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莆陽:歷史文化名人與莆田(六)

曬鹽開民利,納土諫國功

人文莆阳:历史文化名人与莆田(六)

陳應功,興化涵江人。宋太平興國二年,見陳洪進,陳述天下一統大勢所趨之理。陳洪進納土稱臣,使福建免遭兵禍塗炭,陳應功功勳卓著,被封授“平閩將軍”。

傳其發明“曬鹽法”而名垂青史。此前福建採鹽均用柴草煮煉海水獲得。後陳應功於海邊築埕攔蓄海水,再讓陽光曝曬,果得海鹽。節約成本,又可量產。因之被後人尊為“鹽神”,世代祭祀。

廟宇播四海,信眾遍五洲

人文莆阳:历史文化名人与莆田(六)

林默,以生時不言不啼而名。建隆元年三月廿三降誕,幼時聰慧,過目成誦。後得玄通傳法,漸顯神異,窺井得符而能言人休咎,測天風雲,鄉民信之。父兄海上遇險而能伏機出神相救,聲名漸著。常著朱衣,執紅燈於海上,於風暴中引舟船入港避難。更有焚屋引航之舉,海民德之。世傳其收晏公,收高裡鬼,收嘉應嘉佑,收千里眼順風耳,變精怪為臂助,救海難昭大德。後於雍熙四年九月初九羽化登仙,時年廿九。眾為立廟於湄嶼祀之,後漸次分靈。

自宋徽宗詔賜“湄洲神女”封號,額賜“順濟”後,由宋及清,自夫人而妃而天妃而天后。歷代褒封不絕達三十六次之多。今已分靈五洲,澤及四海,天下共祀矣。

遊洋義旗舉,興化得名始

人文莆阳:历史文化名人与莆田(六)

林居裔原名茂恩,仙遊縣遊洋鎮人。宋太平興國三年,因賦稅繁重,遂起義自稱西平王。

四年,林居裔率義軍回師仙邑遊洋,據險設寨固守。宋廷恐慌,就近調兵遣將“討伐”。時平閩將軍涵江陳應功自告奮勇,請任前鋒,率兵進剿遊洋山區,應功越溪谷尖戰,被義軍所殺。

人文莆阳:历史文化名人与莆田(六)

後朝廷派楊克巽奉命以剿撫兼施,鎮壓義軍,林居裔請降,義軍瓦解。

宋太宗以起義事,謂“此地地險民頑,欲以德化之。”特親名“興化”取“興天子之德以化民眾”之意。

諫用糊名制,科考公平始

人文莆阳:历史文化名人与莆田(六)

陳靖,字道卿,興化軍莆田人。敏而好學,頗通古今,秉性慈孝,忠誠質直,任事無私,而好為惠,嘗捐家宅建興化軍治。

父陳仁璧仕陳洪進時,勸洪進納土,為通誠款於朝,太祖趙匡胤嘉其忠,授檢校膳部員外郎,泉州錄事參軍,賜緋魚袋。

淳化三年(992)三月,陳靖提出“糊名考校”的創議。宋初取士,以完卷先後排名,先進卷者擢為上第。針對此缺陷,陳靖上疏奏請,實行糊名考校辦法,以革其弊。即“請以文付考官,第甲乙;俟唱名,或果知名士,即置上科。”糊名考校法,為中國科舉制度史上一大創新。沿用至今。

長橋永固,荔譜流芳

人文莆阳:历史文化名人与莆田(六)

蔡襄,字君謨,諡忠惠。籍楓亭赤湖,後遷莆田蔡宅。自號莆陽居士。幼受家學,十八歲登進士第,入仕為官。慶曆四年知福州,復古五塘以澤農田。鄉民德焉,立祠於塘側祀之。慶曆六年,倡栽福州至漳州七百里驛道松,以蔭行人。皇祐三年,知開封府。執法不阿,朝野欽然。皇佑五年,知泉州。建洛陽橋。以蠣房固本,浮運壘石,筏形為基。“渡實支海,去舟而徒。易危為安,民莫不利。”是橋與潮州廣濟橋、北京盧溝橋、趙縣趙州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

治平四年八月十六日,卒於家中。葬連江裡將軍山(今楓亭),歐陽修銘其墓。後世朱熹贊曰“前無貶詞,後無異議,芳名不朽,萬古受知。”

蔡君謨書取法晉唐,為世所重。正書端莊沉著,行書溫淳婉媚,草書參用飛白。蘇東坡推為“本朝第一”。詩文初學西昆,後近於歐梅,歐陽修稱其詩“清遒粹美”。王十朋道其文“文氣之剛”。所撰之《茶錄》、《荔枝譜》,為農學典範之作。

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人文莆阳:历史文化名人与莆田(六)

薛奕於熙寧九年以武舉身份入京應試,殿試奪魁,為武舉第一,即武狀元。時年,同邑徐鐸鰲裡奪尊,亦佔文魁。一隅之地,文武雙魁,非僅空前,亦復絕後。一時轟動京師。神宗皇帝贊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徐鐸、薛奕交情甚深,文武聯姻結為兒女親家,並以荔枝“狀元紅”為聘,楓亭荔樹由是成林。而成一段佳話。

前赴後繼築蘭陂,千秋萬世頌盛德

人文莆阳:历史文化名人与莆田(六)

初,興化平原,頻遭上游洪水與下游海湧之侵害。長樂女錢四娘,於北宋治平元年攜金如斗大,動工截流築堰。因水流湍急,陂堰為山洪沖垮。錢四娘悲憤至極,投入溪洪以身殉陂。

此後,與錢四娘同邑的進士林從世攜金十萬緡來莆繼續築陂,也因水流過急仍未成功。

北宋熙寧八年,侯官人李宏又捐資築陂,總前人之教訓,有僧馮智日之助,重新勘察地形水勢,陂址改擇於水道寬、流水緩、溪床布有大岩石之木蘭陂今址,經過八年苦心營建,至北宋元豐六年,終於大功告成。

此後,變斥鹵為沃壤。莆田遂符涅槃之讖“白湖腰欲斷,莆陽朱紫半;水繞壺公山,此時大好看。”科舉鼎盛,名宦輩出。

官似馮唐能老去,節如蘇武不生還

人文莆阳:历史文化名人与莆田(六)

林沖之,字和叔,宋代興化軍莆田人。

元符三年進士 ,靖康初年,召為主客郎中。金人二次侵開封時,林沖之隨中書侍郎陳過庭出使金國,被拘押,陳過庭死,金迫林沖之於金任職,林寧死不屈。拘至上京,又拘於顯州佛寺十餘年。地處北方苦寒之地。衝之安之若素。未能南返,病重,面南而跪,氣絕身亡。臨終有言:“衝之年七十二,持忠入地無恨,所恨者國仇未復耳。”

朝廷下詔封其二子官職以示表彰。與子林鬱、從子林震、林霆稱“一門四忠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