫了圖紙,這麼修能讓路兩旁的各家各戶都能受益。”後來這條路從土路變成了石頭路,90年代末鋪上了水泥,前幾年變成了柏油路。

1993年嚴宏昌被選為安徽省人大代表。如今的他,日子過得寧靜而富足。

楊虎:從“一個聽診器、一個血壓計”到家庭醫生

1967年出生的楊虎,現為鳳陽縣小溪河鎮中心衛生院小崗村分院醫生,父輩是小崗村農民。 1988年衛校畢業後,他就在小崗村做村醫,兩個子女在外地。 6月25日記者在小溪河鎮中心衛生院小崗村分院檔案室見到他時,他剛把前一天走訪的家庭簽約服務信息錄入電腦。

“你看,這是家庭醫生簽約管理系統,把每個家庭的基本信息、簽約服務包、簽約服務團隊、協議信息等一條條地錄入電腦系統。縣衛計委要求小崗村6月底家庭醫生的有償服務包簽約率達10%,基礎服務包簽約率達到100%,我每天要挨家挨戶地走訪。昨天走訪了20多家,今天剛把信息都錄進去。 ”楊虎每天的工作都很忙碌。

走廊對面的房間也被他改成了檔案室,用來存放村民健康檔案。貧困戶的居民健康檔案被擺在一進門靠牆的兩排架子上,從1到28編了號。

楊虎從2009年開始給每個村民建檔,如今每個人的健康檔案都已是厚厚一盒。高血壓患者劉興鳳的隨訪服務記錄表顯示,3月24日家庭隨訪,6月25日家庭隨訪,每次隨訪對血壓、體質指數、運動、攝鹽情況等都有詳細記錄。 “這些要錄入居民健康檔案管理系統,對高血壓等病患需要定期隨訪。 ”楊虎說,每週三縣醫院都會來專家給患者看病,平時也有遠程會診。

“小崗衛生室剛升格為鄉鎮衛生院,現在雖然只有三個人,但正在籌建招編,這兒的手術室前幾天剛弄好,化驗室、無菌間、清洗間、病房都有。 ”衛生院是個空間寬闊的二層樓房,窗明几淨,電腦、空調全部配備,楊虎對現在的辦公條件十分滿意。

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能進一步提高村民的健康水平。

“上世紀八十年代都是個體行醫,從1996年開始建衛生室了,那時辦公條件很簡陋,在石馬那邊租了三間平房,4個村醫,只有一個聽診器、一個血壓計、幾條板凳,條件很簡陋,待了十幾年。 ”楊虎對記者說。

為讓村民感到發展既有速度又有溫度,小崗村把改善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擺在突出位置。除了全面升級村衛生服務中心,還投資100萬元,建成60張床位的小崗敬老院,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全村28戶44人已於2016年脫貧。今年預脫貧1戶5人,現已解決一類低保兜底。

在石馬新區,一座座二層小樓房鱗次櫛比,排水溝、自來水管網、垃圾集中收集區一應俱全。楊虎剛花了14.5萬元購置了一套一百多平方米的安置房。 “原來的三間平房70多平方米,一家幾口擠著住了多年,現在兒子一家在蚌埠,女兒在合肥,我和老伴準備搬進大房子裡住了。 ”他笑吟吟地說。小崗村加快了美麗鄉村建設步伐,推進小崗核心區和石馬、嚴崗新區建設,共規劃建設村民新居1002套。目前,小崗核心區112套、石馬新區397套和嚴崗新區178套新居已全部建成;石馬新區剩餘235套新居將於2018年底前建成使用。

嚴海月:從水泥地操場到紅色塑膠跑道

6月25日晌午,有村民來店裡取快遞,嚴海月麻利地取快遞、核對姓名編號。2001年出生的嚴海月是嚴宏昌的孫女,從小就耳濡目染小崗村的故事。作為小崗新生代,她今年參加了高考,記者見到她時,她剛拿到高考分數,正和家人商量著填報志願,順便在家裡開的農村電商小店裡幫幫手。

小崗村是什麼樣子的? “這次回來,我發現小崗村變得更‘靚’了,道路寬了,廣場大了,企業多了,新房蓋起來了,村容村貌整潔了。 ”嚴海月6歲時回小崗村就讀小崗小學。

“那是2007年吧,我記得學校環境不是很好,用的書桌表面凹凸不平,在上面寫個字都歪歪扭扭,只能在底下找個書本墊著寫。學校不大,只有兩個年級一個班,沒有初中,很多比我們大一兩個年級的哥哥姐姐後來就沒念了,出去打工。操場只是一塊很大的水泥地,在上面做做操,跑跑步。 ”

小崗村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初中,村裡的孩子想要升學,只能去周邊鄉鎮上中學,像小溪河中學、梨園中學都離小崗村有八九公里路。

“2012年我小學畢業,正好趕上小崗小學開設首屆初中班,改名小崗學校,當時是臨近開學才辦起來的,只有一個初一班,班上學生只有幾名。後來在外地上學的學生轉回來了不少,班上學生才慢慢多起來。初二和初三班都是後來才有的。 ”嚴海月是從小崗學校初中部畢業的首屆學生。那一屆有一二十人考上了高中,其中考上鳳陽一中的有五六人,嚴海月便是其中之一。

意識到教育重要性的小崗人,投入380萬元完善小崗學校軟硬件設施,新建一座少年宮,建立教師生活津貼補助、教育教學獎勵制度,教學質量得到明顯提升。

“我這些天經常在母校的操場上跑步,幾年沒見,學校變化很大,牆壁全都翻新刷白,有了多媒體教學,課桌也不再是坑坑窪窪,跟縣城裡的一樣,操場也變成了紅色塑膠跑道,新配置了很多器材。 ”嚴海月說。從衰敗破舊、垃圾遍地,到粉牆黛瓦、乾淨整潔,小崗村走上了富裕文明、生機勃勃的嬗變之路。鄉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民生的持續改善折射的是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戰略的持續實施,越來越多真金白銀投入,讓農民收穫滿滿的獲得感。(執筆:本報記者鄭莉)

來源:中安在線-安徽日報 作者:本報特別報道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