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史之大唐(90):灭掉一个敌国,上了份报告,只有一句话

轻松读史之大唐(90):灭掉一个敌国,上了份报告,只有一句话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90)

河北的情况,可以套用一句歌词描述:人还在、心也在,就看啥时候从头再来。

窦建德虽然不走运被捉,但他和李世民之间,不过就打了武牢这一仗。阵亡的据记载是三千人,被俘虏的虽然有几万,但李世民当场都放了。所以河北的武装力量,并没有大的损失。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虽然不明显,但具有更大的威胁——人心。

窦建德在河北搞的时间不长,但成效很大。在由胜利者书写的历史里,对他这个失败者,给的评价是:‘劝课农桑,境内无盗,商旅野宿。’前面说了,这基本上就是古人心目中的共产主义。

这样一个社会,一方面老百姓拥护。另一方面,说明干部队伍得力。整个社会,是有凝聚力的,窦建德等于大家心目中一面旗帜。

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李渊可以从肉体上消灭窦建德,而人们心目中的旗帜,是没有那么容易拔除的。

这么一分析,河北的形势远远比河南形势复杂。说严重点,简直就是个火药桶。

这种情况下,派个什么样的人合适呢?精明强干、文武双全恐怕是基本的条件。

李渊手头这样的人选不多,但也不能说没有。起码,叫李世民留守总是稳当的吧。

但这,注定是李渊第一个要排除的方案。

李世民打了胜仗,押着王世充、窦建德回到长安。身披金甲、身后铁骑万匹,搞了个声势浩大的入城式和献俘仪式。李渊看着这一幕,得意是一方面,心头会不会另有一番滋味呢?

北宋开国名将曹彬,奉太祖赵匡胤之命攻打江南。平定南唐,活捉李后主(就是写‘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位),功劳够大了吧?回来后就简单上了个报告,只有一句话:“因公到南方出差现已返回。”(‘奉敕江南勾当公事回。’)

这不是工作不认真,这叫守规矩讲政治。他要也象小李子那样搞个入城式看看,老赵不分分钟给他灭了。

李世民这么干,就是成心显摆。让天下人、当然主要是他老爹,记住自己的功劳。

儿子能干,李渊心里当然高兴。但作为一个老板,眼见手下如此张扬,必然也要考虑压他一压。

他的办法,是一拉一打。

一拉,是拉李元吉、等于拉太子李建成。平定中原后论功行赏。李世民功劳最大,封了个‘天策上将’,兼‘司徒’,赏赐铸钱的炼炉三个,等于家里开了三个印钞厂。与此同时,任命李元吉为‘司空’,同样赐炉三座。

司徒、司空、太尉统称‘三公’,代表做官的最高级别、正一品。李元吉多大的贡献能跟李世民比?他也得到这么高的奖赏,某种程度,就是李渊在搞平衡。他心里清楚,李元吉和大哥建成好,与老二不对付。捧一捧他,等于压一压李世民。

一打,就是夺权、主要是夺李世民的兵权。

这时候,还会让李世民去经营中原吗?这种镇抚一方、聚拢人心的事,是绝对不可能让他去干的。数年后,李元吉控告李世民谋反,说:“老二当初平定洛阳,故意磨蹭不肯回长安,在那边拿公家钱收买人心!”(‘

秦王初平东都,顾望不还,散钱帛以树私恩。’)没及时返回都是条罪状,何况留下?

这样,李渊掂量来掂量去,最终搞出个‘一南一北、屈突通加郑善果’的方案。

郑善果实在不是个好的人选。

因为第一,有过宇文化及那段经历,他对夏国没有什么好感,自然也就不太可能起用原窦建德系统的骨干。第二,他的特点是照章办事、守规矩(这也是李渊看上他的原因)。分化拉拢、打一派拉一派这些伎俩他不太感冒、也不擅长。而战后重建,恰恰又需要这样的手腕。

内因外因、两方面因素凑在一块,决定了河北的事不会那么顺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