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究竟是做什麼的?

珵素

提起縱橫家,不少人可能就會想到蘇秦、張儀兩人。在戰國中後期,兩人依靠自己的口才遊說諸國,為自己謀取官職,期間分別提出“合縱”、“連橫”的策略。蘇秦聯合東方各國,提出合縱抗秦的策略,使秦國十多年不敢出函谷關。而張儀依靠連橫的外交策略,幫助秦國打破了東方諸國的聯合,為秦國的發展壯大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因為兩人的突出表現,後世就將那些像蘇秦、張儀一樣的人稱為縱橫家。

不過縱橫家是後世賦予他們的稱呼。在先秦時期,他們一般被稱呼為遊士、說士、辯士等。換句話說,雖然被稱為縱橫家,但本質上講,這些人其實就是那些依靠自己的學識與口才來謀取官職的遊說之士。獲得官職後,這群人就通過各種途徑來踐行自己的主張,通過遊說各方勢力,左右天下局勢,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

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究竟是做什麼的?

縱橫家一般都精通外交策略、遊說藝術和權謀之術。對於縱橫家來說,傑出的口才是他們立身的根本。史書記載,蘇秦曾經遊說各國,希望謀得一官半職,但都沒有成功,最後一貧如洗回到家中。家人看到後很擔心,但蘇秦卻說,只要自己的舌頭還在,還能說話就不是大問題。之後,又在家中苦學數年之久的蘇秦再次前往遊說各國,最後成了合縱長,負責協調東方各國聯合抗秦。

而為了提高自己的遊說水平,廣博的學識也是必不可少的。縱橫家不像儒家、道家、墨家這些,縱橫家似乎並沒有什麼十分核心的觀點。為了實現自己的意圖說服各方勢力,他們需要了解各家的思想,掌握足夠多的知識與信息,以應對各種質疑與挑戰。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他們會援引各種材料,而不侷限於某一家的觀點。有時甚至要通過寓言故事,來傳達自己的觀點。對縱橫家來說,如何說服對方最關鍵,而其他那些,都是為說服對方服務的。

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究竟是做什麼的?

此外,縱橫家還要精通外交策略。戰國時期,各國之間關係多變,時而對抗時而聯合。而各國間關係的轉變,必然也影響著各國的國內局勢。若對整體局勢沒有了解,恐怕就很難準確地處理國內、國外出現的問題。而且,當時各國的國內環境也極為複雜,有時為了解決國內的問題,不可避免地需要藉助他國勢力,這就要求縱橫家能夠精通外交策略,用外交手段操縱各國政局,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戰國後期,各國爭鋒,在採取軍事行動的同時也會利用外交手段來削弱對方。比如燕國在進攻齊國之前,就先採用蘇秦的策略與他國結盟,孤立齊國。

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縱橫家是什麼辦法都會採用的。因此,一個合格的縱橫家必然也要精通權謀之術。因為當時,縱橫家的地位與權力全都來源於其所投靠的君主,因此十分不穩固。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他們只能盡力打壓競爭者,提高自己的名聲,或者拿到足夠的功勞來換取君主的信任。比如張儀,為了破解東方各國的合縱策略,就盡力討好楚王,獲得楚王的信任。張儀向楚王許下不少好處,誘使楚國放棄了與齊國等國的盟約,等到楚國與齊國等國疏遠了,楚王才知道張儀是在欺騙自己的。然而此時,楚國已經很難再獨自對抗秦國。

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究竟是做什麼的?

不過,縱橫家之所以能夠左右天下局勢,主要是當時的局勢使然。比如蘇秦合縱六國時,六國正苦於秦國對自己的威脅。此時魏國實力下降,趙國尚未崛起,各國都沒有辦法獨自與秦國抗衡,因此得到了燕、趙兩國支持的蘇秦才能讓各國接受自己的合縱策略。而到張儀遊說各國時,東方各國之間齷齪不斷,秦國的實力不降反升,各國既不願聯合抗秦,又沒有膽識獨立抗拒秦國,這就給張儀的連橫策略提供了機會。換言之,無論蘇秦、張儀的個人能力如何優秀,若不是恰逢這樣的環境,兩人也不會取得這樣的成就。

《戰國策》是一部記載戰國時期縱橫家言行的書,通過《戰國策》我們可以知道,像蘇秦、張儀這樣的縱橫家只是少數,更多的遊說之士最終不過是憑藉口舌之利,爭取些許好處罷了。但即便是這麼一點好處,也足夠讓縱橫家拋棄所有道德底線來爭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