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之八:我对投资者的建议

杂谈之八:我对投资者的建议

经常会被问到:“你对投资者有什么建议?”

我的建议非常简单:“请你们最好不要来做投资。”

杂谈之八:我对投资者的建议

尽管本人的投资业绩还算不错,但是我的家人没有一个做期货的,如果他们做股票,我也会劝他们尽早退出来。本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我自然也应该奉劝那些投资者及早退出市场。

传说梁定邦任中國证监会顾问时,跟**总理有过这样一个调侃:在香港,都是与人结仇,才把人家孩子哄去做期货的。

道理很简单,金融市场并非一个虚构的实体,而是由许许多多活生生的投资者组成。这里面充满了竞争,有人赢就一定有人输。

就拿巴菲特来说,1970年至2000年30年间,平均年复利24.58%,增长了908倍,同期道琼斯工业指数从750点升至11750点,增长不到16倍。那么巴菲特的钱从哪里赚来?必然是从同时参与市场的其他人身上赚来。如果巴菲特在1970年的时候投资了1000万美元,那么到2000年,扣除道指自然增长的部分,必然要消灭近900位1000万美元的投资者,这个市场的总帐才能轧得平。

或许会有人觉得,如果股市持续上涨,岂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赚钱?1970~2000年道琼斯工业指数平均年复利增长9.55%,也能为人们带来不错的“财产性收入”。

正如亨利.黑兹利特先生所说:“坏的经济学家向大众兜售谬论,往往比好的经济学家宣扬真理更有成效。这其中并没有什么奥妙:煽动家和坏的经济学家,都只强调了一半的**。仅仅听他们的一面之词,大多数人也许会觉得那些话总有几分道理。此时,我们应该站出来,用另一半的事实,来补足和矫正他们所强调的半边**。”在这里,我要补充的另外一半**是:1900年时,道琼斯工业指数位于60点,在整个20世纪的100年当中上涨了不到200倍,平均年复利仅5.48%;如果考察20世纪的前70年,年复利成长更是低至3.7%。长期来看,没有足够的证据能够证明,投资股市是能够让所有人共同富裕的免费午餐。

有一个传统灯谜:你能做,我能做,他能做,大家都能做,不能一起做。谜底就是做梦。人们对投资市场的幻想就如同做发财梦。每个人都有发财的机会,但是从来都没有一个办法能够让所有人一起赚钱。我的一位同事对技术分析很有研究,他给我讲过这么一个故事:在台湾,曾经有个人运用KDJ指标炒股指期货,根据5分钟K线图,当J线从100以上回落至100以下时卖出,自0以下回升至0以上时买入。他用这个方法赚了许多钱,成为了投资明星,并把这个指标的用法传授给大家,一时风靡岛内。最后的结果呢?投资者在频繁的短线交易中贡献了许多手续费以后,所有用这个方法的人都亏了钱。

我常讲述一个笑话:有两个探险家在非洲探险时,远远的看见一头狮子跑过来。这时候,其中一个蹲下来换上他的跑鞋,另一人不解的问他:“你换跑鞋有什么用,就算换上你能跑赢狮子吗?”他说,“虽然我跑不赢狮子,但我只要跑赢你就可以了。”

市场充满风险,竞争无所不在,投资经营也是如此。譬如说生产彩电,如果行业的平均生产成本在2000/台,利润率为5%。总会有一些生产效率比较低的企业亏损,生产效率比较高的企业则会获得超额利润。高效率的企业会挤占低效率企业的份额,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劳动效率提高。当然,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低效率企业被无情的狮子吃掉。

很少有人关注过企业的倒闭率。他们不知道,“如果参照过去50年的企业经营经验,那么今天开店经营杂货店,每10家平均会有7家左右活到第二年;可能只有4家能挨到四周年店庆”。①能够经营成百年老店的,绝对是凤毛麟角。强如雷曼兄弟公司,也在经营了156年以后倒下。

金融市场本质上是实体经济的延伸,充分的自由竞争总是会形成赢家通吃的结果,所以赚大钱的永远是少数人。由于人们的目光总是集中在那些投资明星的身上,光看见贼吃肉而没看见贼挨打,于是对投资市场产生了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实际上,这个市场的淘汰率非常之高,时间愈久,存活率愈低。期货市场由于有杠杆作用,淘汰速度更快(当然,发现效率也快)。一如梁定邦先生所说,把仇家的孩子哄去做期货,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复仇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