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的《英雄》当年国内口碑很差,为什么在海外却能大获成功?

许凯伦

《英雄》:艺术思想的表达超越时代

文|令狐伯光

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上映,在国外的口碑非常的好,甚至可以说是划时代都不过分,老外把英雄吹得天上有地下无。

那么《英雄》在国外受欢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英雄》一度进入IMDb前250名榜单,并在时代周刊评选的“2004年全球十佳电影”,荣登第一!

《英雄》为什么在国外口碑不错,而在国内口碑却相当不好。

国内知名电影评分网站,连7分都没有上,即使不去讲故事剧情,因为你就算不觉得优秀,但《英雄》在故事逻辑上至少没有任何的问题,从制作上面看,《英雄》把东方传统文化美学表达,塑造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怎么看,《英雄》的评价至少也在8分以上。

这绝不只是中国人更熟悉中国武侠,中国人更熟悉中国历史和中国故事能解释的。

笔者认为,要解释这个问题也简单,这部电影要划分时代看。《英雄》如果是在今天上映,不但票房会很高,口碑绝对也会好很多。

原因是中国在2008年过后,欧美国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势力开始收缩,国家内部更是矛盾重重。

相反,中国却挺过了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建设,中国人民广泛的富裕,推动影视文化消费的迅速的增长,同样推动了中国人民自信心的建立,和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这些都是看得到的事实。

2012年的《泰囧》票房过10亿,到2017年《战狼2》票房56亿,和《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等贺岁档所有电影,让2月份的票房加起来超过了100亿。

2008年前的中国,千万不要忘了当时公知无比盛行,精日精美,媒体和大众舆论,崇洋媚外者更是铺天盖地。

更不用提,《英雄》出现的时间在2002年,彼时的中国刚刚加入了WTO,国内百万下岗潮过去不远,中国国因为太穷加入国际经济时代,国内太多人自认为承接先进发达的外国思想。

当时中国人看《英雄》,中国人对《英雄》的评价,直到今天都有一个非常主流的评价。

《英雄》中主角梁朝伟饰演的残剑,李连杰饰演的无名,放弃刺杀秦皇,反而认为秦皇应该一统天下,结束乱世,这是在跪舔统治者。

笔者相信,《英雄》如果今天上映,仍然不去把东方传统美学,表达到登峰造极的制作,16年过去仍然都是后无来者。

纵然谈到《英雄》表达的主题和思想,秦皇一统天下,结束乱世,人民休养生息,这是在跪舔统治者?

怎么,转念一想,中国难道非得分裂,相互征伐,这才叫拥有自由香甜的空气,这才叫表达思想内涵?

笔者相信,《英雄》如果换着今天上映,其它人如果再抱着这种论点,网络上观众拥护《英雄》绝对远甚于辱骂者,此一时彼一时。

剑法的最高境界,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是以大胸怀,包容一切。

在此至敬,谢谢大家!!!


令狐伯光

倒过来看,今天国人把《魔兽》《头号玩家》这类在国外反响平平的影片,捧为神作,也许老外也会问出同样的问题!

说到底,还是文化潮流不断更迭下催生出的情怀。

以前,由于香港的国际化,港片特别是功夫片,在国外制造了一大批中国电影的粉丝,甚至痞子昆汀这样的好莱坞大导演都对香港武侠和功夫电影非常着迷,从而西方的观众,对于中国功夫电影,武侠电影,就有一种独特的情怀。

对于很多西方年轻的影迷,你说他们从小看功夫片长大的都不过分。成龙和李连杰这样的功夫巨星,他们的电影DVD在欧美卖的很火就是一个佐证,而他们的Facebook的粉丝,年前我看的时候,成龙6000多万,李连杰2700多万,很多人留言说,是他们的影迷,从小看他们电影长大的。

情怀,西方人也有这玩意儿。

《英雄》在欧美评价好,占了情怀很大的便宜。西方的影迷本身就对古老的东方有一种迷思,你说它是李小龙,成龙带来的也好,你说是香港功夫带来的也好,总之这种情怀已经在西方影迷心中蔓延开来了。还记得成龙的电影《功夫梦》吗?在北美票房非常高。又是一个佐证。

而张艺谋的《英雄》则在香港电影衰落的末尾,用一部融合了东方独特文化,和香港功夫特点的影片,给欧美观众的东方情怀打开了一个释放情绪的出口。同时期的《卧虎藏龙》也是一样。

西方观众看不懂什么分分合合,更不懂几千年古老中国历史里这一亘古不变议题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看得懂功夫,他们模模糊糊的被神秘的东方文化吸引,他们积累了几代人的功夫情怀又一次得到释放。从李小龙,到成龙,到英雄,至少已经三代了。

所以,打高分,高评价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张艺谋此片,作为一部商业大作,剧情上没什么硬伤,故事也讲得一波三折,大场面也不输同时期的欧美大片吧,那种万箭齐发,那种美国队长式的冲入秦王宫人挡杀人佛挡杀佛,不正是西方人特别欣赏的个人英雄主义吗?

而国内评价似乎并不特别高,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对刺客,对分分合合这种议题,国内的观众早就烂熟于心了,《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早就读熟读烂了,这些东西,已经不新鲜了。对于特效,刚刚见识了《指环王》那种超级大片,相对而言,人海战术,已经不新鲜了。

剧情不新鲜,特效不震撼,人海战术又是天天见,所以,很多国内观众,在看到大导演张艺谋竟然整出个这么个玩意儿,多少有点尴尬,因为国内那时候的欣赏眼光,还没有形成商业和爆米花的氛围,文青们还占据着文化的绝对主流,看看那时候国内的电影观众的口味,文艺就要文艺,严肃就要严肃,甚至小清新获得的青睐,都比这种纯商业大片来得有吸引力。

但是现在反而反转了,开始追求情怀了。例如《魔兽》和《头号玩家》,虽然这两部在国外,评价不一,票房也是不算突出。在国内反而大爆,你要问为什么,当然是情怀了!再比如,周星驰的《美人鱼》,水平一般的一部电影,当时票房那么高,因为什么?剧情好?特效好?演员演技棒?当然都不是,情怀啊,一提到星爷,国内很多观众就高潮,你说它的票房能不高吗?都欠星爷一张电影票,都有一份星爷情怀而已!

情怀!


西堤君

张的水平是在拍摄上,画面用全红,全黄,色,自以为有创意,其实很单调。而张根本写不出有内容的剧本,到了《十面埋伏》就更明了,整个故事情理不通,一个最神秘的刺客,连名字都没有一一叫作无名,去刺杀敌国的君主,这个武艺最强的杀手,不知是出于个人的侠义,还是受他国聘请,剧中没有交待,

实施过程中,突然思想来了个大转弯,从刺杀转而保护,支持秦的统一。与其他几个刺客的思想发生冲撞。

按张的说法是领悟到至高的思想境界,这便是张要突出的重点。刺客的这个转变也太快了,快到匪夷所思。象猫要抓自己的尾巴一样,说转就转。

这不也说明这个神秘而又武功达到高深境界的侠客,思想和立场没有定性。

张只顾着要拍摄出绚丽的画面,却忽略了情节的连续性,看起来是跳跃的,就连张要说的主要思想,也没说是什么触动了他转变。

张生搬硬套了这个观点,对秦王的评价并没有错,但电影是在演绎着故事,他没有把人物放在当时的环境,而是让一个现代人跑到战国去了。

要是按张的这个观点,汉奸的境界远比抗日军民高,他们的境界是我们一段人望尘莫及的,让日本统一中国,不要抗争,就不会有流血牺牲,建立东亚共荣门圈,共享日本人给我们带来的和平繁荣。

再看看道具,有个画面,架子上的几把剑,(忘了是《英雄》还是《十面埋伏》)用来布置环境的,看看那几把剑,更显得张在知识和文化方面的无知。就象《三国演义》的对白一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喃屏晚钟

很多优秀作品在诞生之初都容易被观众忽略跨时代的意义。当时的环境,社会审美还接受不了,所以大多以批判为主。当时为了防止偷拍做成盗版光碟,进影院都要用金属探测器检查,从一定程度上赚的眼球多受到的指责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种情况其实在奥运会以后逐步改变,当观众的眼光国际化以后再衡量作品,就想的明白了。海外的成功原因很多,来自对于西方还算神秘的东方国度的宏大作品,本身就充满了噱头,后来更有奥斯卡提名的加持。另外影片本身的新鲜感,不为西方人熟悉的表达手法都是吸引他们的特点。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抛开之前的原因来看,《英雄》本身是符合国外电影审美的,这包括:壮丽,唯美的视觉效果,简单易懂的故事情节,错综的男女三角恋关系,神奇的打斗场面……这符合海外观众的口味,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英雄开创了话语电影新的时代,对国内的冲击也很大也影响之后一大批商业片的制作。国内的导演也发现原来电影还可以这么拍,国内的观众也是在英雄之后逐渐回到影院看电影。现在的角度看英雄无论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成功的,因为他开创了中国电影新时代,是一步里程碑式的作品。


召唤20

首先说一下,《英雄》的国内口碑并不差。毕竟《英雄》开启了国产大片时代。而2.5亿的内地票房足以说明影片素质。



当然,《英雄》在国外的成功还有其他原因。

李安铺路



当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在美国叫好又叫座。影片获奖无数。但《卧虎藏龙》之后的将近三年,再没有同类的东方武侠上映。在这方面,市场存在着饥渴。而张伟平的新画面准确地捕捉到了这种需求。当然,之后的十年,张伟平对于张艺谋渴泽而渔的行为也可以说明张艺谋是电影人,而张伟平是操作电影的商人。

合作伙伴



《英雄》的北美发行,操作方是米拉麦克斯。这是一家很有实力的公司。而在北美的开画影院高达2031家。这是A级甚至超A级别影片的待遇。而影片也没让米拉麦克斯失望,首周末单馆票房将近9000美元。这是什么概念?现在,在国内好评如潮的《头号玩家》,在北美首周末的单馆票房也就是这个水平。意外不?

这足以说明影片的素质过硬。

很多人都沮丧于《战狼2》、《红海行动》在北美的票房低。这不是影片质量问题,而是发行的问题。看一下《战狼2》和《红海行动》的海外上映,只有几十家一百家左右。而且随着影片的上映,越来越少。这就是因为制作公司根本没有亲自操作,而是将影片的海外收益以买断的性质卖给了二道贩子。这些二道贩子没有操作大规模上映的能力,连最起码的影片分级都没有去弄,只能在唐人街附近租几家戏院,糊弄一下海外华人。



再说说其他的吧。

《英雄》的成功,让国内导演们兴奋不已。随后,《十面埋伏》、《无极》等影片迅速耗干国外观众的热情。弄到最后,冯小刚的《夜宴》竟然无人问津……直到冯小刚拍完《集结号》之后,《夜宴》才卖出去。方式是买断,附送一部《集结号》……太可惜了。因为《集结号》在油土鳖、N站等国外网站上的评价极高。


电影幕后

很简單,外国人不知道中国的历史背景,对秦始皇与荆軻的历史事件,觉得很新鲜,对于影片中出现的恢宏的中国古人战爭场面,满天狂风骤雨般的箭阵也足够让他們掉一次下巴,卖的好无非是猎奇的心理居多。

而中国人太了解秦始皇的德行了。也太熟悉荆軻不过是江湖上有點名气的亡命徒了。所以,对于李连杰是为了大爱,而最终放弃了诛殺秦始皇的人文牌,就象吃了苍蠅一般的恶心。

张艺谋很想学西方主流电影的手法,重新塑造秦始皇的形象,注定会失敗,不是说秦始皇不伟大,但秦始皇的伟大是在于他的功勋,而不是他的人格,强加给秦始皇这个暴君身上大爱的思路只能哄骗那些不懂中国历史的洋人,荆軻刺秦的失敗也沒别的原因,不行就是不行,偷袭得了手了,但不是致命伤,秦始皇本人一米六五的瘦子,比较灵活,拔出了佩剑,荆軻就莫奈予何了。


又吹过一阵清凉

恕我直言,原因只有两个字:名字。外国对中国的电影根本不感兴趣,原因之一是瞧不起中国,另一个原因是文化壁垒,比如语言文字,大部分中国电影的名字无法准确的用英语翻译出来,电影内容的翻译也出现偏差。但是如果电影的名字比较简单,英语有对应的单词的话,那么给外国观众的第一印象就比较好,容易接受。仅凭这个第一印象就可以取得相对于其他国产电影更高的海外票房,但是相对于国际上的大作仍然不行。一句话,外国观众都是标题党!类似的电影还有长城,功夫,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