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都說老外數學差還有那麼多的著名數學家都是老外?

地球人215599241


中國人的數學未必好,老外的數學未必差。

或許大家都有這麼一種誤解,那就是中國人的數學是很牛的,完全碾壓老外。甚至老外們也這樣覺得,就好像中國人看到一個西方面孔的老外就覺得可以當英語老師一樣,老外們只要看到亞洲面孔就會覺得這人數學一定牛。

其實,這只是算數層面上的東西,準確的說是四則運算。

前不久英國引進了中國的九九乘法表,大家都覺得唉呀媽呀老外數學藥丸,這麼簡單都不會。一些出過國的人也在吐槽老外在計算方面就是白痴,離開了計算器就活不了。

對此,胡哥只能說,情況大致如此,但真相遠不及此。

中國人的四則運算水平總體水平都很高,說碾壓老外不為過。但數學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綜合學科,四則運算只是很低級的水平,而已。那些老外只是在四則運算上敗給了你,大家何必跟學渣比呢?

再來說說國外的數學教育,以美國為例。

首先,他們也和我們一樣先從加減乘除開始,越往後難度增加。

大家都知道,學數學其實是需要天分的,小學可能大家都差不多,但到了初中,差距就會拉開。

當差距拉開之後,中國怎麼做的呢?讓那些已經有天分的學生和一般的學生一起學同樣的教材;而美國呢,則會提供AP課程(Advanced Placement,大學預修課程),那意思就是中學老師已經伺候不起你了,趕緊預修大學課程去吧!

美國高中最高級的AP課程,叫做BC微積分,就是下面這本教材:

如果天分好,前面的成績好,美國學生可以在十年級(相當於國內的高一)的時候接觸到微積分。中國學生高一在做啥?

有很多回答都說人家有那麼多數學家是因為人家熱愛數學。說來也對,不熱愛一項事業怎麼能做出成就呢?

但,熱愛能當飯吃嗎?滿足興趣就不用吃飯了啊?

事實上在美國,最賺錢的職業除了律師,剩下的就是會計和搞金融的。理論上說,學好了數學,不管是會計、金融、計算機等等,這些行業都是可以涉足的。學號數學還能搞管理,因為管理學裡面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統籌學,也需要相當的數學能力。

所以,學好數學成不成數學家還在其次,重要的是能搞一個金飯碗。經濟上的刺激比興趣重要得多。

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曾經曰過:數學支配著宇宙。

古人誠不我欺。

你還想了解哪些和老外有關的話題呢?歡迎向胡哥提問!

【看老外,找胡哥!想看更多老外在中國的逗比生活,歡迎關注嘿老外頭條號!】


嘿老外


如果你把四則運算的口算等同於數學,那麼中國人可能確實是挺有優勢的。畢竟像中國學生這樣在幼兒園、小學對於四則運算有著密集而且高強度的訓練的國家實在是不多,所以你經常可以看到外國人對於算數這個問題大傷腦筋。

↑四則運算↑

↑數學可不是隻有四則運算這一點點的東西↑

但是問題是,數學遠遠不只是四則運算。實際上,數學是一整套體系,即便是讓多少大學生頭疼到要炸的高數,大部分也只是200、300年前數學的成果,而最新的數學研究的內容,普通人別說能不能研究了,就是連題目是什麼意思,也根本就不明白:

↑真正的數學現在在研究什麼↑

而對於真正的數學的研究,恰恰是發達國家的強項,甚至於正是因為數學研究的好,國家才會發達的。

往早了就步說了,什麼歐幾里得、畢達哥拉斯、伽利略、斐波拉契這些人就不說了,實在是太久遠了,就說近現代:

法國從十七世紀開始,就通過法國科學院這個機構,把數學當成了一國之命脈在研究,萊布尼茨、達朗貝爾、拉普拉斯、拉格朗日這些高數書上赫赫有名的人都是那個時期湧現出來的。

而德國自從高斯在哥廷根大學搞了一個叫哥廷根學派的東西,簡直就是一發不可收拾,幾乎是開啟了整個現代數學的先河,就說哥廷根學派裡的一些成員:黎曼、狄利克雷、雅可比、高斯、愛因斯坦、馮諾依曼、閔可夫斯基,哪些不是各個數學分支的開山鼻祖或者佼佼者?

然後還有俄羅斯,藉助著相對穩定的環境還有傳統對數學的重視,莫斯科學派幾乎一度發展到可以比肩哥廷根學派,至今綠皮的俄羅斯數學教材還是大學生的噩夢:

↑綠皮俄羅斯教材簡直就是噩夢↑

所以說,所謂的老外數學差,退一萬步說,是老外的算數水平有些時候比不上中國人,但是數學,中國真的還差太多。隨著國力的增長,這些基礎科學會逐漸發展起來,但是還需要時間。


SilentTurbine


記得黃全愈曾寫過一本書,非常火,裡面談到:

1979 年,有個中國訪問團來美考察基礎教育,認為美國孩子加減乘除還在掰手指頭,就整天奢談發明創造;下午1 點多就放學回家;課堂亂如集市……得出結論:美國基礎教育病入膏肓,20 年後中國的科技將趕上這個超級大國。

同年,美國也派團考察中國基礎教育,認為中國學生是世界上最勤奮的學生,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學習最好。得出結論:再過20 年,美國的科技將被中國甩在後面。

20多年過去了,美國“病入膏肓”的教育又培養了數十位諾貝爾獎得主,作為一個創新型國家,美國的科技繼續領先世界……

黃全愈就此認為,兩家的預言都錯了!

然而,離黃全愈寫這本書又是10年過去了,如今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成就和勢頭,令世界震驚,令美國膽寒……

由此看來,不是中美訪問團的預言錯了,只不過預言實現的時間稍稍延遲罷了。

還是楊振寧的觀點更接近事實。楊振寧認為,對比中美學生,他得到兩個極深的印象:一是中國學生在中學做的習題多,因此遠比美國學生根基紮實;二是中國的大一學生比美國大一學生成熟多了,能集中注意力,努力學習。所以說,清華的本科生平均水平比哈佛的高。

楊振寧看似比較的是大一學生,但實際比的是基礎教育。

中國人歷來注重“童子功”,中國基礎教育的“童子功”是多學、多練、多記、多考,然後在此基礎上達到熟能生巧。事實上,無論是書法、繪畫、戲劇、體育等領域的大師或冠軍,無不是從練“童子功”開始的。

因此,數學基礎好應該是我們的驕傲,而不應是我們的思想包袱,否則英國現在就不會迫不及待地全盤照搬我們的小學數學教材了,不是嗎?


非白非黑


老外數學差,這是誰告訴你的,你以為每天看到視頻文章裡的老外九九乘法表不會,買菜96給100加1塊不懂,中國學生考外國數學卷子滿分就代表老外數學差了?如果真是這樣中國數學就了不得了。

事實呢?我不太清楚,就比如丘道長自己說的“在美國排名前20的頂尖大學裡,包括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具有國際一流水平且活躍於科研領域的數學家有至少300人,而相對於14億的人口數量,中國頂級數學家數量太少了,“像張偉這樣一流的、哈佛大學願意聘請的中國年輕數學家,也就7、8位,不超過10人”。

我雖然不是數學專業的,但我們要知道高等數學從來都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真正的數學也不會去研究這些,所以說,事實上我們的數學並不會名入一流,甚至不如印度。

至於為什麼有這個錯覺嘛,就是中西國家教育的差距,有興趣的可以去了解了解,外國人同等國人水平的學習成本要比我們高的多,沒辦法我們是精英教育,他們的要出大價錢。



創意製造匯


我從不認為中國人不聰明,而且的確很多小聰明。但我從不認為中國人比西方人甚至是南亞人聰明,至少通過接觸和觀察,真沒覺得我們同胞有媒體吹捧的那樣聰明。

無論數學還是自然科學,近幾百年來從基礎到大廈,幾乎清一色的由西方人完成,並且還在以西方人為主力在發展(雖然近幾十年發展的確有點緩慢)基礎科學、理論科學。我就特麼納悶一些不知羞恥的媒體和個人怎麼就捕風捉影把藍的講成紅的、綠的講成黃的,枉顧事實卻把擅長口算這種基本技能當成數學能力的主要部分來證明國人的數學比老外強。我特麼對這些二貨媒體和一些人就是一個“呸!”。

我們中國人很勤勞,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也是全世界看來最具特色的優點(但優點有時候也會被利用,在此不論述,很多人能明白),但是勤勞的正是因為有些過頭了,我們沒有時間坐下來想象和去對自然、人類進行精密的思索,而且還行成整個民族對“夸父逐日”、“杞人憂天”等甚至對孩童天真問題不屑、嘲笑和諷刺的做法,認為那樣不務正業、歪門邪道。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科學沒產生在中國的原因有源於古代的社會制度,統治階級,人民精神上的壓迫等。我們中華民族如漢族、朝鮮族、蒙古族等都是很聰明的,根本不遜色於西方人,但我同時也認為西方人的聰明不遜色於我們。西方人對真理或者哪怕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的那種認死理的刻板勁,為了搞明白到底為什麼從細微多角度有時鑽牛角尖的習慣,在中國人看來多麼簡單的道理有這麼費解嗎,那不是本來就這樣的嗎。我們中國人缺少這樣鑽研勁刻板精神精確精神的人嗎,一點都不缺!他們只是一直活在那些自以為很聰明輕鬆就能理解一些道理的人的嘲笑中,後者認為前者很二、腦子不活到。

數學在學生的教育裡不是中國教育裡的那種在封閉知識裡面按運算遊戲規則玩迷宮遊戲,越難的題套路就越深,這種面對形形色色的學生千篇一律的為做題教學,培養的都是固化的封閉性的機械數學思維。數學應該是追本溯源的科學,從公式和定理怎麼來的如何得出要層層嚴密推理來培養和激發人的想象力和數學的延展性發散性創造性思維,而不是告訴你公式接下來就是按這個規則玩遊戲。所以,如果從這個角度理解你就明白我們中國人數學好好的是數學的基本應用方面,學生時代的反覆訓練讓我們能夠對基本的四則運算和常見公式輕車駕熟,但對更高層次的數學方法成年後忘得乾乾淨淨,更別提數學思想和想象力。而西方人可能差在那些不足為提的基本部分,而作為數學大廈的創造者,西方人的數學在他們的腦子裡又是什麼樣子呢?

又或許:數學的好壞本來應該以人類中少數的智商精英的成果做比較,只是在這些少數人的比拼中,西方天才精英勝利了。而大部分的百姓的那些數學雕蟲小技不值一提。


劍孤獨影


國人對數學的理解還是有不少問題的。只怕不只是數學,對自然科學都有很多基本的誤解。

老外數學差?也許吧。如果只是把四則運算和數學前輩的東西當成上帝般正確的東西的話,似乎很多中國人是比老外強一些。

但是,這世上最怕但是。

但是,數學真正的強大絕對不是小學到大學那些教材裡的東西。而是思想。一個地裡幹了八十年的農活的農民,不能說幹活的基本功差,不能說幹活的能力差吧,但是你說一個農民能成農業大師只怕沒人相信了。為什麼?一個才大學出來的人,種地的能力一定不如老農,可潛能不是老農能比的。問題就在這裡!

首先,前輩的東西有一部分或錯或落後,你把這些東西原封不動地學得越紮實就越糟糕。一旦思想定型了,要換思想換腦筋,不如把腦袋割了去得了。

其次,數學的本質說穿了首先就是真實世界的被動反應物鏡子。這個鏡子的狀態與心不會是固定不變的。簡單點說,過去的數學既是遺產又是陷坑。你把一些現在還看不出來是坑的東西天天苦練入骨了,你基本上一輩子就交代給這個坑裡了---就是說你不但難以進步,而且極其可能是個頑固不化的阻礙一派,容不得新的思想和看法了。這個衝突可不是一般的大。叫這樣的人改變,只怕只有張子健臺詞裡說的---只有死了才可能。頑固一派最大的特點就是堅定認為自己那一套就是天道,不可能錯,當然也不可能變。

第三,老農掌握的,不過是一箇舊思想框架內的推演出來推論產物,根本不具備新的變異特性。這種東西,其實大體不需要裝在人腦裡佔容量,裝在書裡電腦裡更好。需要了查一查即可。但是你叫老農創造一個新的技術,不是不可能,其難度可一定是空前滴高大。說前衛點,老農做的事情,未來高級點機器或機器人就完全可以做完。這些東西過去需要人裝在腦子裡一些完全屬於不得已(沒有電腦機器人),但是有很多人很愚蠢,把這些因為技術侷限而不得已天天做的事情當成了基本功和必然,就是真蠢了。這樣想法的人最好回家好好看看三十六計裡的瞞天過海是怎麼玩人類的大腦的吧。就像一大群二貨外語家說的英語的基本功是先學好字母音標然後單詞一樣貳。那根本就不是基本功!正確的態度,只能是不得已先記在腦子裡,但是心裡清清楚楚知道這些玩意必須隨時隨地準備放棄!隨時隨地準備忘記!更蠢的人還居然把這些東西當成學問多少來炫耀。說實話不怕打擊這些腹中空的貨色---這樣只能騙騙與你一樣狗屁不通的人,明眼人眼裡,你不炫耀還更好些。否則必然已經被看成糞土了。

很多國人的學問素質是真不敢也不能恭維的。看看包括數學在內的科學史就能容易看出來科學發展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否定和推翻。可以這樣講,數學的每一步有利的發展,都是否定和推翻的功勞。這樣說只怕一點也不過分。但是學數學的人,百分之九十八基本都愛無視這。睜眼瞎可真不是說笑話在玩。說實話,這樣的人其實根本不適合學數學甚至不適合學科學。因為這樣的人得勢,鐵定成為科學和數學發展的最大障礙物(追問一句,假如這樣的人正好做了教師這一職業,後果是什麼?大家自己推論一下吧)。刻舟求劍式的腦子建議大家對之絕望是正確心態。

不多說了。還有很多。但是真耽誤老孃看世界盃了。

數學的靈魂是思想。思想之下,技術這玩意兒連個老農自己都能產出,根本不需要專門教(老農把這叫自己的心得經驗)。就算如此,現成的數學思想都不見得就一定是你需要記一輩子的東西。因為舊思想也早晚會被新思想取代。實在不想寫了。看世界盃要緊。拜拜了您吶。


鯤吸抓神交DNA貴族


首先你所說的老外數學差是站不住腳的,你所指的差無非就是計算差而已。數學最重要的不是計算,而是思維方式,計算完全可以交給計算機來處理,人主要是負責思考的。簡單的四則運算人可以算,那像超越函數你怎麼算?

我們中國學生看起來數學考試和奧數考試很厲害,但這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僅僅是應付能力強而已。我為何這麼說呢?我深入地分析一下。我們平時的高考也好還是奧數也罷,這類考試既然稱之為考試,那麼就必然有標準答案,既然有標準答案,那麼就意味著一定有解題方法。而這些題型和解題方法實際上有規律可尋和有一定套路的,平時只要基礎紮實,多去練習做題並且掌握一些常用解題套路和技巧,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提升解題能力的。因此這些考試都算不上是難題,因為一開始就已經有答案了。

再來說說數學難題,真正的數學難題它是沒有答案的,至少在沒有數學家解答出來之前,這個答案很難給出來。這才是科學意義上的難題和考試難題的本質區別。舉例說明,比如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到現在為止好像還沒有人能夠證明1+1=2,這一結果的過程。因為這目前為止是沒有答案的,而且你也毫無解題的思路和套路,所以這才是真正的難題。跟這比起來數學考試簡直是小兒科。問題說到這裡,聰明的讀者應該明白了原因了吧。

我們現在的數學考試也好,奧數比賽也罷。本質上就是像玩遊戲一樣,你只要掌握了遊戲規則並且靈活運用,那你就玩得很溜。無論你玩得多溜,你終歸只是玩家而不是遊戲規則的制定者。而數學家是什麼呢?數學家就是這個遊戲的開發者和規則的制定者。所以你明白為什麼中國人考試厲害但出不來厲害的數學家嗎?就是因為,你考試考的再好,充其量就是一個優秀的玩家,也許數學家玩得沒你好,但人家是規則的制定者,人家有思維,而遊戲者卻沒有。我們中國的學生不缺乏解題能力,缺乏的是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而國外的教育恰恰就重視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他們並不在乎學生的計算能力,因為計算器就可以完成這些工作。他們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思考上,所以就有我們的問題點:老外看似數學差,但是他們出數學家;我們看似數學厲害,但是數學家少。


扶搖直上到雲霄


我想說一下,初中時候數學不錯,那時候自己發現一個公式1³+2³+3³……+n³=(1+2+3……+n)²。當時自己還挺激動的,以為是自己發現的,跑去問老師怎麼證明,記得當時告訴老師時,老師告訴我說好好學習考試內容。。。這事就這麼過去了,後來上了高中,發現早就有這個公式,用數學歸納法就可以證明。

其實我們中小學的教育基本上都是以考試為目的,學校也不會真正去從培養學生興趣的角度去教學。我們系統的培養中小學生的數學教育,恰恰平常生活用到也就這點數學,顯示出我們數學很強毫不意外。

看看老外那邊的基礎教育,記得以前一個同學學習不好,但是初中就去了澳大利亞,結果在那參加個什麼數學競賽,得了全國第二名。不是說這個同學突然到了那邊就厲害了,只不過那邊初中學的太淺,好多東西他提前學過而已。

至於說為什麼著名數學家大部分是老外,除了我們的應試教育模式外,最主要還是歷史原因。看看那些牛逼哄哄的數學大家出生日子,笛卡爾1596,牛頓1643,歐拉1707,拉格朗日1736,高斯1777……文藝復興之後,歐洲那邊就湧現了大量厲害的科學家,而我們那時候在幹嘛呢,還在明清封建社會呢,在人家已經形成完善的科學體系時,我們還是一片空白呢。

到了近代,我們已經湧現出了一批傑出的數學家。但是和人家幾百年的底蘊相比,有差距是很正常的。萬丈高樓平地起,相信以後我們以後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傑出數學家,甚至比肩歐拉、高斯那種也說不定呢。


張三鳴


中國那不是數學,那叫算數,論計算熟練程度,我們其實很好,但是你討論數學,中國有幾個人能明白數學到底是什麼,這個數學教育方向都錯了,數學的本質是對圖形和邏輯的描述,不是那一大堆公式,從大學開始問,有幾個人能明白這句話的,教學裡,考試裡,什麼時候體現過這個問題,舉個例子,教一個公式,也不給你解釋為什麼,怎麼來的,有什麼用,就給你來一堆字母推導,學不會就讓你做題,然後從各種奇怪的角度出題,其實做出這些題以後,大家根本就不瞭解到底要幹什麼,怎麼應用。就好比給你講什麼是大海,外國是直接把大海給你看,然後老師給你一堆解釋和描述,學生有可能按照老師的描述來,也有可能自己去描述,這樣就會出現創新。中國是不給你看大海,老師直接描述,這時候學生很難理解老描述的是什麼,老師就讓學生不斷學這個描述內容,通過反覆練習,學生會了描述內容,但是還是不知道大海是什麼,這就沒辦法用自己的理解去描述大海,只能用老師教的,也就沒有了創新,真有一天看見大海,就蒙了,根本不知道怎麼辦。我們的數學只是學習別人已經研究出來的答案,至於別人怎麼研究出來的,為什麼研究,研究出來有什麼用,還有那些沒研究出來,將來要研究什麼,我們根本就不交,大部分人也根本不知道,就算你數學學的再好,只要問他一句,將來要研究哪個課題或者方向,有什麼研究思路,這個課題有什麼貢獻。這就沒幾個中國人能答出來了,根本就不知道要做什莫。肯定是看看外國,國際上什麼研究方向,方法,就開始照著人家思維去了。根本就不知道怎麼自己創新研究一個課題,這就是本質區別,



考拉123397996


說老外的數學差,關鍵是要看這種差是從那個角度來說的。

如果從成績的角度來看,國外的很多中小生的確考不過我們的學生。不過考不過並不代表國外的學生數學差。

咱們的很多中小生可以熟練的記憶乘法口訣,就單憑這一點在做題速度上和考試分數上肯定會比國外的學生來說要好很多。

但是,數學畢竟不是記憶的學科。並且現在中小學學的數學也是古典數學,並不能真正代表這個數學學科。

如果去看下數學史,就會發覺古典數學其實是數學的入門內容,真正能代表現代數學的可能是微積分、概率統計之類。不過從微積分到概率論,看到的都是牛頓、萊布尼茨、歐拉、貝葉斯之類的再也看不到太多讓我們自己驕傲的名字。

還好,最近幾年隨著我們自己綜合實力的增強,也有一些國內的數學家在數學前沿領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這個問題也很容易理解,數學家是要解決面向未來的問題。而數學成績好只是表明對於已有的知識掌握的比較多或者是掌握的熟練。

這就好像是一個優秀的文藝評論家不一定要小說寫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