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鷹農牧:昔日養殖巨頭如何隕落

2018年6月13日,財經大V“市值風雲”發佈了一篇長達萬字的文章,質疑雛鷹農牧涉嫌嚴重財務舞弊。文章中,揭露上市公司四大罪狀:

其一,通過皮包公司倒騰股權虛增投資收益、以此創造利潤;

其二,收購皮包公司,虛增其註冊資本,以增加上市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其三,募集資金建設豬圈倒賣,操縱處置非流動資產並調節折舊,以此圈錢;

其四,為了掩蓋上述三條,信息不披露、中報年報造假;

當晚,這篇文章在各大農業買方群和微信朋友圈被積極轉載。但也是當晚,雛鷹農牧發佈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侯建芳及其一致行動人所質押的部分股票觸及平倉線,可能存在平倉風險,股票自6月14日開始起停牌。截至13日,侯建芳及其一致行動人質押已觸及平倉線的股份總數為3.51億股,佔其持有公司股份的25.29%,佔公司總股本的11.2%。

而此時再想補充質押,已經彈盡糧絕、無股可質了。2017年年報發佈之後,上市公司已經連發三條補充質押的公告。截至到最後一個6月9日的公告,侯建芳先生直接持有公司股份1,249,165,200股,佔公司總股本的39.84%,累計質押其持有的公司股份1,223,626,087股,佔公司總股本的39.03%。

財務造假僅僅是個表象,沒有公司會在經營蒸蒸日上的時候進行財務造假。造假之前,一定是經營出了問題。經營的事情,開始永遠都是小事情;但問題沒有解決,財務窟窿越來越大,不得不掩蓋虧損。要是沒有2014年開始的長達3年的強豬週期,也許所謂的雛鷹模式兩年就撐不下去。2015年市場大跌,生豬養殖股獨領風騷,在市場下行中抗跌、在市場反彈中領漲。但同樣是生豬養殖龍頭牧原,股價一路創新高的同時,雛鷹2012年作為僅次於溫氏的絕對龍頭,股價卻一路下跌。‘

1. 公司在生豬養殖的上行週期中延伸產品線和產業鏈

2011年是公司延伸橫向產品線、縱向產業鏈的元年,彼時公司的主營業務還是生豬養殖。2010年,公司生豬的毛利佔比高達85%,剩餘則主要為禽蛋類產品;當年實現營收6.8億,淨利潤1.1億。也是在2010年,豬價經歷了最底部,開始上升的大反轉。同年,上市公司順勢增加股本,向社會公眾增發3350萬股,每股發行價格35元。在行業向好的大背景下,在當時看來,佈局延伸產業鏈,抵禦未來豬價下行的風險,合情合理。

橫向來看,公司開發不同等級的生豬產品,逐漸形成綠色、次高端、高端的產品線。

2011年1月,公司與河南三門峽市人民政府簽署了《生態養豬投資合作意向書》,擬投資40億元,佔地40萬畝,預計到2015年生態豬出欄量達到100萬頭。在此意向合作書下,公司與三門峽市下屬陝縣、澠縣分別簽訂20億和12億元投資大單,對應出欄50萬頭和30萬頭生態豬。

縱向來看,公司在養殖上下游均有投入。

從上游來看,公司於2010年成立農貿公司,專門負責飼料原料的採購加工,節省成本,投資額達1.8億元;從下游來看,公司2012年初擬投資2億元建設生豬屠宰加工項目(當年Q3投產)、1.5億元建設年儲存10萬噸冷鮮肉的冷鏈物流項目。從2012年起,在終端建立自己的“雛牧香”品牌上升為公司的長期戰略選擇,公司開始在終端開設專賣店。

公司在2012年的年報也有業務範圍變更的披露:2012年7月,增加進出口貿易項目;2012年12月,增加蔬菜、冷鮮肉、熟食等農產品、農副產品的銷售。

2. 前期產業鏈佈局計劃:產能沒完成,費用超預期

正常豬舍的建設週期為1年-1.5年,而雛鷹的生態養豬採取自然放養模式,荒山飼養,其豬舍建設週期只會低於1年。2011年1月協議投資,2013年至少可以實現80萬生態豬產能。然而事實上,2012年全年增加了40萬頭、2013年全年僅僅增加了不到7萬頭。而生態豬的成本也完全超出預期:在2013年的生豬出欄僅僅增加不到7萬頭(+5%)的情況下,公司邊際營業成本增加了5.4億(+42%)。

2012年,公司自建終端品牌開始開店;2013年,專賣店數量預計開到1000家,實際拓展了200家。如果單單看這些門店形成的銷售收入,在2013年已經佔到了營業收入的9.2%,達到1.7億,而當年剔除三費的成本高達1.4億。

如果不拆分業務,2011年公司的三費費率由7%,上升到2012年的12%,到2013年的22%,再到2014年的27%。隨後在2015、2016的超強豬週期影響下,公司三費費率也在15%左右(同期牧原三費費率為8%、7%)。由於生態豬與終端的費用,公司在正常生豬養殖的投入被拖累。公司的1kg豬肉賣40-100元的宏偉藍圖,從營收上來看並沒有實現。

3. 後續經營:現金流不足、畫餅充飢

2014年是上一輪豬肉下行週期的最低點,而就在這前一年,主要養殖企業過分樂觀地估計了行情並在2013開始增加產能。2013年,雛鷹披露建設年產400萬頭的生豬養殖項目,而當年公司全部的出欄量僅僅156萬頭。400萬的產能增加至少需要40億以上的資金投入,上市公司淨資產只有20億,負債率也已經高達64%。這部分的產能,無論如何都是畫餅了。

據雛鷹2014年年報,其部分虧損來源於產能擴張卻未形成出欄。但事實山,從2012-2014年的投資活動現金流出逐年遞減,產能並未明顯擴張,藉口的跡象非常明顯。說好的400萬出欄項目,經過1年僅僅投入7個億,項目一拖再拖。

而終端品牌門店經營並不樂觀,在公司年報中,把經營歸咎於所謂的“電商衝擊”。

2014年,公司的高層決策已經出現明顯的混亂跡象:

2014年6月,公司再次修改擴充公司經營範圍:增加生豬屠宰、預包裝食品零售批發和新產品技術研發;7月,公司成立微客得,利用互聯網思維,以遊戲社交平臺為主,依託粉絲經濟吸引銷售。第三方網絡銷售也在同步進行,公司甚至還收購了電競俱樂部OMG。

最後的結果並非喜人:2014年經營性現金淨流量為-1.5億。

2015年是生豬價格強勁上升的一年,也是原料價格斷崖式下跌的一年:公司的利潤儘管上升,但出欄僅僅增加到180萬頭。換句話說,2013年出欄170萬頭,而豬舍10年折舊。經過兩年終於熬出週期大底,公司卻基本沒有增加產能。如果2014年7億投入是真的,那麼只能推斷,豬舍是建好了,但公司已經沒有多餘的錢養多餘的豬了。而在如此好的行情中,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為-2.7億,擴大近乎1倍。

此外,公司的營收為36.1億,營業成本卻要30億(同年牧原的成本本率有75%),如此高昂的成本可能依舊是生態豬項目的問題。由於公司並未披露生態豬具體出欄數量,我們不得而知。但從遠遠高於常理的成本來看,生態豬這個嘗試可以基本判定為失敗。

4. 巨頭隕落、被迫造假

2016年是雛鷹農牧由於經營問題、財務造假的一年。這一年,雛鷹的其他經營收益為1.5億,利潤卻只有9000萬。其他的手段,市值風雲這個大V號亦有很清晰的描述。但從EPS上來看,在2016年這個史上最強的豬週期中,雛鷹僅僅實現了0.27元的每股收益,僅僅比2015年多了0.05。到了2017年,EPS驟降到0.01元,已經有明顯破產跡象。如果雛鷹選擇專注主業這條路,在2015年開始超長強豬週期時可以享受到量價齊升的福利。然而時光不可倒退,一代巨頭隕落,只能為後來者帶來教訓與警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