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这种肉馅饼,创制是为了满足慈禧的饮食喜好

门钉肉饼,北京传统小吃,因其形似城门门钉的钉帽而得名。

关于门钉肉饼的来历,坊间说法不一,但都与慈禧太后有关。

其中有这么一种说法——

北京的这种肉馅饼,创制是为了满足慈禧的饮食喜好

门钉肉饼

慈禧喜爱吃肉馅饼,御厨们变着花样为慈禧制作,但都和盘子一般大小,吃的时候需要厨师切成小块再呈送给慈禧,但是,把切好的馅饼从御膳房送到慈禧寝宫时,馅饼早已没有了刚出锅时的酥脆口感。

为解决这一问题,御厨总管向宫中管事太监提出,把馅饼送到慈禧寝宫后,再让御厨切成小块。管事太监一听就火了:“带刀进太后寝宫,罪当问斩!”

一听这话,御厨总管当时就吓出了一身冷汗!

北京的这种肉馅饼,创制是为了满足慈禧的饮食喜好

刚出锅的门钉肉饼

御厨总管又想了另一招:去街市上的面点铺子找找,看有没有解决办法。

于是,他来到前门外的大栅栏,寻找了半天,却没理出个头绪。眼看时间已不早,走得也饿了,就买了些水煎包,边吃边往宫中赶。

途径午门之时,看到朱红大门上的钉帽,又看看手中的水煎包,他突发灵感,这门钉的钉帽和水煎包的形状多像啊!要是把馅饼也做成水煎包大小,形成钉帽形状,不就解决了做好后再用刀切的麻烦了吗?

御厨总管回到御膳房,召集御厨,把自己刚才的想法一说,众人一致同意。

说干就干。御厨总管召集白案师傅,派他先拿面团悄悄在宫门的钉帽上压出一个模子,再找人用桃木仿制了一个钉帽模具,然后,和好面团,擀成比较薄的面皮,放上肉馅,收口后形成饼坯,放入模具中,压制成门钉形状,取出后煎至金黄色。

北京的这种肉馅饼,创制是为了满足慈禧的饮食喜好

制作门钉肉饼

就这样,经过御厨总管指导厨师多次试制,终于制成了皮薄馅满,外脆里嫩的“门钉肉饼”。

这时,恰逢慈禧大寿,御厨总管按皇家每扇大门81颗门钉的规制,制作了81个门钉肉饼呈于慈禧太后。慈禧尝过之后,连连称赞,重赏了御膳房,并且把门钉肉饼分于众大臣品尝。此后,门钉肉饼便成了御膳面点之一。

北京的这种肉馅饼,创制是为了满足慈禧的饮食喜好

煎制门钉肉饼

后来清政府被推翻,御膳房的厨师离开了紫金城。其中一些人在社会上做起了餐饮生意,门钉肉饼的做法也由此传入民间。

时至今日,门钉肉饼已经成为北京人早餐的一种吃食。制作门钉肉饼的工序早已简化,白案技术熟练的师傅无需模具,就可以做出形状一致、大小均匀的门钉肉饼,而且在馅料以及煎制方法上也进行了一些改良,使门钉肉饼口感更加酥脆鲜香,营养更加丰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