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言:如何牵住PPP的“牛鼻子”?——来自PPP调研报告

前言:2016年底,财政部对河北、江苏、山东、安徽、河南、湖南、贵州、云南、内蒙古、甘肃10个省(区)PPP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公布了《关于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调研报告》(后面简称“调研报告”),报告总结了推进PPP工作的经验做法、存在问题与工作打算,对于完善PPP工作大有裨益,根据自己自2014年关注于PPP产学研一体化的感受,谈谈如何牵住PPP的“牛鼻子”?

感言:如何牵住PPP的“牛鼻子”?——来自PPP调研报告

感言:《调研报告》中总结了10个省份的有效做法值得借鉴,特别是观念转变。PPP项目全流程涉及面广、操作环节较多,对于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战略目标下,县域级项目较多,这对于如何有效使用PPP模式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要求。PPP项目的规范操作,一定是观念先行。个人认为,PPP项目操作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工作,是地方关键领导的工作,只有领导重视,项目所涉及到的政府部门协调工作就会做好从已有的经验发现,PPP项目本身不适合打补丁,因为一点有误,可能牵发全身。比如价格变动风险确认和安排不当,将其直接与投资额挂钩,由于PPP项目从规划到落地时间周期较长,原材料价格在此过程中会发生变动,2017年原材料涨幅较大,则导致社会资本方会按照投资额进行“甩单”,如何提前合理安排非常关键。所以,PPP不是简单的文本,不是简单的财力投资,而是智力投资。

《调研报告》提到问题中:通过政府溢价回购、承诺固定收益甚至BT模式与社会资本开展项目合作;降低运营绩效考核要求,允许社会资本在项目建设期内迅速回笼大部分资金,实现变相退出;通过名股实债、政府劣后兜底等方式设立各类基金;刻意规避PPP管理要求,借道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变相上项目;“重数量、轻质量”,急于上马项目,在物有所值评价、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等方面把关不严、流于形式,甚至不计成本、过度承诺。专家学者等的研究和实践,极大促进了PPP问题的纠正和规范。

但目前对于一些基础问题依然存在,如大家耳闻能详的以“运营”为核心的PPP项目,什么是“运营”?如何“运营”?虽然简单,但粗暴判断的情况依然存在,比如现实中存在的认为政府付费项目就不是“运营”项目,“运营”是一个服务产出结果的概念,还是一个付费结果的概念?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总比总情感上解决问题好。

如何牵住PPP的“牛鼻子”?解决观念,关注项目,抓住运营,聘请智囊!PPP行稳致远的关键是您如何能找到各方面的“诸葛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