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的《英雄》當年國內口碑很差,為什麼在海外卻能大獲成功?

許凱倫

《英雄》:藝術思想的表達超越時代

文|令狐伯光

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上映,在國外的口碑非常的好,甚至可以說是劃時代都不過分,老外把英雄吹得天上有地下無。

那麼《英雄》在國外受歡迎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英雄》一度進入IMDb前250名榜單,並在時代週刊評選的“2004年全球十佳電影”,榮登第一!

《英雄》為什麼在國外口碑不錯,而在國內口碑卻相當不好。

國內知名電影評分網站,連7分都沒有上,即使不去講故事劇情,因為你就算不覺得優秀,但《英雄》在故事邏輯上至少沒有任何的問題,從製作上面看,《英雄》把東方傳統文化美學表達,塑造到登峰造極的程度。

怎麼看,《英雄》的評價至少也在8分以上。

這絕不只是中國人更熟悉中國武俠,中國人更熟悉中國歷史和中國故事能解釋的。

筆者認為,要解釋這個問題也簡單,這部電影要劃分時代看。《英雄》如果是在今天上映,不但票房會很高,口碑絕對也會好很多。

原因是中國在2008年過後,歐美國家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勢力開始收縮,國家內部更是矛盾重重。

相反,中國卻挺過了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後的建設,中國人民廣泛的富裕,推動影視文化消費的迅速的增長,同樣推動了中國人民自信心的建立,和中國民族主義的崛起,這些都是看得到的事實。

2012年的《泰囧》票房過10億,到2017年《戰狼2》票房56億,和《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等賀歲檔所有電影,讓2月份的票房加起來超過了100億。

2008年前的中國,千萬不要忘了當時公知無比盛行,精日精美,媒體和大眾輿論,崇洋媚外者更是鋪天蓋地。

更不用提,《英雄》出現的時間在2002年,彼時的中國剛剛加入了WTO,國內百萬下崗潮過去不遠,中國國因為太窮加入國際經濟時代,國內太多人自認為承接先進發達的外國思想。

當時中國人看《英雄》,中國人對《英雄》的評價,直到今天都有一個非常主流的評價。

《英雄》中主角梁朝偉飾演的殘劍,李連杰飾演的無名,放棄刺殺秦皇,反而認為秦皇應該一統天下,結束亂世,這是在跪舔統治者。

筆者相信,《英雄》如果今天上映,仍然不去把東方傳統美學,表達到登峰造極的製作,16年過去仍然都是後無來者。

縱然談到《英雄》表達的主題和思想,秦皇一統天下,結束亂世,人民休養生息,這是在跪舔統治者?

怎麼,轉念一想,中國難道非得分裂,相互征伐,這才叫擁有自由香甜的空氣,這才叫表達思想內涵?

筆者相信,《英雄》如果換著今天上映,其它人如果再抱著這種論點,網絡上觀眾擁護《英雄》絕對遠甚於辱罵者,此一時彼一時。

劍法的最高境界,是手中無劍,心中也無劍,是以大胸懷,包容一切。

在此至敬,謝謝大家!!!


令狐伯光

倒過來看,今天國人把《魔獸》《頭號玩家》這類在國外反響平平的影片,捧為神作,也許老外也會問出同樣的問題!

說到底,還是文化潮流不斷更迭下催生出的情懷。

以前,由於香港的國際化,港片特別是功夫片,在國外製造了一大批中國電影的粉絲,甚至痞子昆汀這樣的好萊塢大導演都對香港武俠和功夫電影非常著迷,從而西方的觀眾,對於中國功夫電影,武俠電影,就有一種獨特的情懷。

對於很多西方年輕的影迷,你說他們從小看功夫片長大的都不過分。成龍和李連杰這樣的功夫巨星,他們的電影DVD在歐美賣的很火就是一個佐證,而他們的Facebook的粉絲,年前我看的時候,成龍6000多萬,李連杰2700多萬,很多人留言說,是他們的影迷,從小看他們電影長大的。

情懷,西方人也有這玩意兒。

《英雄》在歐美評價好,佔了情懷很大的便宜。西方的影迷本身就對古老的東方有一種迷思,你說它是李小龍,成龍帶來的也好,你說是香港功夫帶來的也好,總之這種情懷已經在西方影迷心中蔓延開來了。還記得成龍的電影《功夫夢》嗎?在北美票房非常高。又是一個佐證。

而張藝謀的《英雄》則在香港電影衰落的末尾,用一部融合了東方獨特文化,和香港功夫特點的影片,給歐美觀眾的東方情懷打開了一個釋放情緒的出口。同時期的《臥虎藏龍》也是一樣。

西方觀眾看不懂什麼分分合合,更不懂幾千年古老中國歷史裡這一亙古不變議題的重要性,但是他們看得懂功夫,他們模模糊糊的被神秘的東方文化吸引,他們積累了幾代人的功夫情懷又一次得到釋放。從李小龍,到成龍,到英雄,至少已經三代了。

所以,打高分,高評價也就不足為奇了。而張藝謀此片,作為一部商業大作,劇情上沒什麼硬傷,故事也講得一波三折,大場面也不輸同時期的歐美大片吧,那種萬箭齊發,那種美國隊長式的衝入秦王宮人擋殺人佛擋殺佛,不正是西方人特別欣賞的個人英雄主義嗎?

而國內評價似乎並不特別高,一方面是因為,國內對刺客,對分分合合這種議題,國內的觀眾早就爛熟於心了,《史記》《三國演義》《水滸傳》早就讀熟讀爛了,這些東西,已經不新鮮了。對於特效,剛剛見識了《指環王》那種超級大片,相對而言,人海戰術,已經不新鮮了。

劇情不新鮮,特效不震撼,人海戰術又是天天見,所以,很多國內觀眾,在看到大導演張藝謀竟然整出個這麼個玩意兒,多少有點尷尬,因為國內那時候的欣賞眼光,還沒有形成商業和爆米花的氛圍,文青們還佔據著文化的絕對主流,看看那時候國內的電影觀眾的口味,文藝就要文藝,嚴肅就要嚴肅,甚至小清新獲得的青睞,都比這種純商業大片來得有吸引力。

但是現在反而反轉了,開始追求情懷了。例如《魔獸》和《頭號玩家》,雖然這兩部在國外,評價不一,票房也是不算突出。在國內反而大爆,你要問為什麼,當然是情懷了!再比如,周星馳的《美人魚》,水平一般的一部電影,當時票房那麼高,因為什麼?劇情好?特效好?演員演技棒?當然都不是,情懷啊,一提到星爺,國內很多觀眾就高潮,你說它的票房能不高嗎?都欠星爺一張電影票,都有一份星爺情懷而已!

情懷!


西堤君

張的水平是在拍攝上,畫面用全紅,全黃,色,自以為有創意,其實很單調。而張根本寫不出有內容的劇本,到了《十面埋伏》就更明瞭,整個故事情理不通,一個最神秘的刺客,連名字都沒有一一叫作無名,去刺殺敵國的君主,這個武藝最強的殺手,不知是出於個人的俠義,還是受他國聘請,劇中沒有交待,

實施過程中,突然思想來了個大轉彎,從刺殺轉而保護,支持秦的統一。與其他幾個刺客的思想發生衝撞。

按張的說法是領悟到至高的思想境界,這便是張要突出的重點。刺客的這個轉變也太快了,快到匪夷所思。象貓要抓自己的尾巴一樣,說轉就轉。

這不也說明這個神秘而又武功達到高深境界的俠客,思想和立場沒有定性。

張只顧著要拍攝出絢麗的畫面,卻忽略了情節的連續性,看起來是跳躍的,就連張要說的主要思想,也沒說是什麼觸動了他轉變。

張生搬硬套了這個觀點,對秦王的評價並沒有錯,但電影是在演繹著故事,他沒有把人物放在當時的環境,而是讓一個現代人跑到戰國去了。

要是按張的這個觀點,漢奸的境界遠比抗日軍民高,他們的境界是我們一段人望塵莫及的,讓日本統一中國,不要抗爭,就不會有流血犧牲,建立東亞共榮門圈,共享日本人給我們帶來的和平繁榮。

再看看道具,有個畫面,架子上的幾把劍,(忘了是《英雄》還是《十面埋伏》)用來佈置環境的,看看那幾把劍,更顯得張在知識和文化方面的無知。就象《三國演義》的對白一一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喃屏晚鐘

很多優秀作品在誕生之初都容易被觀眾忽略跨時代的意義。當時的環境,社會審美還接受不了,所以大多以批判為主。當時為了防止偷拍做成盜版光碟,進影院都要用金屬探測器檢查,從一定程度上賺的眼球多受到的指責的可能性就越大,這種情況其實在奧運會以後逐步改變,當觀眾的眼光國際化以後再衡量作品,就想的明白了。海外的成功原因很多,來自對於西方還算神秘的東方國度的宏大作品,本身就充滿了噱頭,後來更有奧斯卡提名的加持。另外影片本身的新鮮感,不為西方人熟悉的表達手法都是吸引他們的特點。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拋開之前的原因來看,《英雄》本身是符合國外電影審美的,這包括:壯麗,唯美的視覺效果,簡單易懂的故事情節,錯綜的男女三角戀關係,神奇的打鬥場面……這符合海外觀眾的口味,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英雄開創了話語電影新的時代,對國內的衝擊也很大也影響之後一大批商業片的製作。國內的導演也發現原來電影還可以這麼拍,國內的觀眾也是在英雄之後逐漸回到影院看電影。現在的角度看英雄無論從各個方面來說都是成功的,因為他開創了中國電影新時代,是一步里程碑式的作品。


召喚20

首先說一下,《英雄》的國內口碑並不差。畢竟《英雄》開啟了國產大片時代。而2.5億的內地票房足以說明影片素質。



當然,《英雄》在國外的成功還有其他原因。

李安鋪路



當年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在美國叫好又叫座。影片獲獎無數。但《臥虎藏龍》之後的將近三年,再沒有同類的東方武俠上映。在這方面,市場存在著飢渴。而張偉平的新畫面準確地捕捉到了這種需求。當然,之後的十年,張偉平對於張藝謀渴澤而漁的行為也可以說明張藝謀是電影人,而張偉平是操作電影的商人。

合作伙伴



《英雄》的北美髮行,操作方是米拉麥克斯。這是一家很有實力的公司。而在北美的開畫影院高達2031家。這是A級甚至超A級別影片的待遇。而影片也沒讓米拉麥克斯失望,首週末單館票房將近9000美元。這是什麼概念?現在,在國內好評如潮的《頭號玩家》,在北美首週末的單館票房也就是這個水平。意外不?

這足以說明影片的素質過硬。

很多人都沮喪於《戰狼2》、《紅海行動》在北美的票房低。這不是影片質量問題,而是發行的問題。看一下《戰狼2》和《紅海行動》的海外上映,只有幾十家一百家左右。而且隨著影片的上映,越來越少。這就是因為製作公司根本沒有親自操作,而是將影片的海外收益以買斷的性質賣給了二道販子。這些二道販子沒有操作大規模上映的能力,連最起碼的影片分級都沒有去弄,只能在唐人街附近租幾家戲院,糊弄一下海外華人。



再說說其他的吧。

《英雄》的成功,讓國內導演們興奮不已。隨後,《十面埋伏》、《無極》等影片迅速耗幹國外觀眾的熱情。弄到最後,馮小剛的《夜宴》竟然無人問津……直到馮小剛拍完《集結號》之後,《夜宴》才賣出去。方式是買斷,附送一部《集結號》……太可惜了。因為《集結號》在油土鱉、N站等國外網站上的評價極高。


電影幕後

很簡單,外國人不知道中國的歷史背景,對秦始皇與荊軻的歷史事件,覺得很新鮮,對於影片中出現的恢宏的中國古人戰爭場面,滿天狂風驟雨般的箭陣也足夠讓他們掉一次下巴,賣的好無非是獵奇的心理居多。

而中國人太瞭解秦始皇的德行了。也太熟悉荊軻不過是江湖上有點名氣的亡命徒了。所以,對於李連杰是為了大愛,而最終放棄了誅殺秦始皇的人文牌,就象吃了蒼蠅一般的噁心。

張藝謀很想學西方主流電影的手法,重新塑造秦始皇的形象,註定會失敗,不是說秦始皇不偉大,但秦始皇的偉大是在於他的功勳,而不是他的人格,強加給秦始皇這個暴君身上大愛的思路只能哄騙那些不懂中國歷史的洋人,荊軻刺秦的失敗也沒別的原因,不行就是不行,偷襲得了手了,但不是致命傷,秦始皇本人一米六五的瘦子,比較靈活,拔出了佩劍,荊軻就莫奈予何了。


又吹過一陣清涼

恕我直言,原因只有兩個字:名字。外國對中國的電影根本不感興趣,原因之一是瞧不起中國,另一個原因是文化壁壘,比如語言文字,大部分中國電影的名字無法準確的用英語翻譯出來,電影內容的翻譯也出現偏差。但是如果電影的名字比較簡單,英語有對應的單詞的話,那麼給外國觀眾的第一印象就比較好,容易接受。僅憑這個第一印象就可以取得相對於其他國產電影更高的海外票房,但是相對於國際上的大作仍然不行。一句話,外國觀眾都是標題黨!類似的電影還有長城,功夫,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