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唐白 宋金黑

远唐白:

唐代白瓷窑口多集中于北方,主要有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的浑源窑、平定窑,陕西的黄堡镇窑。五代时期,江西景德镇也开始烧造白瓷。

邢窑白瓷按其胎、釉的质地,可以分为粗、细两大类。粗白瓷的胎质又有粗、细之分,粗胎的一类胎色灰白,胎质粗糙;细胎的一类胎体致密,胎色较淡,但仍不够白,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粗白瓷的釉质较细,有些还有细碎的纹片,釉色为灰白或乳白色,还有黄白色。细白瓷的胎色纯白,个别的白中闪黄釉质很细,釉层中有微细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满釉,釉色纯白或白中微泛青色。邢窑白瓷多是素面无装饰,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代,邢窑常常采用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装饰方法。

远唐白 宋金黑

唐初定窑瓷器胎质较粗,胎色为青灰色,淘洗欠精者呈褐色,瓷胎均己烧结;白釉器物内璧施满釉,外施半釉,釉面光润,积釉处呈灰色。唐代中期,胎土经过仔细淘洗,胎质坚硬,胎色纯白,釉直接施于瓷胎上,无化妆上,釉色乳白,个别积釉处呈灰绿色或浅青白色,釉质细洁失透。晚唐至五代时期胎土质地此前期更细,胎壁薄而轻巧,釉质细洁,呈乳白色,器物除底足等接触面外,均施满釉。

晚唐五代直到宋初,定窑还有一种带有"官"或"新官"款字的精白瓷,其基本特征是:胎薄轻巧,质地细洁,呈纯白色;釉面滋润,釉为乳白色或白中泛青色,除底足外,均施满釉。一般讲,"官"、"新官"款宇刻在胎薄细腻、制作精巧,釉色纯白或白中闪青器物上的,属于唐、五代时期;刻在釉色白或白中泛黄或部分微微闪青,有时带有刻划花装饰器物上的,属于北宋早期;刻在用覆烧法烧成,口沿无釉并带有刻划花装饰的器物上的,则属于北宋后期。

宋金黑:

宋、金时期南北方都有黑瓷生产,产量比较大,器型主要是碗,盘、罐、坛、枕等,以碗的产量最大,这与宋朝的"斗茶"习俗有关。这些黑釉碗虽都以黑色釉为基本装饰,但经过特殊加工或窑变,形成了很多种类。

兔毫釉,即在黑色碗的里外壁上都有细长如丝毛状的斑纹,呈黄色或银白色,很像兔毛,故称兔毫釉。兔毫盏以建阳窑最著名。

油滴釉,即在碗的黑色釉层中形成一个个小圆点状结晶,有金黄色,也有银白色,很像油滴,故有此称。油滴盏也以建阳窑最佳。

远唐白 宋金黑

玳瑁斑,即在黑色釉层中窑变形成大小不等的斑块,有黄色,也有浅蓝色,混合交织在一起,很像玳瑁的硬壳,故名玳瑁斑,多见于永和窑。

剪纸贴花,即在黑釉碗的内壁有对称排列的剪纸图案,剪纸图案部位与周围颜色不同,系两次施釉而成。图案内容丰富,多成对出现,有飞凤、蝴蝶,还有开光式花卉。这种装饰方法唐时河北井径窑己有。木叶纹是在黑色釉中有一块黄色木叶斑装饰,木叶筋脉纹路清晰可见,很像叶子飘落于碗中,这种方法为宋代吉州窑所创。

黑釉剔花,这种方法常见干北方,多施于瓶、罐一类外壁。黑釉器物的装饰除以上几种外,还有黑釉印花、黑釉金彩,黑釉彩斑等,但数量不多。宋朝生产黑瓷的窑口很多,以福建建窑和江西吉州窑质量最高。西夏境内出土的陶瓷器以前多被定为北宋或金的产品,宁夏灵武磁堡窑址的调查发掘订正了史误。

远唐白 宋金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