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唐白 宋金黑

遠唐白:

唐代白瓷窯口多集中於北方,主要有河北的邢窯、定窯,河南的鞏縣窯、密縣窯,山西的渾源窯、平定窯,陝西的黃堡鎮窯。五代時期,江西景德鎮也開始燒造白瓷。

邢窯白瓷按其胎、釉的質地,可以分為粗、細兩大類。粗白瓷的胎質又有粗、細之分,粗胎的一類胎色灰白,胎質粗糙;細胎的一類胎體緻密,胎色較淡,但仍不夠白,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粗白瓷的釉質較細,有些還有細碎的紋片,釉色為灰白或乳白色,還有黃白色。細白瓷的胎色純白,個別的白中閃黃釉質很細,釉層中有微細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滿釉,釉色純白或白中微泛青色。邢窯白瓷多是素面無裝飾,唐代中期以後特別是晚唐五代,邢窯常常採用雕塑、堆貼、印花、刻花、壓邊、起稜、花口等裝飾方法。

遠唐白 宋金黑

唐初定窯瓷器胎質較粗,胎色為青灰色,淘洗欠精者呈褐色,瓷胎均己燒結;白釉器物內璧施滿釉,外施半釉,釉面光潤,積釉處呈灰色。唐代中期,胎土經過仔細淘洗,胎質堅硬,胎色純白,釉直接施於瓷胎上,無化妝上,釉色乳白,個別積釉處呈灰綠色或淺青白色,釉質細潔失透。晚唐至五代時期胎土質地此前期更細,胎壁薄而輕巧,釉質細潔,呈乳白色,器物除底足等接觸面外,均施滿釉。

晚唐五代直到宋初,定窯還有一種帶有"官"或"新官"款字的精白瓷,其基本特徵是:胎薄輕巧,質地細潔,呈純白色;釉面滋潤,釉為乳白色或白中泛青色,除底足外,均施滿釉。一般講,"官"、"新官"款宇刻在胎薄細膩、製作精巧,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器物上的,屬於唐、五代時期;刻在釉色白或白中泛黃或部分微微閃青,有時帶有刻劃花裝飾器物上的,屬於北宋早期;刻在用覆燒法燒成,口沿無釉並帶有刻劃花裝飾的器物上的,則屬於北宋後期。

宋金黑:

宋、金時期南北方都有黑瓷生產,產量比較大,器型主要是碗,盤、罐、壇、枕等,以碗的產量最大,這與宋朝的"鬥茶"習俗有關。這些黑釉碗雖都以黑色釉為基本裝飾,但經過特殊加工或窯變,形成了很多種類。

兔毫釉,即在黑色碗的裡外壁上都有細長如絲毛狀的斑紋,呈黃色或銀白色,很像兔毛,故稱兔毫釉。兔毫盞以建陽窯最著名。

油滴釉,即在碗的黑色釉層中形成一個個小圓點狀結晶,有金黃色,也有銀白色,很像油滴,故有此稱。油滴盞也以建陽窯最佳。

遠唐白 宋金黑

玳瑁斑,即在黑色釉層中窯變形成大小不等的斑塊,有黃色,也有淺藍色,混合交織在一起,很像玳瑁的硬殼,故名玳瑁斑,多見於永和窯。

剪紙貼花,即在黑釉碗的內壁有對稱排列的剪紙圖案,剪紙圖案部位與周圍顏色不同,系兩次施釉而成。圖案內容豐富,多成對出現,有飛鳳、蝴蝶,還有開光式花卉。這種裝飾方法唐時河北井徑窯己有。木葉紋是在黑色釉中有一塊黃色木葉斑裝飾,木葉筋脈紋路清晰可見,很像葉子飄落於碗中,這種方法為宋代吉州窯所創。

黑釉剔花,這種方法常見幹北方,多施於瓶、罐一類外壁。黑釉器物的裝飾除以上幾種外,還有黑釉印花、黑釉金彩,黑釉彩斑等,但數量不多。宋朝生產黑瓷的窯口很多,以福建建窯和江西吉州窯質量最高。西夏境內出土的陶瓷器以前多被定為北宋或金的產品,寧夏靈武磁堡窯址的調查發掘訂正了史誤。

遠唐白 宋金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