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

介紹

打馬燈有兩千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南越王趙佗時代,是趙佗帶來馬燈舞。隨著南越王趙佗在龍川建縣,中原人南遷,不少人到龍川安居樂業。軍人都是從北方而來,於是“馬燈調”及“打紙馬”便從中原傳到龍川並開花結果。馬燈舞的表演分為三個部分:一是拜馬,俗稱“打四圍”,二是“打四季”,唱馬燈調,三是唱客家情歌。

非物質文化遺產|慶上馬燈

非物質文化遺產|慶上馬燈

拜馬

紙馬是用蔑編織而成的。馬身中間留一個空圈,圈邊繫上帶子,表演時把帶子挽在“騎馬者”肩上。馬頭、馬頸、馬身都用白紙糊成,看似一匹“白馬”。馬尾用苧麻紮好梳順,馬身兩邊用淺黃色方塊布垂掛著,形似馬鞍,布的兩面各畫一條穿長靴的人腿,像騎馬人的姿態。策馬時,兩個演員各“騎”一匹“馬”上場開路,隨後兩個幌手各擎一幅“幌”送馬燈小姐出場。

非物質文化遺產|慶上馬燈

非物質文化遺產|慶上馬燈

非物質文化遺產|慶上馬燈

非物質文化遺產|慶上馬燈

打四季

馬燈小姐唱的曲調是獨有的“馬燈調”,馬燈調的曲譜是四季調,類似四季歌,原先流行於中原地帶。“四季調”受客家情歌小調影響,北調南化,北韻南味交融,成為龍川馬燈舞獨特風格。馬燈調從一月唱到十二月,主要內容是反映各個月份的農事活動,祈求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非物質文化遺產|慶上馬燈

非物質文化遺產|慶上馬燈

非物質文化遺產|慶上馬燈

拆字

以燈謎的形式從“一字寫來啊一條浪”字唱到“十”字,分別唱出每個字的字形以及吉祥寓意。

非物質文化遺產|慶上馬燈

非物質文化遺產|慶上馬燈

瓜子仁

古時“馬燈娘”路遇自己心寓的“相公”,大膽向對方表達愛慕之情的場景。這樣的戲目充分展示了客家人敢愛敢恨以及人性思想的開放,我認為在五個戲目中,這種思想高度作為誕生在封建時代的傳統戲目,是最難能可貴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慶上馬燈

非物質文化遺產|慶上馬燈

賣雜貨

講述賣雜貨的老者,從龍川到走上坪到江西贛州賣雜貨的故事。《賣雜貨》融合了山歌、說唱、相聲、快板等藝術形式,言辭詼諧表演生動,一直都是作為“馬燈舞”壓軸表演戲目,尤其受到觀眾的喜愛。從某種程度來說,《賣雜貨》是否成功贏得觀眾的掌聲和喝彩,是整場“馬燈舞”成敗的關鍵,所以一直以來,《賣雜貨》都是由最資深的民間藝人出演。

非物質文化遺產|慶上馬燈

非物質文化遺產|慶上馬燈

非物質文化遺產|慶上馬燈

老藝人

在龍川縣田心鎮慶上村,有這麼一支歷史悠久的馬燈團,靠著幾代鄉間藝人的薪火相傳,自編自導自演,熱熱鬧鬧傳唱了近百年之久,延續至今。一幫老人都是慶上村馬燈團的老骨幹,但老藝人們身上的精氣神一點都不輸給年輕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慶上馬燈

新節目

除了馬燈,客家山歌王子龍川阿輝幫鄉親們演唱了動聽的山歌。可愛的小朋友為鄉親們演唱了動聽的歌曲,跳出動人的舞蹈。在新時代,一群心態很好的奶奶級的阿姨,表演了勁爆的廣場舞。

非物質文化遺產|慶上馬燈

非物質文化遺產|慶上馬燈

非物質文化遺產|慶上馬燈

非物質文化遺產|慶上馬燈

非物質文化遺產|慶上馬燈

在慶上村,“打馬燈”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民間傳統藝術節目之一。馬燈舞接財納福,為群眾喜聞樂見。老百姓心目中,迎接馬燈舞會給他們家族帶來興旺。

非物質文化遺產|慶上馬燈

我,干政企事業單位管理軟件十多年,有時候感覺無聊,需要找點樂趣。喜歡到大自然走走看看,開始寫寫遊記。感受一下大自然的詩情畫意,感受一下美麗鄉村的風土人情,頭條號是“鄒周遊記”,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