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出現哪些症狀提示血管狹窄?時間久了會形成血栓嗎?

羅鎮鴻


血管狹窄,是動脈硬化的一種表現。動脈硬化,除表現血管狹窄(容易導致臟器缺血、影響臟器功能)外,尚有動脈管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容易引起高血壓、血管破裂出血)等表現。

血管狹窄常見表現

血管狹窄病理變化進展緩慢。早期的狹窄病變或有良好的側支循環,一般無特殊臨床症狀。當血管狹窄嚴重且側支循環不能代償的情況下,將使器官和組織的血液供應發生障礙,產生缺血的典型症狀。

(一)冠狀動脈粥祥硬化 引起心絞痛、心肌梗死或心肌纖維化。

(二)顱腦動脈粥樣硬化 引起腦力衰退、腦梗死、腦萎縮、血管性痴呆。

(三)腎動脈粥樣硬化 可引起頑固性高血壓、腎區疼痛、少尿、腎衰竭。

(四)四肢動脈粥樣硬化 引起下肢發涼、麻木和典型的間歇性跛行,如動脈完全閉塞時可產生壞疽。

動脈硬化形成血栓的機制

動脈血管壁上面的不穩定型(又稱為易損型)斑塊,其纖維帽較薄、脂質池較大,在血流動力學變化、應激、炎症反應等誘因下發生破裂。斑塊破裂釋放組織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以及大量的炎症因子,激活凝血過程、吸附血小板聚集、上調促凝物質的表達,抑制血栓的溶解,從而形成並加重血栓。

動脈硬化預防調理

現已有不少資料證明,動脈硬化病變的進展並非不可逆。

(一)提倡合理膳食 肥胖及高脂血症,是動脈硬化最相關的危險因素。所以應該控制膳食總熱量,飲食應清淡,減少每日進食的總熱量,低脂膳食,維持正常體重。

(二)良好生活方式 適當運動,既可以預防肥胖調整血脂,也可以鍛鍊心肺功能。此外還需生活作息規律,注意勞逸結合,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緒激動。

(三)控制並行疾患 血壓增高者,動脈壁內皮細胞出現損傷,易引發動脈粥樣硬化。血糖增高者多伴有高脂血症、高血壓。對於高血壓患者,需早期聯合長期使用降壓藥,動態監測血壓水平。對於糖尿病患者,需進行糖尿病健康教育、醫學營養治療、運動治療、病情監測、高血糖的藥物治療等措施。

(四)醫學治療託底 血脂異常者,經上述飲食調節和體力活動3個月後,未達到目標水平者,需根據血脂紊亂類型選擇調整血脂藥物。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藥物,可防止血栓形成,可能有助於防止血管阻塞性病變病情發展。此外可以通過介入和外科手術治療,恢復臟器組織的血供,目前應用最多的是經皮腔內球囊擴張術和支架植入術。




既然是血管狹窄,肯定有血循環不暢的症狀出現。比如伴隨出現青紫、疼痛等。如果是心臟血管狹窄,最常見的症狀是心絞痛、心臟供血不足,常見心慌、氣短、心前區刺痛、肩臂疼痛等症狀。如果是腦血管狹窄,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腦供血不足之症,常見頭暈目眩、嘔吐、頭痛、四肢乏力、甚至肢體麻木或半身不遂等症狀。

無論是心臟還是腦血管,出現以上這些症狀時,都要及時就醫檢查,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