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習經典:《論語》個人天賦資質不同

曾仕強教授儒道易行

王道管理諮詢

日習經典:《論語》個人天賦資質不同

季氏篇第九

原 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注 釋

困:是遇到困難的意思。

民:在這裡,指知識不多的人。

義 釋

《四書集註》:困,謂有所不通。言人之氣質不同,大約有此四等。楊氏曰:“生知學知以至困學,雖其質不同,然及其知之一也。故君子惟學之為貴。困而不學,然後為下。”

《四書蕅益解》:只是肯學。便非下民。

《論語新解》:本章知字、學字及知之、學之兩“之”字,皆泛指。生而知之,謂不學而能也。困,有所不通。如師襄之於琴,上也。孔子於琴,則次也。推之於道、於藝,各有先後難易之別。或以堯、舜、孔子為生知,禹、稷、顏淵為學知。證之《論語》,孔子不自承為生知。然則學者不當以非生知自諉,惟當以“民斯為下”自戒懼,斯可。

日習經典:《論語》個人天賦資質不同

今 譯

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是上等資質的人,經過學習而知道的是次一等資質的人;遇到困難然後才苦學的是更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卻依然不學,這種知識不多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主 旨

孔子論述個人天賦資質不同,勉勵弟子努力向學。

引 述

生來就知道的,稱為“生知”。學了才知道的,叫做“學知”。遭遇困難,覺得有必要才苦學的,便是“困知”。一旦知道了,都是學有所得的人。只要不斷求取上進,那就“人人皆可以為堯舜”。

最可怕的是,即使有困難,也不想學習。這種甘心愚蠢的人,當然是最下等的了。

生 活 智 慧

(一)生來就知道的,居於先天的智力。學而知之和困而學之,則屬於後天的努力。天生聰明的,固然十分可喜。值得我們互相勉勵的,應該還是後天的學習。

(二)明白事理,加強品德修養,是知的目的。如果學習的結果,不能明白事理,或者明白事理,卻無法增進品德修養,我們就認為和沒有學一樣。

(三)聰明的人,更加需要學習。因為一看就明白,往往只看到表面;一聽就知道,常常只聽到片面的道理。這種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現象,令人惋惜,卻時常出現。

建 議

學習是終生的事情,一日都不可鬆弛。必須養成每天學習的良好習慣,以免落伍。

日習經典:《論語》個人天賦資質不同

別 裁

這是教育與天才的關係,孔子說有些人生而知之,這是天才,上等人。的確有些人生而知之,這一點在中外歷史上可看到,大的軍事家,並不一定懂兵法,中國歷史有一句話,說宋代名將狄青作戰,是“暗合兵法”。就是說他並不是習武出身,可是自然有軍事天才。據我所知,有許多朋友,對軍事上的學理講得非常好,可是打起仗來,老是打敗仗。大的政治家也並不一定是政治系畢業的,人情世故通了,自然對。所以不管文學、藝術任何一方面,都有天才。孔子也不是念哲學系或是倫理系、教育系;耶穌、老子都不曾讀什麼系。他們的學問就是對的,千秋不易,是生而知之的天才。其次是“學而知之”,學了才會;再其次“困而學之”,要勉強,大家要有這個精神,自己勉強自己,規定自己努力。我個人的經驗,也許是個人嗜好不同,隔幾天不摸書本,就覺得不對頭,好像幾天不打牌手會發癢的人一樣。但這是“困而學之”,自己規定了自己,非讀書不可,看小說都是好的。但有一般人,困而不學,勉強訂個範圍,讓他去學,他還不肯去學,這種人就免談為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