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楓涇與浙江嘉善,共同探索毗鄰地區合作發展新模式

滬浙毗鄰地區“五個一體化”協同發展示範區建設兩週年論壇在滬舉行,論壇總結了兩年來上海楓涇鎮與浙江嘉善兩地在一體化發展中取得的成果,並達成了新的共識。

“毗鄰地區的發展,雙方背靠背往裡站就會形成一堵牆,而面對面往外站,才有牽手和擁抱的可能。”楓涇鎮黨委書記張斌說,近年來楓涇與嘉善共同攜手推進產業發展一體化、旅遊開發一體化、社會治理一體化、交通網絡一體化、生態保護一體化等“五個一體化”發展,形成了基礎共建、功能共享、合作共贏的良好局面。

從帶著古地圖“尋親”開始

楓涇與嘉善地相近,人相親,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吳越兩國交壤之境的“吳根越角”,民間的交流從未間斷。

古地圖上曾“同框”,現在又走進了同一個“朋友圈”。 4月,楓涇-新浜-嘉善-新埭四方城鎮圈區域協同規劃研討會在楓涇召開。根據規劃,楓涇-新浜-嘉善-新埭將形成綜合發展型+跨市域統籌型城鎮圈,其加強中心鎮的服務能力將大大加強。 目前,楓涇鎮正在與新埭共建長三角科技城,與嘉善縣經濟開發區(惠民街道)共同打造“楓南小鎮”項目。

上海楓涇與浙江嘉善,共同探索毗鄰地區合作發展新模式

這樣的聯勤聯動,僅僅是楓涇與嘉善一體化發展的一個縮影。實際上,早在2016年3月,金山楓涇鎮已與浙江嘉善與簽訂“共建滬浙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戰略框架協議,雙方在黨建引領、產業發展、旅遊開發、社會治理、生態保護等方面共同推進“五個一體化”建設。

甚至,過去兩地的往來交流必須要先發公函,現在,楓涇與嘉善幹部的聯繫已從“公函”發展到“微信群裡吼一聲”,而下一步,還將構建聯動發展的長效機制和功能平臺。

共建共享讓兩地群眾得實惠

眼下,早熟品種黃桃已經開始陸續上市。而在而在楓涇和嘉善接壤的地方,兩地聯手打造黃桃種植、品牌銷售與桃文化共享平臺,讓黃桃真正成為兩地農民共同的“致富果”。

而最開始種植黃桃的正是姚莊。早在上世紀80年代,姚莊就在上海農科院專家的指導下引進的新品種,併成為當地的農業品牌;而上海楓涇農民,到了前些年才學“鄰居”經驗,迅速做大黃桃產業,又引得姚莊桃農上門求合作,統一標準,藉機打入上海市場。

到去年,楓涇鎮黃桃種植面積就已達5000畝,涉及12個村。接下來,依託上海農科院的成熟的技術、姚莊鎮的大規模種植、楓涇鎮的品牌化運營等優勢,將形成一個長三角地區桃文化、科技交流圈。

隨著楓涇鎮和周邊地區農業合作日趨成熟,長三角農創項目路演平臺也應運而生。多年來,農科領域一直存在兩難問題:一方面,大量的農科成果被束之高閣,難以實現轉化,另一方面,投資者對現代農業的興趣越來越濃,但苦於沒有好項目和合適的機會。

從2015年12月至2018年5月,長三角農創項目路演已成功舉辦27期,包括水產科技成果、果樹花卉成果、優質青菜品鑑等各種細分專題。數據顯示,路演已經成功對接了20多個項目,成交金額近3000萬元,還有不少項目在接洽之中。比如,剪下來的黃桃枝上種植黑木耳,種蘑菇用過的廢料用來種植蘆筍,這些實實在在的綠色技術和農創項目,吸引著兩地專家和農戶們在省界上來來回回。

上海楓涇與浙江嘉善,共同探索毗鄰地區合作發展新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