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等不上個閏臘月?什麼時候可以過「閏春節」啊?

俗話講:三十年等不上個閏臘月。但是,以我有限的人生經歷來說,從來沒有過過閏臘月或者閏正月。一直以為這句俗話是句笑話,後來才知道原來閏臘月和閏正月都是有的,只不過是非常罕見,可能要幾百上千年才能趕上一次。這個閏臘月和閏正月是怎麼回事兒呢?閏正月豈不是要過兩次年嗎!!那元宵也是兩次啦!哈哈哈!

史載1640年(崇禎十三年)庚辰年即是一個閏正月的年份,這是離我們最近的一次閏正月。但是這一年,天災人禍不斷,內憂外患連連,大明帝國已經接近壽終正寢了(1644年滅亡)。估計當時崇禎皇帝也沒有心情過什麼“閏春節”。《明史·崇禎本紀》在這一年有這樣的記錄:

崇禎十三年春閏正月乙酉,振真定飢。戊子,振京師饑民。癸卯,振山東飢。二月壬子朔,祀日於東郊。戊午,總督陝西三邊侍郎鄭崇儉大破張獻忠於太平縣之瑪瑙山,獻忠走歸州。戊寅,以久旱求直言。三月甲申,禱雨。丙戌,大風霾,詔清刑獄。戊子,罷各鎮內臣。丙申,賜魏藻德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戊戌,振畿內飢。丁未,免河北三府逋賦。……是年,兩畿、山東、河南、山、陝旱蝗,人相食。

清人谷應泰撰《明史紀事本末》卷七十二:

“十三年春閏正月,戶部尚書李待問請損交際裁工食,為恤窮之計,從之。”

三十年等不上個閏臘月?什麼時候可以過“閏春節”啊?

崇禎皇帝

三十年等不上個閏臘月?什麼時候可以過“閏春節”啊?

三十年等不上個閏臘月?什麼時候可以過“閏春節”啊?

倒是明代文學家、史學家張岱當年在《陶庵夢憶》裡面饒有趣味地記了一篇《閏元宵》,因為閏正月可以春節(元旦)兩過,元宵自然也是過兩次。不妨讀一讀,如果文言功夫火候不到,可以自行搜索白話文翻譯。

三十年等不上個閏臘月?什麼時候可以過“閏春節”啊?

下面來看閏正月、閏臘月是怎麼來的。

先得知道,我們國家用的公元紀年,是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宣佈建立那年(1912年)才開始使用的。(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定當年為民國元年,從此又有了民國紀年法,至今臺灣仍在沿用,比如今年是民國107年。)這之前我們有如下這樣幾種紀年法:

1. 干支紀年:用“天干”和“地支”相配紀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各一位組成一個紀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遠是單對單、雙對雙,不可能出現諸如“甲醜”“乙子”這樣的奇偶相組合。這樣60年一循環,週而復始,一個循環也叫一個甲子。

2. 年號紀年。從漢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號,後就用帝王年號來紀年。 如:洪武八年等。《岳陽樓記》“慶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遊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等等都是這樣。

3. 王公年次紀年。這是用於春秋戰國時代的一種紀年方法,如:《左傳》:“十年春,齊師伐我。”《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4. 年號干支兼用法。這種紀年方法是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於後,比如《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壬戌”是干支紀年。

我國曆史上直到今天仍在使用的傳統曆法,是以朔望的週期來定月,用置閏的辦法使年平均長度接近太陽迴歸年(即現在的365日或366日),平年是12個月,閏年多出一個月就是閏某月。這種曆法按照太陽運行規律安排了二十四節氣,用來指導農業生產活動,所以稱農曆,又叫中歷、夏曆,俗稱陰曆。大家回家翻一番掛在牆上的日曆就知道了。

古人觀察天象看到太陽東昇西落和月亮的盈虧變化,很早就有了日、月、年、歲的概念。晝夜交替的週期為一“日”,以月相變化的週期為一“月”(現代叫做朔望月)。最初年的概念和農業有關,《說文》:“年,熟谷也”。穀物的成熟週期意味著寒暑往來的週期,也就是地球繞太陽一週的時間,稱為太陽年。“歲”則表示今年某一節氣到明年同一節氣之間的這段時間,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這段時間

,可見二者是有區別的。

世界上各民族因為文化的關係,各自有自己的歷法。其中按照月亮運行規律,以朔望月為單位的歷法是陰曆;像公元紀年這種以太陽年為單位的歷法是陽曆。根據上文可以知道,我國古代的歷法不是純陰曆,也不是純陽曆,而是一種陰陽合曆。這種曆法,平年12個月,有6個大月30天和6個小月29天。因為月相的變化週期在29-30天之間(29.53天),所以產生了大小月之分。故平年每年354天,少於1個太陽年(365.2422日,陽曆計算為365或366天)。這樣陰曆累積3年就和太陽年相差了1個月,因此差不多每3年就要加1個月,稱為閏月。置閏是古代曆法中的大事,一般19年有7個閏年。

置閏是曆法中非常複雜、繁難的學問,我國從黃帝時代開始記年,帝堯時代開始以置閏調整陰陽曆,但是一直到公元462年祖沖之才推出了精密的置閏之法。殷周時代,閏月一般放在年終。上古還有年中置閏,如閏三月,閏六月。當時置閏尚無定製,甚至有的年份一年兩閏,春秋時代才漸漸形成定製。漢初在九月之後置閏,稱“後九月”,當閏而不閏叫“失閏”,把閏月放置在什麼時間,在古代曆法中是個重要問題。

現在我們使用的農曆是從1929年起延用至今的歷法,一般習慣上稱為《紫金歷》,是由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成立於1934年)負責頒佈發行。它的編歷原則諸如冬至在十一月、使用定氣法決定節氣、置閏規則等,延續了明末編訂的《崇禎曆書》、清代的《時憲曆》等曆書的思想,但天文模型和預測手段已變為現代天文學手段。

三十年等不上個閏臘月?什麼時候可以過“閏春節”啊?

三十年等不上個閏臘月?什麼時候可以過“閏春節”啊?

新中國成立後,清代宣統版《御定萬年書》在民間仍有,但因為編寫年代久遠,和官方頒佈的夏曆不盡相同。為了向社會提供更準確的歷法資料,1959年紫金山天文臺出版了《1821-2020年二百年曆表》,1960年代中期正式改夏曆名為農曆。1984年又出版了《新編萬年曆(修訂本)》,1986年重印又作了一些改動(2033年農曆“閏七月”在重印時改為農曆“閏十一 月”),成為坊間“萬年曆”的主要依據。

紫金歷編排歷譜主要規則(沒有包括全部規則)框架:

1.東經120度太陽下中天平均時刻為子時正初刻一個歷日開始時刻.

2.北半球太陽高度角最低(視太陽過黃經270度)時刻為農曆冬至,分12中氣和12節令.包含節氣時刻的歷日為節氣日.兩個相臨的定冬至為一個歲實.

3.日月黃經差為0度(日月合朔)的時刻為定朔時刻,包含定朔時刻的為定朔日,兩個相臨定朔時刻為一朔策.

4.定朔日為歷月之首,即初一日,歷日是完整的.

5.定冬至日所在歷月為子月(建子),即農曆十一月(寅正歷譜月序),歷月是完整的.

6.如果兩個冬至日之間包含十二個定朔日的為閏歲(13個歷月),在滿足第5條,以前一個冬至日起第一個沒有中氣日的歷月為前一個月的閏月,歲實是完整的.

7.歷譜以建寅之歷月為正月,以正月初一為新年,前一日為除夕.

8.定氣,定朔和時制均依照現代最新的天文理論和數據計算.

以上僅包括主要排算曆譜的主要規則框架,還有許多內容沒有沒有包括進來,比如候,九九,三伏,梅雨等等.

回頭再說閏正月。一般置閏規律是這樣的:只要在陰曆某個月裡只有一個節氣(指24節氣)的,那麼下個月就要置閏月,這樣算下來約19年閏7個月。如此是不是有閏正月都是按照這條規則來訂的,不能隨心所欲。看看文尾推算,最近的閏正月要到2262年才會出現,我是無法活到那時候了。如果哪位朋友能看到那一天,那麼請多珍重,因為試問那百年之人,躬逢幾次?敢祈同志,勿負良宵。

據推算,自公元2000年至公元8000年,出現閏正月的年份共有32個,分別是:2262、2357、2520、2539、2634、4103、4828、4923、5868、6088、6183、6240、6278、6460、6555、6612、6650、6832、6984、7022、7041、7166、7242、7424、7519、7538、7614、7633、7796、7891、7910、798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