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結構性去槓桿?

用戶3708573182


之前我對“什麼是去槓桿?”結合目前我國正在進行的供給側改革中的“三去一降一補”對“去槓桿”進行了深度的政策解讀,但細心的會發現,新聞中經常提及的是“結構性去槓桿”,那麼加上了“結構性”三個字,又有什麼深意呢?

所謂“去槓桿”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籠統的進行降低宏觀經濟的槓桿,頗有那麼點“一刀切”的意味,但是,我們各部門經濟的發展狀況不同,其槓桿率也是不一樣的,比如房地產和金融市場的槓桿率就比較高,而農業、製造業之類的傳統經濟部門的槓桿率則比較低,這就造成國內所有經濟部門的槓桿率呈現出一種“結構性”的特徵,而這種結構性的槓桿特徵任其發展下去輕則導致社會資源的分配越來越不均,效率越來越低下,重則可能導致系統性金融風險,從而引爆國內經濟危機。

這就是為什麼要提出“結構性”去槓桿的根本原因。

目前,我國的結構性槓桿有以下幾個特徵:

1、國企槓桿率高於民企槓桿率

國企因為有國有資產背書,所以銀行願意以更高的槓桿率貸款給國企,而對於民企,眾所周知,除了阿里巴巴、華為等這些大型企業之外,中小微民企的貸款難度還是很大的,所以自然也就難以有多高的槓桿率。

2、房地產、金融槓桿率大於非金融實體行業的槓桿率

房地產是剛需,同時也是最好的抵押品,特別是在我國,房價幾乎呈現出只漲不跌的情況,這種情況下,銀行自然更願意將資金貸款給房企或是投機者。而金融資產的回本速度和盈利比較高,同樣也是投機性比較強。但是相比這二者,非金融的實體經濟則典型的投入大但是收效慢,其收益也是以分紅的模式進行的,這種情況下,銀行很難短期內大量獲益,所以實體經濟的槓桿率自然也就比其他二者要低。

3、地方隱性債務高企

我國地方債務出現明顯的畸形發展,其中地方直接債務只佔據了三分之一,但隱性債務卻佔據了三分之二,而隱性債務屬於典型的“期限短,利率高”,這樣對於債務的承擔著企業方而言無疑增加了短期還款的壓力,很容易導致債務無法按期償還造成次貸,從而不斷累積形成危機。

所以,所謂的“結構性去槓桿”簡單粗暴的理解就是降低國企、房地產、金融行業的槓桿率或者將原本“期限短、利率高”的貸款轉變成“期限長、利率低”,解決地方隱性債務高企的問題,從而引導資金更多的流向實體經濟,進而促進國內經濟的健康發展,不用時時擔心“資產泡沫”的問題。

以上就是我對於該問題的看法,個人觀點不代表君銀投顧官方觀點,如有不同的想法或是建議,可以直接在下方留言或是關注我的頭條號進行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