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习经典:《论语》个人天赋资质不同

曾仕强教授儒道易行

王道管理咨询

日习经典:《论语》个人天赋资质不同

季氏篇第九

原 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注 释

困:是遇到困难的意思。

民:在这里,指知识不多的人。

义 释

《四书集注》:困,谓有所不通。言人之气质不同,大约有此四等。杨氏曰:“生知学知以至困学,虽其质不同,然及其知之一也。故君子惟学之为贵。困而不学,然后为下。”

《四书蕅益解》:只是肯学。便非下民。

《论语新解》:本章知字、学字及知之、学之两“之”字,皆泛指。生而知之,谓不学而能也。困,有所不通。如师襄之于琴,上也。孔子于琴,则次也。推之于道、于艺,各有先后难易之别。或以尧、舜、孔子为生知,禹、稷、颜渊为学知。证之《论语》,孔子不自承为生知。然则学者不当以非生知自诿,惟当以“民斯为下”自戒惧,斯可。

日习经典:《论语》个人天赋资质不同

今 译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资质的人,经过学习而知道的是次一等资质的人;遇到困难然后才苦学的是更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却依然不学,这种知识不多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主 旨

孔子论述个人天赋资质不同,勉励弟子努力向学。

引 述

生来就知道的,称为“生知”。学了才知道的,叫做“学知”。遭遇困难,觉得有必要才苦学的,便是“困知”。一旦知道了,都是学有所得的人。只要不断求取上进,那就“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最可怕的是,即使有困难,也不想学习。这种甘心愚蠢的人,当然是最下等的了。

生 活 智 慧

(一)生来就知道的,居于先天的智力。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则属于后天的努力。天生聪明的,固然十分可喜。值得我们互相勉励的,应该还是后天的学习。

(二)明白事理,加强品德修养,是知的目的。如果学习的结果,不能明白事理,或者明白事理,却无法增进品德修养,我们就认为和没有学一样。

(三)聪明的人,更加需要学习。因为一看就明白,往往只看到表面;一听就知道,常常只听到片面的道理。这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现象,令人惋惜,却时常出现。

建 议

学习是终生的事情,一日都不可松弛。必须养成每天学习的良好习惯,以免落伍。

日习经典:《论语》个人天赋资质不同

別 裁

这是教育与天才的关系,孔子说有些人生而知之,这是天才,上等人。的确有些人生而知之,这一点在中外历史上可看到,大的军事家,并不一定懂兵法,中国历史有一句话,说宋代名将狄青作战,是“暗合兵法”。就是说他并不是习武出身,可是自然有军事天才。据我所知,有许多朋友,对军事上的学理讲得非常好,可是打起仗来,老是打败仗。大的政治家也并不一定是政治系毕业的,人情世故通了,自然对。所以不管文学、艺术任何一方面,都有天才。孔子也不是念哲学系或是伦理系、教育系;耶稣、老子都不曾读什么系。他们的学问就是对的,千秋不易,是生而知之的天才。其次是“学而知之”,学了才会;再其次“困而学之”,要勉强,大家要有这个精神,自己勉强自己,规定自己努力。我个人的经验,也许是个人嗜好不同,隔几天不摸书本,就觉得不对头,好像几天不打牌手会发痒的人一样。但这是“困而学之”,自己规定了自己,非读书不可,看小说都是好的。但有一般人,困而不学,勉强订个范围,让他去学,他还不肯去学,这种人就免谈为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