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滅亡可以逃回祖地漠北,清朝滅亡爲何沒有逃回祖地東北?

twinsing


因為在元朝滅亡時,元順帝手中仍有一支忠於自己的力量,而在漠北地區,佔絕對多數的,也是支持元順帝的蒙古族牧民,既有軍事力量又有群眾基礎,元順帝自然可以在漠北立足。



而滿清滅亡時,哪怕是他的禁衛軍也已被袁世凱控制。至於滿清起家的八旗,則早在康熙年間已經墮落,至晚清時,已經和平民無異,毫無戰鬥力。此時的滿清已經被全國人民徹底放棄。


同時,滿清的起家之地——東北三省,由於八旗子弟遷入內地,同時不允許漢民開墾,東三省十分荒涼,人煙稀少。到了晚清開禁後,前去闖關東的主要居民都是以山東、直隸省為主的漢民。顯然以漢人為主的東三省不可能,也不會支持滿清在東北割據。

因此,處於窮途末路的滿清政府,既沒有一支忠於自己的力量,更沒有民眾基礎,他在東北立足的想法也不過是個笑話罷了。實際上滿清滅亡後,在日本的支持下,所謂的宗社黨也曾策劃過滿蒙獨立,但也不過是刺客式的襲擊,最終被張作霖挫敗。


鳶飛九天2018


其實自從太平天國起義之後,清朝就逐漸對地方各省失去控制了。維持政權最重要的資本是軍隊。但是效忠滿清的八旗兵已經完全失去戰鬥力了。清政府靠湘軍、淮軍、北洋軍等維持其統治,但這些軍隊清政府很難控制。各省軍政實權掌握在各地的總督、巡撫手中。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袁世凱、張之洞等人都長期在地方上任職,但是影響力卻勝過朝中宰相(軍機大臣等)。如兩廣總督、兩廣總督、直隸總督、湖廣總督等職務,實權更勝過軍機大臣。

直隸總督李鴻章

湖廣總督張之洞

滿清對內鎮壓人民,對外賣國,先後簽訂了《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喪權辱國的條約,已經徹底失去人心。為了矇蔽大眾,滿清還準備“預備立憲”,搞出了一個責任內閣。但內閣成員卻大多數都為愛新覺羅皇族。滿清全靠漢族官僚“續命”。但在溥儀繼位後,攝政王載灃等人竟試圖加強滿人統治,限制漢族官僚權力。各種舉動讓所有漢族官僚、知識分子寒心。天下沒有幾個人再願意為滿清賣命了。

所以在武昌起義之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全國有十多個省份宣告“光復”。沒有光復的省份,也大多不再聽命於清朝。滿清統治瞬間瓦解。滿清朝廷不得已啟用了北洋軍閥袁世凱。袁世凱幾年前被載灃罷免,他也並不忠心滿清。滿清可以說是大勢已去。

北洋軍首領袁世凱

東三省方面,革命黨、立憲派都蠢蠢欲動,試圖脫離清朝。革命黨策劃駐奉天北大營的第二混成協(相當於旅)起義。不過起義計劃洩漏,東三省總督趙爾巽提前調來了巡防營統領張作霖所部3500人,以監視新軍。為了預防革命,趙爾巽在三省成立了“保安會”,以安定人心。但同盟會等革命黨人依然積極進行革命宣傳,他們成立了急進會等革命組織,幾天內就有五萬多人入會。革命黨人在奉天莊河、復縣、遼陽、寧遠、海城、吉林長春等地都發動了起義。孫中山派遣北伐軍數千人在安東登陸,支援東北革命。雖然起義沒有成功,但是東三省的形勢同樣是非常緊張的。東三省總督趙爾巽雖然忠心清朝,但是東三省軍權掌握在張作霖手裡。而張作霖已經被袁世凱拉攏,支持袁做總統。趙爾巽自身都難保,又哪能保住清朝皇室?

東三省總督趙爾巽(也是《清史稿》的主編)

關外練兵大臣張作霖(掌握東北實權)

全天下到處都是革命黨、反清義軍,而清朝皇室手裡沒有一兵一卒,別說去東三省了,恐怕出了北京城,就會被憤怒的百姓幹掉。清朝皇室想要去東三省,也要經過袁世凱的同意。但袁世凱想的是以逼迫清帝退位為條件,讓革命黨擁護他做大總統。他是不會放任清朝皇室脫離自身控制、去東北建國的。

此外,革命黨人、北洋軍閥給清朝皇室的退位後的待遇是非常不錯的。清朝皇帝退位後,依然可以使用皇帝尊號;民國每年給清皇室400萬費用;清朝皇室依然可以住在紫禁城,侍衛照常留用;皇室私產可得到特別保護。在這樣的條件下,清朝皇室也沒必要再去東三省。


國史拾遺


蒙元興起於漠北,而滿清興起於遼東塞外,都是以少數民族而入主中原,也都曾經實現了空前的統一。但是,蒙元在失去中原以後,北元又存在了二十年,而滿清在1911年退位之後卻沒有能夠守住一點兒祖業。這的確是一個比較有趣的問題。

這首先是因為,滿清在入主中原二三百年之後,其統治中心早就已經轉移到中原了。東北地區雖然是滿清的龍興之地,但滿族人的主體早就已經遷移到關內。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普通的滿族民眾,其多數人都已經遷移到關內。東北地區的滿族人在滿族人口之中只佔了非常少的一部分。滿族在入關之初,的確是有這樣的準備,一旦失去了中原就退回到白山黑水之間。為此,他們修建了柳條邊,防止漢人移民東北。但是,這種局面在清朝中期以後逐漸被打破,從乾隆中後期開始,出現了漢人大規模移民中國東北的情況。中國東北地區地廣人稀,適合於農耕,漢族百姓來到東北以後很快就在東北立足。到清朝滅亡的時候,已經有數千萬漢族百姓移民到東北地區,東北地區的主體民族早就不是滿族而是漢族了。這個時候,滿清貴族就想退回到東北也無處可去了。相反,蒙元的百年間,雖然其民族也分散到世界各地,中原各地也都有蒙族駐屯,但是,其草原的根本之地始終沒有失去控制。漢族百姓,以農耕為特長。換句話說,他們除了種地,沒有別生存方式。而在草原之上,並不適合於農耕。雖然我沒有注意到蒙元有對漢族人移民草原的限制,即便是徹底開放漢族百姓移民到草原,他們也無法生存下去。因而,到蒙元失去中原的時候,草原依然是以蒙古族為主體,他們照樣可以在草原上站穩腳跟與明朝對抗了數十年。

第二點,滿清入主中原近三百年,已經實現了和中原民眾的充分融合。而蒙元雖然也入主中原一百多年,但蒙元始終沒有能夠很好地實現民族融合。他們在入主中原之後,其上層統治者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保持了草原之上的特色。相反,我們來看滿清入關之後,很快就實現了與中原民眾的融合。等到滿清滅亡前夕,他們之中的絕大多數人早就已經放棄了他們入關之前的生活方式。這也決定了滿清滅亡之後,他們不可能再退回到東北地區。至於各地駐防的八旗兵丁,在其駐防地已經生活了兩百多年,其生活更是早就融入到當地百姓之中。後來的滿洲國,即便我們不考慮日本人的因素,也絕對不會是滿清的延續。滿洲國百姓是中國人,掌權的是日本人。溥儀的周圍除了日本人就是漢族人,策劃溥儀走出東北稱帝的主要是一群漢族人,鄭孝胥、張景惠、羅振玉等人,相反滿清貴族倒是不太熱心。溥儀的父親攝政王載灃,根本就沒有到過滿洲國!


野叟雜談


蒙元一朝,立國時間很短,建於1271年,亡於1368年,算起國運不到一百年,真正統治中國的時間也就是從1279年崖山海戰滅亡南宋之後,正如朱元璋所說,胡虜無百年國運,蒙古人當年滅了宋朝後,繼續向外擴張。



但是擴張的目的只是掠奪財富和滿足征服慾望,而不是發展生產力,穩定佔領區的局勢,元朝整個統治階級社會道德淪喪,貪腐成風,淫樂成災,盲目迷信僧侶,苛捐雜稅,原南宋百姓被稱為南人,社會地位低下。

蒙古貴族大量圈佔良田放牧養馬,導致大量農民流離失所,成為一個不穩定因素。天災加上人禍,終於導致了民變,紅巾軍起義,動搖了蒙古人統治的基礎,最終紅巾軍出身的將領朱元璋將蒙古人趕回了他們的老家。


蒙古人之所以可以逃回祖地漠北,個人覺得當時蒙古人在滅亡金國和南宋及西夏後,自己的文化和生活習慣仍然保持相對的獨立性,並沒有大規模的受到漢文化及其他民族的影響,也許是影響不夠深刻,使得他們仍然保持著草原民族的特性,在朱元璋命大將徐達和常遇春將蒙古人趕到塞外時,他們生活的依舊如魚得水,保留了遊牧民族的天性。

反觀清朝,立國270餘年,時間較元朝要長的多,滿族人入關後,並未排斥漢文化,相反,還深深的被漢文化影響,清朝政府沿用了很多明朝的典章制度,包括政府組織框架都沿用明朝,所以清朝受明朝影響更深,文化融合程度更高,慢慢的那些八旗子弟由於久未識兵,由於是旗人,能入關的,都是從龍一族。政府出錢養著他們,他們一個個就知道吃喝嫖賭抽,不會種地,不會做生意,成了社會的寄生蟲。
所以,清朝滅亡後讓他們去回東北老家,去過那種原始漁獵的生活,打死他們也不會回去了。


勁舞蒼穹1220


滿族有能力的都被刺殺了,都剩下紈絝子弟,而且北京由袁世凱掌控,袁世凱是中華偉人,孫大炮是日本人的走狗,叫囂驅除韃虜,是日本人教的,日本一直想清帝去東北,他好侵佔東北,所以讓代言人孫大炮叫囂驅逐韃虜,孫大炮承諾割讓滿蒙於日本,這些都是有鐵證的,袁世凱作為最高領導人,是希望國家強盛的,所以,一句五族共和共建中華民族,堵住了孫大炮的嘴,而且承諾清帝一年400萬給你花,紫禁城給你住,滿族剩下的紈絝子弟肯定沒有心復國,東北張作霖是一心要復國的,北洋系別來,革命黨也別來,張作霖在奉天發表聲明,只要皇帝出關,立馬扶持復位,一切都是袁世凱給扼殺的,袁世凱中華再造的功臣,中國沒有分裂,就是袁世凱的功勞,本來,外蒙古在退位當天就去了聖彼得堡,西藏達賴喇嘛去了新德里找英國人,回族也找俄國人,都要獨立,是袁世凱和他的北洋系維護了中華統一,要讓孫大炮掌權,甘肅陝西雲南都不一定保得住,再別說滿蒙疆藏了,清帝太小,身邊沒有陸秀夫這種人,皇太后覺得行就行了,剩下的貴族也都是剩下了守財奴而已,再加上,有心出北京,都出不去,那是北洋的地盤,張作霖剛開始不自量力想冊立之功,但是看清形勢以後,也投入北洋麾下,難道說讓一個女人抱著孩子殺出幾十萬北洋軍,出山海關嗎?


Ljgamdwtp



元朝滅亡時其實還擁有很強大的實力,只是碰上更強的明朝,所以只能被趕回漠北老家,結束其全國性政權統治。清朝滅亡首先是屬於和平退位,其次滿清的東北老家已經被日俄實際控制了,清朝是退無可退,不然說不定就沒有和平退位一說了。

朱元璋是靠北伐統一中國的,北伐雖然很成功但並非將元朝都消滅掉,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都逃跑了,當然根據當時資料顯示很有可能是朱元璋授意放走的。北伐只是將元朝的全國性政權地位消滅,使元朝遠遁漠北老家,成為割據政權北元。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少數民族大一統政權,他們起於漠北,雖然建國98年就亡國,但是換個角度來看元朝遠遠沒有到達大一統王朝近三百年時的末世,還是有很多人支持的,比如說明朝建立後,就有很多漢人以元朝遺民自居而不出山為官。

元朝準確來說亡於內亂,全國各地起義此起彼伏,統治階層還是亂成一鍋粥,給了南方朱元璋崛起的機會,戰了陳友諒,平了張士誠,擁江南之地,真正可以顛覆了元朝。甚至北伐當年元朝內部還在鬥爭,可以說元朝是亡於自身的,但是他們反過神來,還是擁有很大實力的,退回漠北割據一方還是可以的。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局勢一片大好,基本上南方多省都響應獨立起來,清政府還是有底牌的,但是沒想到最後的底牌北洋新軍為袁世凱所控,最後袁世凱連哄帶騙的逼清帝遜位,清朝和平亡國,這是表面原因。

滿清統治中國二百多年,當時不論皇族還是大臣中都有一些不甘心分子,他們也想過退回東北老家以圖東山再起,但是不可能啊,當時東北成為日本與沙俄實際控制範圍,這兩個國家一個比一個狠,他們退回去估計下場悲慘的很,所以沒有退回去。

1904年東北爆發日俄戰爭,面對龍興之地兩個國家大打出手,清廷是憤怒異常,最終選擇了中立!原因無他因為東北是那兩個國家的控制範圍,清廷是插不上手的。


清末有一個現象很嚴重,那就是西方列強實際控制了大半個中國,別不相信,教科書上還有國家博物館這些權威地方都有介紹,至於西方列強為何不直接變成殖民地,一方面因為文明體系的不同,統治難度太大,清廷代理壓榨的還可以。一方面西方列強互相牽制,誰也不願意看見對方吃獨食,比如說三國干涉還遼事件。

在這種微妙情況之下,西方列強選擇了慢慢蠶食清朝,就造成了清末被西方列強實際控制大半個中國的局面,這才是清廷退回不了東北老家的根本原因。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宋安之


元朝滅亡能逃回漠北,清朝為什麼不能撤回東北呢?其實這裡面有一個非常簡單的原因,就是時代變了。

歷史不能靜態地去看

許多朋友喜歡歷史,但在很多時候卻沒有看待歷史的正確視角。最主要的一個問題是把歷史當作一個背景單調的靜態圖畫,認為所有其它條件都是一樣的,只是這塊這個人和那塊那個人不一樣,所以這個歷史事件就不一樣了。

但其實,儘管中國古代社會曾經長期相對停滯,但每個時代也都有它自己一些獨特的因素存在,歷史也總在發展,所以不同事件可能會有一些相同之處,但多數歷史事件之間的不同點都會遠遠大於其相同點,最終結果不同也很正常了。

從特定角度看,歷史雖然有重複,但卻也始終處在滄桑劇變之中

特別是清末,中國乃至世界的環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就是大家在很多影視作品裡曾經看到的,當時很多大臣都說過,中國“正逢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當時確實有很多大臣這樣說過),在這種情況下,當然清朝和元朝不可能有同樣的結果了。

什麼是“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那麼什麼是那些大臣口中“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呢?也就是近代社會所帶來的工業化以及列強興起、全球殖民等變化。具體到東北這個問題,其實清朝入關的時候,確實想把東北當作自己的自留地,以備以後天下有變時,可以像元朝皇族那樣有個退路。但計劃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肯定是趕不上變化了,而這個變化就發生在公元1860年前後。

從1860年開始的“闖關東”徹底改變了東北的生態

當然要先說明的一點是,在1860年之前,清朝雖然限制內地向東北移民,但也並不是絕對的,也就是隻是限制,不是禁止。比如清朝剛入關時就發佈過《遼東招民開墾條例》,在20多年時間內招募了大量山東和其它省份百姓移民東北。後來雖然這一政策停止實施,但在一些饑荒年份,也曾經默許周邊省份百姓進入東北逃荒。

不過大規模的移民東北還是要說到1860年了。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攻入北京,而沙俄在此時也趁火打劫,加緊對中國東北地區的侵蝕滲透,可以說清朝對東北的控制已經面臨重大危機。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守住領土,清廷正式在局部放開遼東封禁政策,允許內地百姓去東北開墾荒地,充實邊疆。

而在1895年,清廷在甲午戰爭戰敗之後,

本來在李鴻章所簽訂的《馬關條約》裡,遼東半島已被割讓給日本,但後來因為俄、德、法三國不願看到遼東半島被日本獨吞,所以聯合干涉,迫使日本將吃到嘴裡的肉又吐了出來,在六天的密集外交活動之後同意將遼東又歸還給清朝。

“三國干涉還遼”——俄德法三國迫使日本把已經咬在嘴裡的遼東又吐了出來

雖然通過幾個列強之間的博弈,清朝僥倖保住了遼東,但這個過程還是把清廷嚇得不輕,使他們意識到,如果不盡快增加東北人口,遼東遲早還是保不住因此在1897年,清廷全面放開遼東封禁,內地人口開始大規模移民東北。到1910年,東三省人口已經達到1800萬人,漢族人已經佔據了絕對多數,東北這個清朝曾經的自留地早就變了味道,他們想再撤回去已經完全不可能了。

所以歸根結底,是時代的巨大變遷使清廷曾經的如意算盤化成了泡影,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整個世界的近代化,使中國的政治和社會形勢也發生了劇烈變化,使清廷沒能實現其“自留地”計劃。


桃花石雜談


謝謝邀請。蒙元怎麼亡的?是被朱元璋大軍追亡逐北趕回了草原。而滿清怎麼亡的?雖然辛亥革命爆發,南方各省宣佈獨立並準備北伐。袁世凱領銜促成南北和談,清帝退位,皇室保留在紫禁城,國民政府仍尊清帝並供奉其家族生存,滿清的宗廟均予以保留。這已是很寬鬆的待遇了。



清帝退位詔書寫得很夢幻,“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意思是皇帝不再勞累,悠閒地度過歲月,長期還能得到國民的尊敬,能親眼看見國泰民安,很令人愉悅。看起來末代滿清統治者很開明,可這一紙詔書卻幾乎就是北伐前夕的城下之盟。



歷來封建統治者會喪心病狂地將皇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決不允許旁落。數年前滿清最高統治者還在殘酷鎮壓要求進步和改革的仁人志士,轉眼又變成一副奴顏婢膝苟且偷生的模樣。當時的滿清已經腐朽得拎不起串了,他們的八旗子弟已經如蛀蟲般養尊處優地寄生在漢地無所作為。因此,清王朝的覆滅,在五千年腥風血雨的改朝換代史中,算是比較溫和的過程了。



歡迎關注先啟歷史,歡迎在留言區評論,您的觀點將是我們寶貴的財富。

先啟歷史


元末,蒙古屬於元的一部分,朱元璋僅僅將蒙古勢力驅出漢族故地,元朝作為獨立的政權仍然存在(與臺蔣政權相似)。而且仍然有軍隊與民眾基礎。

清朝覆滅之時。滿洲權貴也想在滿蒙新疆建國,但條件不容許,主要如下:東北在日俄的控制下。蒙古已經宣佈獨立,在俄羅斯保護之下。新疆也在俄羅斯控制之下,且由於清朝幾次都殺戮,已經沒有基礎。

同時,滿洲八旗,早就被白蓮教消滅,滿洲綠營,已經被洪楊消滅。

面對漢族武裝的譁變(辛亥革命),已經沒有軍隊保護。

在這種情況下,滿洲權貴做出了選擇,皇室接受優待,拋棄其餘旗人,讓其餘旗人,自生自滅,基本融入漢族。

滿清皇室的措施,使滿族民眾離心離德,但也保證了普通人的生命。不做無謂的犧牲。

民國政府,致力於國家統一,為此打了幾十年的仗。例如抗日戰爭,例如徐樹錚的收復蒙古戰爭,例如新疆~外蒙之戰。例如新疆盛世才易幟(利用蘇德戰爭的空隙,乘機迴歸民國)。


Corring


清是退位。袁世凱兵勸皇帝和平退位。把大清朝的統治權禪讓給袁世凱(民國)。革命口號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如果不是袁世凱讓皇帝下詔退位詔書,把主權交給民國,早就分裂了。袁世凱的口號是五族共和,就是為了維護統一 。北洋政府時期,沒有丟失一寸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